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教育分流 德国

德国教育分流(为何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愿拼文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4 00:08:42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关于德国教育分流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何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愿拼文凭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为何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愿拼文凭

德国人注重技术不介意文凭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因为德国教育体制就偏向于专科,所以对于本科以及高等教育文凭不是很在意

德国的教育是比较规范的,他的义务教育一共有12年,从6岁到18岁。在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在德国不属于国家的教育体系,而是德国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是一些教会和福利会在管,上不上幼儿园还是属于自愿的。但是德国人的分流非常早,早到什么程度呢?

10岁就开始分流,看你是要上专科还是要上本科。学生可以考虑升入普通中学,也可以考虑升入实科中学或者综合中学,还有文理中学。

先说这个普通中学,这个普通中学跟我们的认识的普通高中不一样,可以说是专科预备役。大概有20%的德国人会去读普通中学,学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教育,分别有的鱼、数学和自然科学,但是最重要是劳工理论,这是为他们接受职业培训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在普通中学毕业后,这些学生就去参加职业培训,一直到18岁结业为止。再说这个实科中学,这种学校吸纳了大概40%的德国学生,德国人 在这里接受普通的素质教育,方便以后上职业专科学校或者高级职业学校,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基本上要分走70%的德国学生。

那么谁能上大学,读本科呢?答案是文理中学。文理中学一般是九年制,过去分为古典语文、现代语文和数学自然科学,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的文理科,不过现在不这么玩就是了。文理中学的高中以4个科目的考试来结束学习,但是这不是高考,德国没有高考。

在高中毕业考试获得及格的人就可以拿到升入普通高等院校资格证书,德国人拿着这个证书基本上可以去高等院校的任何专业学习,除非一些特殊专业。

二:德国属于工业大国,所以大力支持技术教育,蓝领工人收入水平并不逊色于白领

德国对专科生的培养非常用心,最主要是进行一个双轨制度的职业培训,企业和国家对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出资培训,一般是安排在两年到三年。德国的专科培养有什么特点呢?

主要是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绝大部分的学习根本不在学校,直接进厂子,每周大概有3天到4天在厂里打工,1天到2天在学校读书;第二点是培训是企业和学校一起进行,德国联邦管的是企业里的培训,而德国州郡管的是学校里的培训。

除此之外,德国的工业足够发达,名牌一堆,比如说慕尼黑就有宝马汽车总部,汉堡作为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更是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而沃尔夫斯堡则有大众汽车,单单是汽车行业就可以挣到足够多的钱,这样一来使得德国工人也能挣到不少的工资。

一对比,可见我国的工业之路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德国学生考职校很开心,我们考二本为何觉得失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心理,但考试就是一场竞技,有第一名,就会有第二名,也会有倒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二名,这个是大家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所以,中考和高考结束后,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家长喜出望外,被分流到职高的,只能考上民办二本的,家长好像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一样。

对于家长的这种心理,一直非常关注教育事业的郑强教授,也发表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看法,在接受访谈时,谈及中国和德国的一些教育现状时表示,德国学生考上职校很开心,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却不行?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只要考上最好的大学,学生才是成功的,别说我们学生不能像德国学生那样开开心心的去上职校了,就算我们学生在高考中,没有考到一所211以上的学校,家长都会觉得不满意。

确实,渴望学生能够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基本上已经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愿望,也正是因此,在传出中考要把普职比要调整为5:5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家长无法接受,极力站出来反对。

但为何我们家长无法像德国家长那样去看待职校呢?其实原因不在家长,而是学生们身处的大环境不同,我们的学生和德国的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个才是家长无法坦然面对职校的根本原因。

想要打破中国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抵触心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每到毕业季关于大学生求职难的话题就会登上热搜,但事实上,就在大学生深感自己求职难的同时,我国的制造业其实同样也在面临着招工难,但两者之间却始终无法实现双向奔赴,这才是彼此之间的矛盾点,同样也是初中生家长抵触职高的一大原因。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工人的薪资待遇其实一直是处于“食物链”最低端的,工作比较枯燥而且比较辛苦,很多工人可能还需要进行三班倒,两班倒,但薪资却并不理想。

但是人家的蓝领工资是很高的,甚至相比较于办公室的白领还要略胜一筹,当付出和回报能够形成正比时,这个行业自然也就会吸引更多人加入了。

而且德国的制造业是全球领先的,制作业工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并不会出现有毕业生自我介绍时,因为自己是工人,就觉得低人一等的感觉。

如果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两个矛盾点能够得以解决,那么其实大家对于职高、职业大学以及毕业以后成为一名工人的抵触心情自然也会烟消云散。

除了改善大环境以外,职高的教学水平也亟待提高

大环境如果能够得以改善,成为一名工人,不再是学生们的“退而求其次”,而是真真正正成为一名平等的选择时,那么愿意进入到职高学习的同学自然也会提高,用质变引起量变。

首先,完善对职校的管理,很多家长不愿意学生就读职高的一大原因,是觉得现在部分职校在管理上不如普高那么严格,很多同学可能本身是抱着想要好好学习的心态去的,但最后却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其实是很多国外的职校会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学习三年,最后只掌握了理论,真正步入工作岗位还要重新开始。

最后,完善职高的升学途径,职高除了培养一部分想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以外,还应该打通升学渠道,给晚熟的,想有其他追求的同学一个升学渠道,就像专升本,考研一样,职校不该是学生学业的终点。

教育改革:“一半的孩子将上不了高中!”

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当中,教育也不例外! 当教育改革以来,我们应该多想想改革的益处,路在脚下,勇敢往前走…… 这段时间,中考分流的政策引起家长们的广泛关注。部分省市中考开始实行分流又有了新的政策,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录取比例调整为5:5,也就是说每年将有一半的孩子无缘普高。 前段时间,陕西宝鸡发布了“中考复读禁令”,禁止公立中学、民办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招收初三复读生,为的是确保普通高中和职高6:4的录取任务圆满完成。 湖北、广西、江苏等省市也在保持6:4的普职比。甚至有专家说:“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国家政策。技术工人没有了,是灾难。” 也就是说,在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孩子们上高中越来越难。面临这样的现状,很多父母都是焦灼的。 对教育政策改革的持续关注不仅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人,还源于我是一位初中生的家长,而且是 深圳初中生的家长。 近年来深圳的中考录取率持续走低。 北上广深高中录取率: 一线城市最低2018年北京普通高中录取率85.7%,上海普通高中录取率65%,广州普高录取率69%深圳普高录取率只有45%北京普高数量266,上海250,广州120所,深圳只有75所普高2019中考报考人数:北京6.7万,上海7.5万,广州9万,深圳8万。我们再来看看近些年深圳中考的统计数据。 深圳的中考现状确实令很多家长焦灼,焦灼过后是疯狂的报补习班,所以深圳的培训机构很火。跟孩子班上家长聊天发现,现在不补习的孩子很少,好多周末从早补到晚,也不管补习有没有效果。 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育分流不一定是坏事 与考分相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塑造健康的心理更重要。这些年高分低能的案例越来越多,我想考高分进名校对孩子的未来不一定100%就是对的。如果孩子天生就不是“学霸”,与其浪费时间去补习,不如选一个他(或她)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去培养,没准更能发挥他(或她)的能力,前途或许更好。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原来一个朋友的孩子,读初中转学到深圳,成绩不理想,后来进了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一家普通公司工作,过了两年进入腾讯,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就实现年薪20几万,第三年升职为部门主管,又过了几年找了个海归男友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也不错? 考入北大清华又怎样?不说考北大清华背后的辛苦,毕业后平庸的泛泛之辈也不在少数,什么卖猪肉的,失业的也不少。倒不是说要鼓励孩子不努力学习,都去考职业学校,而是说如果没有学霸的资质,考个职业学校选个好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还能提前学习一门技能不是?而且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办的很不错,可选的专业非常多。 二、过分关注孩子成绩不可取 从小学开始我就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我认为学习是个 顺其自然 的过程。原因有二:我自己本身就是高学历,一路过来学习的过程让我痛苦,我不想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做一个不快乐的学生;二是我更关注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从兴趣爱好中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孩子针对兴趣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专长,如果专长将来发展成职业,那是最好不过的。 教育分流给孩子们多了一个选择。在德国,对职业技能 重视程度很高,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是不能上岗工作的。也正是职业教育铸造了德国高精工业的基础,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精良的职业人员。 教育分流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灵活变通的根据爱好志向去调整接受不同的教育。 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家孩子有三不: 不补课、不熬夜、不盲从。 孩子刚读初中的时候我也曾迷茫过,看到孩子有门课程成绩很差,也像别的家长那样去报了辅导班,但半年下来报辅导班的课程没有任何提高,反而是没报班的课程有几门考的不错,反思过后,我觉得报辅导课程扼杀了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填鸭式的培训没有必要,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积极的作用,我想应该把学习这个任务交给孩子自己,毕竟这是他自己的事。至于要不要报辅导课当然也是孩子自己决定。我家孩子是不喜欢辅导课的,所以我听取他的建议把唯一报的辅导课给停了,孩子开心家长开心,皆大欢喜。 熬夜不仅对孩子健康不利,还会让孩子疲于学习失去创造力。看着其他孩子周末忙的团团转,而我家除了在上自己感兴趣的兴趣课,其他时间就是完成学校的作业、与家人一起运动和娱乐(比如看电影)。除了周末,听说周一到周五很多家长也在给孩子上辅导课,在我看来这是很疯狂的,孩子都在学校待一天了,晚上还要上课,大人受得了吗?所以我家孩子晚上从来不补课,也不熬夜写作业(听说很多孩子晚上写作业到11、12点)。我家每天回家吃完饭做会作业(不超过半小时),然后运动大概1小时,晚上9点左右上床睡觉。如果作业多,早上早起一会补完。 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太轻松了,成绩赶不上人家怎么办?我想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学霸的,我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路径和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我发现,我家孩子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稳步提高,有几科一直稳居年组前几名。差的科目也没有再下降,由于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他自己也在考虑差的科目要怎么提高一下,这学期有一科比较差的突然提到班上前几名,我想这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结果。这样不是很好吗?比起那些焦虑的家长,我自己轻松多了,有时间忙自己的事,孩子也没那么累。 我还教育孩子 不盲从 。所谓的不盲从就是别人擅长的你不一定擅长,不必强求,要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可比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路径和时间,我们只需要 静待花开 就好。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1.追求学校包括大学发展的民主化 在学校包括大学里实施民主化与参与学校管理是德国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社会运动影响下,国家与各级学校间的关系进行了若干调整,而其基本方向则是追求学校的民主化发展。这种民主化发展可视为学校教育的“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加强学校的独立自主权,由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获得确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德国中小学自1970年以后都维持由各州政府规定教学大纲而由学校教师自定教学计划与教材的原则。学校独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德国的教育改革规划之中,不过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各地方的实践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德国汉堡也许是学校民主化与独立自主发展最快的地区,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地区中家长获得了较大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而部分学校也开始参与教育评估与质量提高计划。 2.坚持“杜会国家原则”,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 坚持“社会国家原则”,尊重与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是德国《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德国教育改革在行政层面上致力于通过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机构之间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使教育发展不局限于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事情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同时努力坚持公立学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权)的原则。联邦教育计划委员会与各邦教育计划委员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个原则的缺点是由于联邦无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势力范围,所以各种教育改革计划也难以同步或全面实施。 3.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发展 自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开始从哲学范畴转变成为政的诉求。19与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国教育事业为消饵不平等的努力。19世纪的德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现象,例如双轨教育、性别歧视、教育陶冶与职业训练分离等,这些现象一直到了20世纪才逐步获得改善。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指导之下,德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各级学校女性学生辅导与鼓励方案的实施、高中与高等教育的扩展、“教育训练奖助学金”的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改善、特殊学校的设立等,以上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到现在为止,早期各种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在德国人的社会中已经获得极大的改善,但是并未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传统三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未消除,同时新的不平等问题更因外国劳务人员、新移民的涌入与东德的回归而浮现。在近年来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为显著。早期分化与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但也是被批评最多的教育缺点。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定向阶段的设计与综合中学的建立都是与实践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发展等思想相关的。 4.强调理性批判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立 教育学术化与专业化不但建构了独特而体系完整的德国教育学,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不论教育学理论还是学校制度都分别成为自我发展的系统。德国的历次教育改革规划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德国的教育改革思想渊源于自然主义、泛爱主义、理性主义与精神科学教育学,并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其要旨均在于个人的发展与启蒙,以达到自由与解放的目的。德国的教育思想家不但关心教育意义的思考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构,也注意到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德国的教育研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论点就汇集发展成为独立的“改革教育学”,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学者都注重教育改革历史与国际教育形势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论及方法的探讨。许多倡导教育改革的学者如彼特森(P·Peetone)、汉蒂西(H·Vo瓦Hne吨)等也都十分强调以儿童为主体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解放的教育理想。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国学校教育实验的主要思想基础。

OK,关于德国教育分流和为何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愿拼文凭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