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

埃德蒙顿龙的身躯有多大?埃德蒙顿龙的特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2 01:58:21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关于埃德蒙顿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埃德蒙顿龙的身躯有多大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埃德蒙顿龙的身躯有多大

埃德蒙顿龙体形庞大,身长13米,重达4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科恐龙之一。其前肢较短,但仍有着足够的长度,表明前肢也可以用来行走。它的前肢还长有蹄状的爪子和厚厚的肉垫,能够承担一部分重量;后肢强壮有力,能够支撑起全身的重量。埃德蒙顿龙的尾巴粗壮而厚实,非常灵活。

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龙的特征

埃德蒙顿龙化石埃德蒙顿龙已发现数个标本。如同其他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口鼻部类似鸭子,缺乏头冠,尾巴长而窄。前肢短于后肢短,但前肢亦有足够长度,仍适宜行走。完全成长的埃德蒙顿龙可达9米长,一些较大的标本则达12米到13米长。体重约4.0吨,是最重的鸭嘴龙科之一。帝王埃德蒙顿龙是体型最大的种;在2004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等人提出科氏大鸭龙是E. annectens的异名,但很少其他研究引用这个分类法。模式标本(编号NMC 2288)的身长估计为9到12米。E. annectens已发现两个标本,身长分别为8米、8.92米。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身长则为7到7.3米。埃德蒙顿龙的头骨长度约1米,帝王埃德蒙顿龙的头骨较长,而E. annectens的头骨较短。埃德蒙顿龙的头部侧面略呈三角形,而且没有骨质头冠。若从头骨的上方看,头部的前端与后段较宽,中段狭窄。埃德蒙顿龙具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由角质组织覆盖。根据位在森肯贝格博物馆的“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喙状嘴角质部分至少有8厘米长。埃德蒙顿龙的鼻孔大,鼻孔周围的骨头凹陷。根据“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眼眶具有巩膜环(Sclerotic rings)。埃德蒙顿龙只有上颚骨与齿骨具有牙齿。新的牙齿会不断的生长来取代脱落的牙齿,一颗牙齿需要约一年的时间来生长。牙齿排列成形成数十列齿系(Dental batteries),每列齿系有至少6颗牙齿;而齿系的数量,依该物种而变动。帝王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颚骨有51到5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8到49列齿系,而上颚的牙齿较下颚牙齿狭窄。E. annectens的每块上颚骨有4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36列齿系。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颚骨有52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4列齿系。埃德蒙顿龙的脊椎数量,因不同种而有不同变化。帝王埃德蒙顿龙有13节颈椎、18节背椎、9节荐椎、尾椎的数量则不清楚。一个E. annectens标本被认为具有19节背椎、85节尾椎。由于其他鸭嘴龙类的尾椎多为50到70节之间,上述估计值可能过度夸大。埃德蒙顿龙的背部与尾巴脊椎骨具有骨化肌腱,可使背部与尾巴保持僵硬。这些骨化肌腱被认为提供四肢以外的额外支撑脊椎。肩胛骨长而平坦,类似刀状,与脊椎平行。骨盆包含三个骨头:长的肠骨、长而薄的坐骨、板状的耻骨。骨盆的结构允许埃德蒙顿龙以二足方式站立。而9节愈合的荐椎也使骨盆牢固。

《侏罗纪世界2》里都出现了哪些恐龙(一)

还记得

经典93版的《侏罗纪公园》吗?

它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侏罗纪时代”

之后 作为重启系列

2015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

豪取16.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目前仍位列

影史第五!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

“侏罗纪世界”里出现过的恐龙

NO1 霸王龙

Tyrannosaurus rex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高

名字含义:“残暴的蜥蜴王”

长度:40英尺

体重:9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

它的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咬合力可达20吨),同时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食肉动物,是当之无愧的陆地霸主。

当年《侏罗纪公园》最大的噩梦,就是它。

NO2 伶盗龙

Velociraptor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非常高

名字含义:“敏捷的盗贼”

长度:15英尺

体重:300磅

年龄:白垩纪

伶盗龙又叫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嘴部有26到28颗牙齿,牙齿间隔宽,牙齿后侧有明显锯齿边缘,是活跃的捕食动物,可以捕食行动迅速的猎物。

它们的脑壳长耳宽,脑重/体重比在恐龙中相当大,说明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迅猛龙同样是该系列前三部的主角。

厨房中的这一幕可以说是《侏罗纪公园》中最令人窒息的场景。

两个孩子遭到了迅猛龙的袭击,他们躲到厨房里,与聪明的迅猛龙上演了一出“躲猫猫”的生死游戏。

迅猛龙灵敏的感官、超高的智商以及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当年也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NO3 三角龙

Triceratop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长度:30英尺

体重:10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

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它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

三角龙也是侏罗纪系列中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与霸王龙居住在同一陆地上,且根据新近发现的化石表明,霸王龙与三角龙确实会发生打斗。

在《侏罗纪1》里,主角们发现并救治了一头生病的三角龙。

NO4 剑龙

Stegosaur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长度:30英尺

体重:5吨

年龄:侏罗纪晚期,1.5亿年前

剑龙是侏罗纪中数量众多的著名恐龙。它们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刺,这些刺有4英尺长。这些装甲可以用来防御一些兽脚类掠食者,例如异特龙与角鼻龙。

在剑龙如大象般的身躯上,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袋,大脑只有核桃大小,脑容量还不如狗。

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另一个想法——剑龙的尾部拥有一个“第二大脑”,用来控制身体的后半部。

剑龙的首次亮相是《侏罗纪2》。

主人公在森林中像用相机给剑龙宝宝拍照,却被剑龙父母误以为要伤害小龙,进而攻击人类。

NO5 翼龙

Pterosauria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高

名字含义:“有翼的蜥蜴”

长度:18英尺

体重:70磅

年龄:白垩纪晚期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它们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也是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之一。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的两翼展开能达到16米。它们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以鱼类为主食,但攻击性非常强。

翼龙也是《侏罗纪》系列常客,第二部和第三部片尾甚至都以它们盘旋的镜头结束——象征惊吓永不停歇。

翼龙在《侏罗纪3》中还担任了重要反派,与格兰特博士在笼中进行了一番九死一生的缠斗。

NO6 雷龙

Apatosaur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名字含义:“骗人的蜥蜴”

长度:75-90英尺

体重:20-36吨

年龄:侏罗纪晚期,1.5亿年前

雷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生物之一。一只成年雷龙从头到尾能有两个校巴停车场那么长,四头非洲象那么重。

他们有着长颈及尾巴,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来吃东西,但它无法咀嚼,只能把植物完整吞下。食物从长长的脖子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前三部中,温和的雷龙一直以打酱油的姿态出现在侏罗纪公园。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块大肉,谁都吃,都能咬一口。

《侏罗纪世界》里,雷龙依旧将在草原上活动,供游客坐在玻璃球观光车内参观。

NO7 肿头龙

Pachycephalosaur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中

名字含义:“厚头的蜥蜴”

长度:16英尺

体重:1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

肿头龙科是一类奇特的鸟脚类中小型恐龙。顾名思义,它们的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

肿头龙的头颅奇厚无比,隆起厚度可达25厘米,而且相当坚硬。但它们的厚头并不能抵抗掠食者的袭击,可能只用于物种内的打斗中(典型的窝里横啊)。

NO8 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名字含义:“几乎有冠饰的蜥蜴”

长度:40英尺

体重:2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

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主要功能可能是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它们是二足恐龙,但可以转换成四足行走,在寻找食物时采用四足方式,奔跑时采用二足方式。

NO9 似鸡龙

Gallimimus

食性:杂食类

攻击性:低

名字含义:“鸡的模仿者”

长度:26英尺

体重:500磅

年龄:上白垩纪,71-69百万年前

似鸡龙身材短小轻盈,后腿很长,但胳膊很短。手上长着三个非常锋利的爪,但它们并不能使似鸡龙很好的抓取东西。而是供它们用爪拨开泥土,挖出蛋来做食物。

似鸡龙身上长满了鸟类一样的羽毛,尾巴长而硬挺,奔跑起来可达到每秒30米,让它看起来像一只大鸵鸟。

它们是一帮尽职尽责的群演,靠体力挣钱,每集中,一出场就都忙着逃跑。

NO10 甲龙

Ankylosaur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中

名字含义:“坚硬的蜥蜴”

长度:30英尺

体重:6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68-66百万年前

甲龙全身披着“铠甲”,有的还配有利刺。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起来像坦克,所以也被称作“坦克龙”。

甲龙曾《侏罗纪公园3》中短暂出场,是个酱油党,负责映衬腕龙的壮观。

NO11 沧龙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高

名字含义:“默兹河的蜥蜴”

长度:60英尺

体重:5吨

年龄:白垩纪晚期,70-66百万年前

沧龙一度是海洋的霸主。

它们从陆地上的崖蜥进化而来,在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并且迅速繁衍,却一路平步青云,把比它历史早远得多的海洋爬行动物赶尽杀绝。

沧龙拥有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它们的牙齿锐利呈圆锥型,弯曲呈倒钩状,双颚在咬合的同时,会产生巨大扭力将猎物拦腰咬断,进食方式非常血腥。

在《侏罗纪世界》的预告片里,沧龙就出尽风头。

主题公园内特地建造了一个大池塘,供沧龙表演“捕食秀”。

这只巨兽跃出水面,在惊天骇浪中,一口吞下猎物。

NO12 中棘龙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高

长度:26英尺

体重:1吨

年龄:侏罗纪中期

中棘龙是一种兽脚类恐龙,得名与它与众不同的脊骨,生活在平原上,以其他恐龙为食。

电影中,它将出现在漂流之旅两岸的雨林中。

NO13 埃德蒙顿龙

Edmontosaur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名字含义:“埃德蒙顿蜥蜴”

长度:35英尺

体重:4吨

年龄:上白垩纪

埃德蒙顿龙有四只脚,但经常将後腿站立以进行觅食。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口鼻部类似鸭子,缺乏头冠。嘴里长着数不清的后齿,是少数能够咀嚼的恐龙之一。

因为危险系数很低,所以埃德蒙顿龙将与似鸡龙一起,出现在大草原上供游客乘坐越野车近距离接触。

NO14 微角龙

Microceratus

食性:草食类

攻击性:低

名字含义:“很小的角”

长度:2.5英尺

体重:14磅

年龄:白垩纪

这种恐龙大概是侏罗纪世界中最小的一种,身长可能1米不到。它们以二足方式行走,是最早的角龙类恐龙之一。

NO15 双型齿翼龙

Dimorphodon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中

名字含义:“两种类型的牙齿”

长度:8英尺

体重:3磅

年龄:侏罗纪中期

双型齿翼龙拥有两种牙齿:颌骨前部用于穿刺的长牙,和后部更小的尖牙。头部很大,翼展有1.5米,以吃鱼和昆虫为生。

双型齿翼龙在《侏罗纪世界》中的观赏方式与翼龙一样,是游客在笼内欣赏。但不排除它们也跟翼龙一起,成为终极Boss的帮凶。

NO16 重爪龙

Baryonyx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中

长度:30英尺

体重:2吨

年龄:白垩纪早期

重爪龙是体型最大的食鱼类恐龙之一,它与其它的食肉恐龙有很大差别,与鳄鱼更接近。

它的牙齿和上、下颚与鳄类极为相似,非常可能生活在水边,或者潜入浅水中,用它可怕的利爪来捕食鱼类,方法很像大型灰熊。

NO17 似鳄龙

Suchomimus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中

名字含义:“鳄鱼模仿者”

长度:35英尺

体重:3吨

年龄:白垩纪

似鳄龙拥有类似鳄鱼的嘴部,低矮口鼻部低矮,狭窄的颌部有约100颗牙齿,这些牙齿并不是非常锐利,但稍微往后弯曲,口鼻部前端较大,并有一丛更长的牙齿。

重爪龙和似鳄龙也会出现在漂流之旅的沿途中。

最后一位“贵宾”,就是《侏罗纪世界》的终极Boss。

NO18 混血霸王龙

Indominus rex

食性:肉食类

攻击性:非常高

长度:40英尺

体重:未知

年龄:人工创造

Indominus Rex(不可驯服的霸王龙),此前的官方名字为Diabolus Rex(恶魔霸王龙),或简称D-Rex,这正好与雷克斯霸王龙T-Rex(Tyrannosaurus)相对应,说明这头混血怪兽在外形和习性上与霸王龙有相似之处。

混血霸王龙体内拥有成年霸王龙、迅猛龙、蛇和乌贼的DNA,既力大无穷又身体灵活,并且拥有过人的智商。

它会躲在暗处观察人类的弱点,与其它种类的恐龙进行交流,并利用气场上的优势对其它恐龙发号施令,让它们为自己所用。

在影片中,它不仅聪明地翻过高墙潜逃出来,还躲在树丛中伺机而动。

甚至懂甩掉身上的追踪器:

它将一路大开杀戒。

“只要会动的东西,它都要杀死”。

埃德蒙顿龙的发现

埃德蒙顿龙化石埃德蒙顿龙是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于1917年所命名,其化石是于艾伯塔省马蹄峡谷组中发现,模式种是帝王埃德蒙顿龙(E. regalis)。在1892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建立破碎龙的Claosaurus annectens,但后来一度分类于鸭龙(A. annectens)、属于埃德蒙顿龙(E. annectens)。另外,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于1926年命名了萨斯喀彻温强龙(Thespesius saskatchewanensis),后来也一度分类于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但现在亦被认为是属于埃德蒙顿龙,更名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鸭嘴龙科中的鸭龙(Anatosaurus)意为“鸭蜥蜴”。鸭龙曾有五个种,模式种是Anatosaurus annectens,种名意为“连接”。模式种被归类于埃德蒙顿龙后,鸭龙这个名称被弃置,而成为埃德蒙顿龙的次异名。而萨斯喀彻温强龙先是被归类于萨斯喀彻温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后被编入埃德蒙顿龙中,成为了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鸭龙(A. edmontonensis或A. edmontoni)亦被认为与E. annectens是相同物种。两个另外的鸭龙种,长头鸭龙(A. longiceps)及科氏鸭龙(A. copei)被发现与埃德蒙顿龙不同,而被建立为新属大鸭龙。

埃德蒙顿龙的化石中有肿瘤存在吗

埃德蒙顿龙是大型的鸭嘴龙类恐龙,也是白垩纪末期非常繁盛的一类植食性恐龙。200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研究上万个恐龙化石后发现,埃德蒙顿龙的化石中有肿瘤存在。古生物学家推测肿瘤可能是由遗传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后天生长的可能性,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到现在却还是一个谜。

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龙的种

埃德蒙顿龙是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於1917年所命名,其化石是於艾伯塔省马蹄峡谷组中发现,模式种是帝王埃德蒙顿龙(E. regalis)。在1892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建立破碎龙的Claosaurus annectens,但後来一度分类於鸭龙(A. annectens)、目前属於埃德蒙顿龙(E. annectens)。另外,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於1926年命名了萨斯喀彻温强龙(Thespesius saskatchewanensis),後来也一度分类於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但现在亦被认为是属於埃德蒙顿龙,更名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鸭嘴龙科中的鸭龙(Anatosaurus)意为「鸭蜥蜴」。鸭龙曾有五个种,模式种是Anatosaurus annectens,种名意为「连接」。模式种被归类於埃德蒙顿龙後,鸭龙这个名称被弃置,而成为埃德蒙顿龙的次异名。而萨斯喀彻温强龙先是被归类於萨斯喀彻温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後被编入埃德蒙顿龙中,成为了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鸭龙(A. edmontonensis或A. edmontoni)亦被认为与E. annectens是相同物种。两个另外的鸭龙种,长头鸭龙(A. longiceps)及科氏鸭龙(A. copei)被发现与埃德蒙顿龙不同,而被建立为新属大鸭龙。

OK,关于埃德蒙顿龙和埃德蒙顿龙的身躯有多大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