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柏林大学

德国柏林大学(大学的起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9-20 06:07:40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德国柏林大学,以及大学的起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大学的起源

大学简介大学起源理念使命大学章程大学文化大学现状大学贡献相关政策参考资料相关视频大学本词条是多义词,共7个义项高等教育组织大学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拉丁文:UNIVERSITAS,“整体”)是一个机构的更高(或大专)教育和科研的奖励,学历在各个学科。大学通常同时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美国,大学必须提供研究生学位;仅提供本科学位的机构是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文的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它的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有些资料认为最早的大学起源于亚洲和非洲,而另一些资料则追溯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均在意大利创建这些中世纪大学和演变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的中世纪盛期。基本信息中文名大学外文名College、University别名普通高等学校创立时间公元5世纪机构类别公办民办展开目录大学起源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上述地方的高等学府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也被称为“母大学”,是一所学生大学)。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是由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演变而来,1200年法国国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巴黎大学是第二所大学,是一所先生大学)。亚洲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大学,起源于19世纪初,是指启蒙运动以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一般认为,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柏林大学精神推动了德国的科学事业发达昌盛,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形成奠定了基础。亚洲范围内,成立于1877年的日本东京大学,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

德国柏林大学实行了哪些措施

1810年德国根据洪堡德的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10月6日第一批学生注册入学。

柏林大学的创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是意味着大学的变革。

洪堡德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口号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大学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博学,而是要求其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从事创见性的科学研究。基于这个观点,必须选择那些对学问有造诣、有独创能力的人来担任教授。

柏林大学无论在研究、教学还是学校事务管理和行政方面都拥有完全的自由。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校长一年选举一次;学生有权批评校方,并享受大学公民权;大学实行超然的总务管理;大学校长及教授仅负责学术性工作而不理庶务等。

在柏林大学建立后,又有不少大学是仿照柏林大学进行整顿和新建的。

柏林大学在哪个国家

德国。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 F.vonK.W.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科。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一批科学家曾在该校执教,并创立新的理论和学科。柏林大学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K.卡尔·马克思和F.恩格斯也曾在这里就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大学分为两所。前民主德国的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的改名为柏林自由大学。 具体上http://baike.baidu.com/view/229293.htm如果满意,请采纳回答 O(∩_∩)O哈哈~

柏林音乐学院在德国排名第几

世界音乐学院最新排名 1科蒂斯音乐学院(美国) 2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 3罗彻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美国) 4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美国) 5汉诺威音乐学院(德国) 6柏林艺术大学(德国) 7曼哈顿音乐学院(美国) 8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法国) 9印地安那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0汉堡音乐学院(德国) 11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 12维也纳音乐和戏剧艺术学院(奥地利) 13多伦多音乐学院(加拿大) 14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俄罗斯) 15克里夫兰音乐学院(美国) 16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7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8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 19曼尼斯音乐学院(美国) 2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美国) 21科隆音乐学院 (德国) 22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23莱比锡音乐学院(德国) 24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法国) 25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世界排名第6,德国排名NO.1!

德国柏林大学地址查询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学)PräsidiumKaiserswerther Str. 16/1814195 Berlin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学)Unter den Linden 610099 Berlin

这是什么大学

  • 光看一栋建筑看不出来,一些专科技校也是这样子

  • 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大学高等教育组织为什么有的大学叫大学,有的叫大学叫学院?很多人都不知道01:54了解大学的更多含义了解大学的更多含义大学起源理念使命大学章程大学文化大学现状大学贡献大学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University、College)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大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初,主要是从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再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大学都是以前大学的创造性继承而不是否定。 大学既培养高等教育人才、也搞相关科学实验。一所正规全日制国办大学,既有大专生、还有本科生。专科专业培养的是专门研究所学专业的专精人才、本科专业培育的是通才生。读完本科,可以分级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可以硕(士)博(士)连读(毕业后、发给“双博士证书”)。它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既教学又育人、还搞研究。搞研究,是大学与中小学的不同之处。仅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才颁发学位证书。------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基本信息中文名大学外文名College、University别名普通高等学校创立时间公元5世纪机构类别公办、民办 大学起源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上述地方的高等学府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也被称为“母大学”,是一所学生大学)。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是由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演变而来,1200年法国国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巴黎大学是第二所大学,是一所先生大学)。亚洲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亚洲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大学,起源于19世纪初,是指启蒙运动以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一般认为,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柏林大学精神推动了德国的科学事业发达昌盛,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形成奠定了基础。亚洲范围内,成立于1877年的日本东京大学,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而中国大学的起源是北洋大学堂,当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位于上海的由圣约翰书院变而来的圣约翰大学(诞生于1879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随着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发现, 中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大学是位于山东的由登州高等学堂演变而来的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理念使命大学理念• 理念发展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而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当时的宗教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理念是追求一种超国界的精神世界,以教化人的心灵为目的。英国大学的理念也主要是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目的。在19 世纪中叶的英国教育家纽曼的眼中,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即大学是一个“教学机构”,而这种学问传授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主要培养人的价值观。在英国发展大学的同时德国也开始发展大学教育,以德国著名学者洪堡等人为代表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即培养人的价值观,重要的是还应“发展”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这就是德国大学的理念,比起英国大学的理念更具有先进性。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大学的先驱者弗莱克斯纳的努力下,英国和德国大学的传统在美国得到了发扬,而美国大学的理念则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者论述大学图册大学图册洪堡把大学界定为“以纯知识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而纯学术的研究活动正是大 学孤寂和自由的存在形式的内在依据。据此,大学应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气质和对纯粹学术的强烈追求,而不考虑社会经济、职业等种种实际需要。”而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说:“我一向主张大学与现实世界保持接触,同时继续保持不承担责任⋯⋯,工业界已经发展了利用纯科学研究的方式,因此它不需要大学的实用性,如果社会科学要作为科学来发展,它们就必须脱离商业行为,政治行为以及这样那样的改革。”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所说的知识既包括具体的科学真理,也包括经过抽象、被科学化了的哲学知识。大学使命大学大学在大学理念支配下的大学使命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是有高尚品格的,有教养的人,这是符合大学的本质。这个使命是指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修养学生的品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正如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纽曼所认识到的:“从功利派的论点中看到了真正教育的死敌。新大学在功利派理论的指导下,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试及结果而不是心理过程,是对事实的被动获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动。”纽曼所指的“新大学”,是违背了大学的逻辑而按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政治的逻辑来当作它的使命而运行的大学。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的“宪法”,由大学的权力机构为了保证大学独立地位,根据高等学校设立的特许状,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的有关大学组织性质和基本权利的并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治校总纲领。章程要点• 法律效益高等学校章程具有法的属性,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运用民主的方式制定出的规范性文件。是公法领域的法,是规范大学依法履行教育职能而制定的具有公共职能的规范性文件。公法中的“软法”,体现为政府和学校的协商性。• 章程目标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化为核心目标。• 章程功能(1)通过一系列详细说明和明确规定使大学内各种行动具有可信度和一致性;是约束参与者的协商性契机。(2)是大学组织行动的模板,是大学组织、其成员和过程的象征,是大学自身特定的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气质与大学目标的结晶。(3)是历史的承载者,是组织知识的储备所。大学章程保存了大学处理问题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经验而得以演变。章程特点从西方大学的发展进程看,早期西方大学形成时并没有大学章程,章程是因学校“自主”而产生的,界定了大学与外部社会(主要是教会、王室、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规范了大学内部的权力边界和运行规则。大学章程的形成和颁布对大学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学章程中明确的核心要素在推动大学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首要文本。一、突出办学理念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精气神”,反映大学的历史传统、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柏林洪堡大学宪章》认为其大学理念是“坚持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学生与学者的共同体、学术自我负责和自主管理的原则。因为学术离不开自由,自由离不开责任。”《东京大学宪章》描述其学术理想是“努力使自己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并且培养出有全球性发展眼光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将为实现一个没有偏见的社会,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创造新文化作出贡献”。二、体现管办分离“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是落实大学法人地位、保障大学自我管理的客观需要。大学章程最重要的功能即划定政府权力的边界和大学自治的范围。《柏林洪堡大学宪章》第一章即“州与大学的关系”,是大学章程的总则,明确规定“大学的人事、经济、预算和财政管理,学费征收以及健康医疗属于国家事务,由大学统一的管理机构与学术事务一起实施。柏林州对此拥有业务监督权;在下达指令前,校董会可发表意见”。大学章程发挥了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的作用。三、决策执行分离决策执行分离是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原则,体现在治理架构中就是由董事会负责大学决策,校长为首的行政团队负责贯彻执行。《耶鲁宪章》规定,耶鲁大学的治理团体,即最高决策和审议机构由“校长与耶鲁学院院士”组成的董事会。耶鲁大学的行政管理团队包括校长、教务长、4位副校长、秘书长及法律总顾问。《牛津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治理团体采用“两院制”结构,其中教职员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以校长为首的理事会作为大学的议事决策机构,负责大学目标推进、大学行政管理、大学财务及财产管理,并且具有履行这些职责所必要的一切权力。四、实施民主管理“学者参与、民主决策”是管理大学事务尤其是大学学术事务的普遍做法,学术评议会、学术委员会是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加州大学章程》规定,学术评议会是董事会下设的管理大学学术政策的职能机构,是加州大学教授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的学术权力有:制定学术政策,规定招生和颁发学位条件,授予和监督学科、课程,对教师的任用、晋升以及预算向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剑桥大学章程》规定学校设立“学部总委员会”作为最高学术决策咨询组织,统管大学的学术和教学工作。其下设学部分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和学系分委员会,负责各学部、学院和学系的教学研究工作。此外,设有30余个专门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本科生招生委员会等,负责对学术事务决策提供咨询和监管。诸多层级和种类的委员会为教师有效参与民主管理和学术决策提供了条件。大学文化主要特点•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类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距今已有2500 多年。中国先秦时期《大学》倡导的“大学之道”与西方柏拉图倡导的“哲人治国”理念、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理念及其办学规律的先河。西方最早的近、现代大学是1088 年建立于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西方近、现代大学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未来,引领社会”的新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的过程。•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大学文化的形成既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但大学文化主要是以大学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顽强的努力积淀和创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善于治学育人的学术大师和具有远见卓识、独到办学理念、善于科学管理的优秀校长创造的。无数实践已经证明,学术大师和优秀校长是大学文化人格化的象征。谢和平教授指出:“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它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学文化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基础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这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存在的组织基础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大学办学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从内部来说,要求大学以着眼未来和探究真理为己任,成为高度分权的有机体,以文化(学术) 机制作为自己运行的主导机制,以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自身追求的基本价值;第二,从外部来说,要求大学以学术自由作为维持其活力的源泉,应当比社会上的其它部门享有更高的自治权力,而大学组织内部比较松散的结合正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大学(university) 这个词从其本义来说就是“普遍”、“整个”、“世界”、“宇宙”,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其精神气质就是海纳百川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融合,促使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代,大学文化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本土性与国际性的辩证统一。核心作用国家的兴衰与大学的兴衰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实力有两个方面,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软实力”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大学的兴衰。在当代,没有众多的高水平的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大国,没有一批世界级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强国。历史还反复证明另一个真理,世界级大学是在竞争中拼搏出来的。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要求各国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普遍提高众多大学的文化品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建一批世界级大学。这种状况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大学正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这场竞争是在世界范围里进行的。作为一所大学,它的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众多的因素,如办学理念、课程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师素质、学生来源、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校园环境、资金投入、贡献大小、社会声誉等等。如果对这些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具体地说,大学文化核心作用力主要包括:• 凝聚力由于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大学的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大学是一个高度分权的有机体,它既是“高度分权”的,以学术权力为基础,又是一个“有机体”,在“高度分权”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办学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一个共同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它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必将把大学师生员工凝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为实现大学的崇高理想而顽强地奋斗。• 教育力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9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哲学观“, 使个体社会化”,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文化的传承、内化和创新是教育“使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和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活动的崇高目标是促使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的教育力主要来自“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文化育人”的科学理念、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通过文化内化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之中。• 创造力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创造力的主体是教授和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于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学术自由和文化机制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以及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在当代,大学的创造力不仅应当表现在大学培养的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上,还应当表现在把大学建设成为为人类社会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基地上。• 影响力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在当代,大学不仅应当走出“象牙塔” ,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地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服务于社会,更应当超越“象牙塔”,发扬着眼未来和探究真理的批判精神,以自己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代表“社会的良心” ,给予社会发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要创建一批世界级大学,最根本的是必须全面加强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基础的大学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水平和品位,不断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现状本章节内容以中国大学情况为主要说明。管理方面• 制度政治化中国大学是学术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结合体,大学政治化还表现为对高校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办学上,20 世纪50 年代按照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办了很多专业性的院校,现在又学习西方一些大学的模式搞“大”而“全”的学校。• 管理企业化依照市场经济的逻辑来管理大学,中国大学的管理因此越来越企业化,其特点是将培养的学生界定为“产品”,一切行为按“投入产出”的概念来进行,搞批量生产,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整齐划一,一切按“标准”进行考核。企业现在为了节约成本和提高利润把本应由企业完成的职业培训转嫁给了大学,大学由于实行了市场化再加上按企业模式管理教育,大学已变成了职业训练所,大学跟着企业转,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相应的学生,目的就是使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单位,这样就可提高就业率,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要求。教学方面• 教学机械化以市场化、企业化为逻辑的大学教学也变得机械化,其特点是将“教学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管理、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无不体现出这种“刚性”的特点,形成一种教师是装配线上的“装配工”,学生是装配线上的“零配件”,管理人员是装配线上的“工头”的状况。• 专业市场化大学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按市场经济的需要来设置,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剥掉了文化品味的赤裸裸的利润追逐,对这个问题纽曼早就有过反驳,他指出:“有些人主张,教育应限于某个特定的狭窄的目标,应规定明确的任务,可以估量,也可以测定。付出多少代价就应以实物的形式得到多少回报。使教育及训练‘实用’。‘实用性’便成了他们的口号。他们沿着这样的逻辑自然会问:为大学而花钱,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师生方面• 教师浮躁化教师真正潜心钻研学问的不多,真正将精力放在教学上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的不多,讲课只求完成年教学时数,相当一部分的人通过做其他事情来赚钱,学术腐败现象不断滋生。搞科研、发表论文这些所谓“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进而享受相应的待遇。• 学生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东西是否对今后工作有用,而不是出于探索自然、社会现象,积极入党的目的不是出于一种信念而是为了捞政治资本,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将学到的知识变为一种思考能力,积极热衷地考各种证书的目的是为了联系工作而不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大学贡献大学应给社会贡献一种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这种价值观是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所为来实现。20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不能远离社会,但更重要的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中国大学贡献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功利主义、人文精神的缺乏、信仰的危机。大学为社会服务不应理解为具体给社会搞了个什么或理解为培养出了学生就是服务社会并做了贡献,譬如现在单位挑选大学生看是否会用计算机、会外语、有什么特长等,这是将本该由企业去做的事转嫁给了大学,而政府又用就业率考核学校,学校再按市场的需要来培养人。在中国国外,各企业都有强大的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技术的推广应用、研发、人员的培训等都是由企业来完成而不是学校。对世界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爱因斯坦创造出的广义相对论用了10 年时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传世经典理论《纯粹理性批判》用了12 年时间才完成,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由美国数学家怀尔斯用了8 年时间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得以证明⋯⋯。包括获诺贝尔奖的诸多成果的种种事例说明按大学的逻辑下培养出的人才能有此突出贡献,而市场经济的逻辑、政治的逻辑下的大学教育恐怕只能培养出一些功利性的人和职业性的人。

关于德国柏林大学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