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泡沫时代 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 日本

京都泡沫时代 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怎样形成了倒退的十年)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30 00:44:46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京都泡沫时代 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怎样形成了倒退的十年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京都泡沫时代 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怎样形成了倒退的十年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怎样形成了倒退的十年

这个问题很经典了。到如今依然值得探讨。

日本的经济在1980年代令人羡慕不已-19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按GDP衡量)为3.89%,而美国为3.07%。但是日本经济在1990年代陷入困境。

从1991年到2003年,以GDP衡量的日本经济每年仅增长1.14%,远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重要要点

  • 日本的“迷失十年”持续了大约1991年至2001年,这段时期日本先前繁华的经济大幅放缓。
  • 这种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利率上升,这在信贷紧缩加剧的同时设定了流动性陷阱。
  • 经济体可以从日本的“迷失十年”中汲取的主要经验教训包括使用可用的公共资金来重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且有时人们担心通货膨胀会导致停滞。

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始于1989年秋。从1989年末到1992年8月,股票价值暴跌了60%,2 而在整个1990年代土地价格下降了,到2001年下降了令人难以置信的70%.3

日本银行的利率错误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央行(BOJ),日本央行,由可以添加并延长了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几个认识误区。

例如,货币政策是走走停停的;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日本银行在1980年代后期制止了货币供应,这可能导致了股票泡沫的破裂。然后,随着股票价格下跌,日本央行继续提高利率,因为它仍然关注仍在升值的房地产价格。4

较高的利率促成了土地价格上涨的终结,但也有助于整体经济下滑。1991年,随着股票和土地价格的下跌,日本银行大幅扭转了走势,开始降低利率。5 但为时已晚,已经设置了流动性陷阱,并且信贷紧缩即将来临。

流动资金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一种经济情况,家庭和投资者都可以使用现金。无论是短期帐户,还是字面上的现金。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几个: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他们相信通货紧缩即将到来(现金相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将增加),或者通缩已经存在。这三个原因是高度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投资者的信念成为现实。

在流动性陷阱中,根据货币政策,低利率变得无效。人们和投资者根本就不花钱或投资。他们相信明天的商品和服务会更便宜,所以他们等待消费,他们相信仅仅靠自己的钱就能赚钱,而不是投资。在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银行的贴现率为0.5%,但未能刺激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持续存在。

摆脱流动性陷阱

为了摆脱流动性陷阱,家庭和企业必须愿意花费和投资。使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发放退税和公共支出直接向消费者捐款。

日本尝试了几种财政政策措施来摆脱其流动性陷阱,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措施执行得不好-金钱浪费在效率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上,而浪费在了倒闭的企业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要使财政刺激政策生效,必须有效分配资金。换句话说,让市场直接将资金投入消费者手中,从而决定在哪里进行投资。

摆脱流动性陷阱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而不是针对名义利率)来“重新膨胀”经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政府债券,而无需考虑既定的目标利率(例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就可以向经济体注入资金。

这是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它有效地将其交换为现金,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这被称为债务货币化。(应该注意,公开市场操作也用于达到和维持目标利率,但是当中央银行将债务货币化时,它是在不考虑目标利率的情况下进行的。)

2001年,日本银行开始将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作为目标货币,这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并刺激经济增长。5 但是,当中央银行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时,银行手头上有更多的钱,但也必须愿意将这些钱借出去。这使我们面临日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信贷紧缩。

信贷紧缩

信贷紧缩是一种经济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收紧了放贷要求,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放贷。

他们可能不会出于以下几个原因放贷,包括:1)遭受亏损后,需要保留准备金以修复资产负债表,这是发生在房地产投资巨额的日本银行所发生的事情; 2)可能出现普遍的回撤风险承担,这种情况在2007年和2008年发生在美国,最初遭受次贷抵押贷款相关损失的金融机构撤回了所有类型的贷款,减低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总体上寻求降低其风险水平。所有领域。

计算的冒险和放贷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命脉。当资本投入使用后,就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支出,发现效率(生产率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当银行不愿放贷时,经济很难增长。

就像流动性陷阱导致通缩一样,信贷紧缩也有利于通缩,因为银行不愿放贷,因此消费者和企业无法支出,从而导致价格下跌。

信贷紧缩的解决方案

日本在1990年代还遭受信贷紧缩,日本银行亏损缓慢。尽管向银行提供了公共资金来重组其资产负债表,但由于害怕暴露长期隐瞒的损失而蒙受污名,并且担心失去对外国投资者的控制权,它们未能这样做。 为了摆脱信贷紧缩,必须确认银行损失,银行系统必须透明,银行必须对其评估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充满信心。

显然,通货紧缩会带来很多问题。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家庭和投资者ho积现金,因为明天的现金价值将超过今天。这产生了流动性陷阱。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抵押担保贷款的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银行损失。当银行遭受损失时,它们停止放贷,造成信贷紧缩。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经济问题,但是它可能确实是这样,但是重新膨胀经济可能正是避免长期缓慢增长的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在1990年代经历的情况。

问题在于,重新膨胀经济并不容易,尤其是在银行不愿放贷的情况下。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避免流动性陷阱的方法是绕过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将钱捐给个人进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直升机大撒币”,因为理论上说中央银行可以从直升机上直接提取钱。 这也表明,无论您居住在哪个国家,生活都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放置在正确的地方。

当然,这是从经济角度看待日本。

或者下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人口结构。

泡沫经济的历史

17世纪荷兰发生郁金香狂热。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元禄泡沫经济。18世纪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经济(南海泡沫事件)。这次事件成为泡沫经济的语源。大萧条。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1994年墨西哥为主的中南美洲泡沫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约2000年以后至今 - 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一般认为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表现明显。2003年 - 美国为主的全球房地产泡沫经济2007年- 美国为主的全球金融海啸经济 - 次贷危机 美国房地产泡沫:7.5万人的城市竟出现2.5万名地产经纪人,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建筑业日渐兴盛。在这种背景下,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冬季气候温暖而湿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迅速成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胜地。由于佛罗里达的地价一直远低于美国其他州,因此该州成为了理想的投资地。许多美国人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购买房地产。随着需求的增加,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开始逐渐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例如棕榈海滩上的一块土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则高达400万美元。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据统计,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在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在这种狂潮的催动下,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然而好景不长,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据说美国商界大名鼎鼎的“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当年也因此一贫如洗,此后被迫做了17年的纸杯推销员。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後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後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後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後的经济萧条阶段。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2012年,日本经济也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自1987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自1988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1998年—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产阶级居住社区“太古城”,楼价就从最高时的1.3万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投机者的类型按照参与投机者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投机狂热的参与者是清醒的,他们其实并不狂热,只是认为别人都在头脑发热而已。这样的投机狂热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不可能吸引一群死忠的信徒,大家都知道自己只是在逢场作戏,只是寄希望于自己能在金字塔倒塌前夕退出来而已。俄罗斯的MMM公司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大部分人都知道MMM公司除了倒卖自己的股票,没有任何别的利润来源,但他们仍然疯狂地抢购这些股票,因为他们觉得肯定会有一些更笨的人成为他们的“下家”。第二类投机狂热拥有忠实的支持者和鲜明的反对者。支持者炮制出了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故事或理论,争辩说他们不是在投机,而是在“进行长线投资”。他们认为,某些资产虽然现价值很低,却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人们应该为这种成长性付出任何代价。反对者则认为,那些精心编造的故事全是骗人的,理论也存在漏洞;退一万步讲,即使故事是真的,也不该拿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那些资产。英国南海公司丑闻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当时真的有许多人相信南海公司能赚很多钱,但也有许多人一开始就指出,南海公司的股票被过于高估了。第三类投机狂热则是最可怕的,它有忠实的支持者,却缺乏鲜明的反对者。支持者炮制的故事或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反对者却拿不出有力的反驳。有些人不参与投机,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故事的漏洞,而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不熟悉这些故事,“心中没有底”;更有甚者,有些反对者心中其实相信了这些故事,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便于承认这些故事。所以,支持者越战越勇,把市场从一个顶峰推向另一个顶峰;反对者则节节败退,甚至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极少数反对者可能洞悉了故事的弱点,但他们数量太少,无法构成一支生力军。1995-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投机狂热1995-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是典型的第三类投机狂热。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新经济”理论),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Netscape, Amazon, eBay, 等等),以及一群非常强大的支持者(华尔街的那群卖方分析师,以及风险投资家)。在它的对立面,反对者并没有组织起真正像样的反击,他们甚至都同意“网络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只是同意的程度比较弱而已。更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他们不碰网络股,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懂,或者不想去懂(例如沃伦·巴菲特)。所以,这样一场投机狂热会持续五年之久,把某些值得怀疑的公司的股票价格推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并最终酿成一场重大灾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现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杠杆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Leverage)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CDO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CDS市场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O单子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O被划分成一块块的CDS,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现CDS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次贷与次贷危机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这样这份CDS保险就落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减去G收到这500亿保险金,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8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2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7倍(四舍五入之后)。如果说美国government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government就要赔出20.7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1,A22,A23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说明:CDS合同和次贷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而CDS市场就是现在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交易体系。

OK,关于京都泡沫时代 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怎样形成了倒退的十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