×

52年院系毁了多少大学

52年院系毁了多少大学(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9 01:09:44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52年院系毁了多少大学,以及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五所大学原有的工科除浙江大学外,基本被剥离。文法商管医各科也大大受损。其他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山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前后,浙大、武大、中山(此处中山大学不简称中大,是为了不与中央大学混淆)三所学校与其部分分支衍生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合并。浙大的王牌学科医学、农林学等学科,武大工科中王牌学科中测绘、水利、医学等学科,中山王牌学科医学,经合并后而一夜壮大,恢复元气。而南京大学纯粹只出不进,南京大学原本准备合并东南大学,最终失败告终,只出不进的南京大学,虽发展迅速,但亦不复当年民国第一校的风采。厦门大学则因福建省高等教育滞后等原因,未能合并恢复,至今工科尚未恢复元气。新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新武汉大学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湖北医科大学合并而成。新中山大学由原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1949年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次年国立南京大学校名去掉国立两字,迳称“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院系调整前,最初的南京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共7个学院35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与教会大学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学校,校名不变,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学。原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和原金陵大学的历史档案均划归如今的南京大学保管 。南京大学校址迁往原金陵大学校内(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为照顾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将原南大的四牌楼校区移交给了南京工学院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1)南京大学工学院主体独立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系科分别组建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2)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3)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为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并入南京工学院。农学院的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4)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政大学。5)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法律系和政治系调至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6)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 并且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相关详细校史请参见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衍生院校词条) 1949年9月,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并入浙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3)、法学院停办。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5)、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6)、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 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 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1:山东大学:1952年,厦大理学院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2:中国海洋大学:山大1958年迁往济南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3:浙江大学:1952年,厦大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4:东南大学:1952年,厦大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5:河海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6:南京大学:1952年,厦大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7: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8:上海财经大学: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大商学院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9:同济大学:1952年,厦大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10:内蒙古大学: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内蒙古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1924年6月,厦大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创办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12:华东政法大学:1952年,厦大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13:上海海洋大学:1972年,厦大水产相关系调出成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调往上海,后发展为上海海洋大学。14: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15:福州大学:为创立福大,厦大支援物理系数十名教师,化学系2/3,数学系3/4,相当于分出一半理科。16:集美大学:厦大航海学院与集美水院合并。17: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18:福建师范大学:1954年,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1952年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拥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武汉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1)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2)工学院矿冶系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3)水利系分出,与河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工学部)4)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以及农化系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5)机械系与电机系与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6)土木系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建筑设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7)经济系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医学院分出,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调整后的武汉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相关系科。 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拥有八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研究院)。1950年,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整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五地质调查所 ,1952年并入汉口地质部中南地质局。1952年1) 中山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化建5系、农化系农产加工组)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2)中山大学农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  3)中山大学医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医学院(后改称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部);  4)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调出,组建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5)中山大学哲学系有朱谦之教授率领调往北京大学;  6)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  7)中山大学当时国内唯一独立建制的天文系由赵却民、邹仪新带领调往南京大学;  8)中山大学地质系由陈国达教授带领调往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相关系科并入。1953年,中山大学财政系、金融系、会计系、贸易系、企业管理系、政治系、法律系、社会系、经济系调往 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54年,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由王力、岑麒祥等教授带领调往北京大学;  1954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划归中国科学院,改称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  195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调往暨南大学;  1970年,中山大学外文系由梁宗岱等教授带领调往广东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调整后的中山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南昌大学等校的相关系科。

什么是52以后无大学

民国之后无大师,52以后无大学。后半句是1952年院系大调整。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 经过小范围的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哪些高校损失最大,哪些受益最大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山西大学是损失最大的高校之一。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的利与弊

  • 直接造成中国无大学,中国社会无思想,中国无人才,对后世的影响可达上百年,近代建立的新式教育被毁灭殆尽,中国社会无论道德还是学术水平一落千丈

  •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 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这些措施虽然能缓 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走了很长的弯路。目前,中国虽然正试图通过增设院系 与合并院校来重新改造这种“苏联式”高等教育系统,但并未反思50年前高校院系调整政 策的深刻教训。本文试图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缘起、过程与后果,以为当前高等教育改 革之镜鉴。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私教高校

私立大学(Private University,或称民办大学)是指主要由民间资本所维持经营的大学,一般是指由非地方或者中央政府投资,全部或者部分的依靠学生的学费(而非公共资金)来维持大学的经营,而且校方有权自主选择生源的大学。其主要经费来源仰赖学费、捐款、募款等非政府资金,以维持其独立非营利组织之特性。然而私立大学接受政府资金亦属寻常。中国的私立高校在50年代相继被拆分、外迁。教会大学,一般意义上是中国19、20世纪的天主教会、基督新教会在中国开办的大学,由于对中国的文化、科技的影响很大,故称教会大学,其中基督教新教13所、天主教会3所。1952年院系调整后均被肢解或撤销。 金陵大学诞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的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928年金陵大学首先向教育部注册并批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大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嵯峨,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闻名世界。尤其农林学科堪称中国之先驱,享誉海内外。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金大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分布于海内外,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使金大饮誉国内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优秀人才的输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1951年金陵大学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中国其他高校。 南通学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农业高等院校之一(1902年创办的通海农学堂),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高等院校之一(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我国最早创办的纺织高等院校(1912年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因当时民国《大学组织法》中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于1930年11月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纺科成为附办。“南通学院”同时还用名“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私立南通学院”。历任校长有张謇、张詧、张孝若、郑亦同、徐静仁、唐启宇等;1949年9月,南通学院农科、纺科从上海迁回南通与医科一起复校。其中,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并入浙江大学;1952年,南通学院三科被拆分,农、纺、医科相继外迁; 1952年7月,南通学院的纺织科(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多科系本科教育纺织学院)与其它几所专科纺织学校一起被调整到华东纺织工学院(即今之东华大学) ;1952年8月,南通学院的农科独立,更名为苏北农学院,并整体迁往扬州(后并入今之扬州大学) ;1957年,仅剩的南通学院医科(当时已更名为南通医学院)大部分迁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后并入今之苏州大学) ,同时成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又更名为南通医学院(后参与组建公立南通大学); 其中,创建于1911年的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得以保留(即今之公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有“东方哈佛”美誉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作为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高校,圣约翰大学除了重视英语之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包括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等,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院系调整后,圣约翰大学的教员分别去了不同的高校,位于人称“梵王渡”的约大校园,也被划归到一所新成立的高校——华东政法学院。后来,一部分又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办公机构。至此,在建校73年之后,圣约翰大学被正式终止。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沪江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国化”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大学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著名。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原名震旦学院,1928年改称震旦大学,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由此可见,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必将前途无量。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于原址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余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等高校;附属中学改为上海市向明中学。震旦大学原址现为重庆南路227号和280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舍。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得失点评

经过1952和1953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但是,院系调整指导方针的后一部分,即“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由于照搬苏联高校系科设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共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其中心理学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尽管通过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新建了天文学系,加强了地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调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此外,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往往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1953年9月,高教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综合大学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既充分肯定了院系调整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说:“首先,有过急的毛病,例如在某些地方一下子摆出的摊子过多,而事前准备不足,以致某些独立出来或新设立的院校,内容并不充实,同时却使调整后的个别综合大学的力量被削弱,被分散”;“第二,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以及其本身的实际需要,或者移重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科系连根拔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科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影响”。马叙伦还指出:“在处理文法等系科的作法上,有些是更不妥当的”,如“只看到其课程内容陈腐又非目前急需的一面,有时就采取绝对办法,单纯地调出、合并或取消,而不是有区别有步骤地加以合理取舍,逐渐改造,以适应将来的需要和发展。”马叙伦的分析既辩证、全面,又剀切中肯。对于全国院系调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尽管事后也曾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但总的说来纠偏不力。而这一历史缺憾,直到8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得到弥补,但永远无法消除院系调整带来的影响。

OK,关于52年院系毁了多少大学和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