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狮级战列舰

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什么战舰?二战时期英国有多少战列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4 12:24:40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狮级战列舰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什么战舰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狮级战列舰和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什么战舰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什么战舰

毫无疑问,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

如果找个第二,那就是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再找一个,是意大利的“维内托”,其他的在“黎塞留”面前就是个“渣”。

之所以“俾斯麦”要比“黎塞留”差一点,是德国在建造时,考虑到使用区域的限制,让“俾斯麦”的舰体显得轻浮,没有“黎塞留”稳重,所以,“俾斯麦”要排在“黎塞留”之后。

意大利的“维内托”级,搞了许多创新,防护上也下了本钱,但没做到点子上,以致战场生存力偏差,但不失为一型美丽有想法的战列舰,就像西西里女郎,偏要打扮成西西里流氓的样子。

黎塞留

二战时,能造战列舰的国家只有那么几个

二战时,能造战列舰的国家不多,只有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其他国家能鼓捣出巡洋舰就不错了。

顺便说一句,虽然中国在1883年建造了第一艘轻巡洋舰“开济”号,但那只能是铁木混合结构舰体,火炮和蒸汽轮机要进口。到二战时,这点能力也废了,只能造小火轮。

建造大型军舰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现在我们“055”大驱服役时,引起轰动,西方国家发现——一个二战时几乎没有造舰能力的国家,现在已经是世界大型军舰的引领者。

英国实力最强,也是最有历史底蕴的

建造军舰还要有历史传承和经济实力。直到二战时,英国在建造军舰方面还是世界最厉害的,他们从铁甲舰时代就是世界军舰制造的引领者,其他国家,除了法国外,都是英国的“模仿者”、“学习者”。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两国元气大伤,英国有很多雄心勃勃的建造大舰计划,也有很好的设计,比如“狮”级战列舰,但都被英国议会否决了,因为英国有别的想法。

首先,英国经济实力到二战前已经弱很多,国家财政不支持耗资靡费的大舰计划,海军部长丘吉尔无论怎么坚持,该削减的经费,英国议会削得毫不留情。

被俾斯麦一炮干沉的胡德号

其次,英国对战列舰的作用也有点动摇,他们海外殖民地已经萎缩,国内政治一直是“光荣孤立”,所以,他们更愿意多建造几艘小一点的战舰,以有效控制英国周边海域。

最后,由于一战后,英国把美国视为海上对手,他们坚定支持“华盛顿海军条约”,不愿造大舰。因为当时英国军舰比美国的新,如果都不造,美国是吃亏的。英国人算账特别仔细的。

所以,英国在二战中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列舰,尽管他们有非常好的技术、非常牛的军舰设计师,但他们除了一艘“威尔士亲王”号以外,就没有了。“威尔士亲王”号还被日本一开战就干沉了,搞得大英帝国十分难堪。

美国永远是实用主义第一

美国人在二战时建造了非常多的军舰,但美国以航空母舰为主,战列舰已经不太适合美国需要。美国在二战时建造的战列舰主要是四艘“衣阿华”级。本来是六艘的建造计划,战争结束时,只建了四艘,后面的两艘也就停建了。

美国人建造大型军舰秉持“实用主义”原则。美国要打造“两洋海军”,也就是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打仗的海军,他们在大西洋瞄准的对手是英国,在太平洋的对手是日本。

当英国和日本在一战后结盟时,把美国急得要命,他通过华盛顿会议,搞了个美、英、法、日四国同盟,生生拆散了英日同盟。

为什么英日同盟这么容易就被美国拆散了呢?因为英国本来就和美国要亲近,对日本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和日本结盟,是看到日本把英国最恨的沙俄打死了,加上一战时日本铁了心帮助英国打德国,英国高兴。

而日本一方面已经看出英国在没落,也不再把这个昔日老师看得多厉害;另一方面,四国同盟是当时国际上最牛的组织,相当于现在的G7,能加入是特别拉风的事。日本作为最后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一下子跃升为世界前四,高兴得睡觉都能笑出声来。

拆散英日同盟后,美国抓紧了“两洋海军”的建设,他们一方面加紧拓宽巴拿马运河的工程;一方面严格规定军舰制造的标准:所有大型军舰都要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为标准。所以,他们的战列舰都建造得比较瘦削,宽度不大,看起来怪怪的。

衣阿华号在打炮

日本人后来居上

日本在进入工业化以后,进步是最快的。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的四艘军舰到日本,能把日本吓得够呛,日本一方面加紧从英国、法国购买军舰,一方面消化吸收英国、法国技术,自己在不断地建造。

难能可贵的是日本还不计得失扶持国内造船业,即使亏本,国家也会出钱保证造船企业的生存发展。日本的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业等企业就是那时候开始发展的,到现在还是很牛的大企业。

从1910年前后,日本自己建造二万吨级“萨摩”级战列舰后,就不断有自己新的改进型出现,虽然样子奇丑无比,比如号称当时世界最强的战舰“长门”号,连日本海军自己看着都骂:怪异的桅楼如同悍妇丑陋的发髻。

到二战时,日本主要在造“大和”、“武藏”、“信浓”等战列舰。

日本的陆奥号

实事求是,这时日本的军舰制造已经出现质的变化,他们建造的战列舰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连以前的老师英国都想得到他们的图纸,日本不是一战前后的吴下阿蒙了。

但日本毕竟只有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他们从学英国到自己制造;从“长门”造得“丑陋无比”,到“大和”造得世界最强,是有个过程的。日本对战列舰的思维也是很保守的,他们坚持“火力至上”,什么武器都往军舰上堆,搞得主甲板上凌乱不堪。

日本一直奉行“大炮巨舰”政策,喜欢海上决战,为了应付美国,精心计算实力的需要,对战舰的机动能力和高速性能看得要轻一些。

所以,“大和号”火力强到爆,都超出了实际需要,而长宽比却出奇地大,看起来圆滚滚的,和美国正好相反。如同金庸小说的魔教高手“瘦头陀”和“胖头陀”。

大和号

法国一心一意造一舰

可能很多人都忽视了法国的造舰能力,实际上,法国是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的制造者,比英国还早。法国人在海上一直和英国较劲,实力不输英国。拿破仑时期,由于指挥员水平不足,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让英国获胜,打乱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计划。

一战后,法国也受到严重影响,但法国不像英国有沉重的“日不落”包袱,他们只是希望守住自己该守的——大西洋东岸连接法国的海域、地中海。这样,法国的海军就不需要太多战列舰,因为这些地方都在法国附近。

黎塞留的单门主炮

而实际上,法国大型军舰也不多,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法国影响不大,因为即使造大型军舰,法国也不违约,他们被允许的指标够用(法国被允许建造总吨位不得超过17.5万吨)。

法国海上对手除了英国,就是德国和意大利。英国当时和法国关系不错,暂时看不到打架的可能,所以法国关注的是德国和意大利,只要他们造军舰,法国必然也要建造。技术上,法国不比英国差,他们在有些方面还要强于英国。当年日本就喜欢买法国战舰。

1930年左右,德国开始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一共两艘:“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意大利也在建造航速能达到30节的“维内托”级战列舰。而这时的法国只有四艘一战时的旧战列舰,加在一起排水量只有2万吨左右。

黎塞留

这哪里能行,1935年,法国开始设计建造新型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计划建造四艘,首舰“黎塞留”号1935年开工,次舰“让·巴尔”号1936年开工;到1940年5月,“黎塞留”号基本完工,“让·巴尔”号即将完工,德国打进巴黎,法国投降了,于是后面两艘就不建了。

“黎塞留”号建造得真漂亮,在二战时建造的军舰,其设计理念拿到今天都不逊色,以至于他的一些不足都成为“漂亮”的理由。这正是因为法国人一心一意地在建造,也得益于法国人兼具传统与创新的特点。

黎塞留

“黎塞留”漂亮的优点与不足

具体的战技术性能和参数指标就不罗列了,网上很多,如果有想了解的,建议看看军事大V“橙子的舰船俱乐部”的文章,以我了解,他写的比较真实、专业。

“黎塞留”号明显的不足在于航程不大、防护稍弱这两方面。航程不大是法国人自己就知道的,他们也没有准备让“黎塞留”漂洋过海去打仗,只要满足法国需要就行,所以对法国来说,这没有什么不足。

“防护不强”指他的舷侧防护不是当时最好的,而这也是法国对将来海战的看法,他们把防护重点放在了水平装甲和炮塔防护上了;另外,“黎塞留”把两座主炮都放在前甲板上,造成前面下沉,不得不在防护装甲上做点取舍以平衡舰体。

都知道,全舰防护是要牺牲空间的,厚重的防护装甲很浪费储备浮力。是加强对海防护,还是加强对空防护,法国人选择了后者,并且也取到前后吃水平衡的效果。而二战经验表明,法国人的选择是对的。

“黎赛留”号的动力非常强劲,能跑出33节的高航速,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厉害了,他们设计速度只要30节;甲板布局也做了很好的区域规划,二座四联装380mm45倍径M1935/36型火炮在前甲板前低后高前后配置。这是“黎塞留”最大的特点。

并且,每门炮都独立控制,也就是说,它的主炮炮管可以在不同的俯仰角上开火,指挥员有多种火力选择的可能。谁家主炮能翘着“兰花指”开火?“黎塞留”可以。黎塞留的副炮全部在后甲板,是三座三联装1930型152毫米55倍径火炮,“品”字型配置,后甲板没有主炮。

翘着兰花指

“黎塞留”级战列舰是一型优秀的战列舰,攻防火力集中、甲板布置有序、机动性能强悍、防护均衡不俗,代表了当时法国战列舰建造的最高水平。法国把战列舰叫“胸甲骑兵的铠甲”,胸甲骑兵一直是法兰西帝国的骄傲,“黎塞留”没有愧对这个称呼。

二战时的战列舰,兼具美丽与暴力的,前三名就是:黎塞留、俾斯麦、维内托(意大利建造的)。美国、日本、英国排不上号,美国的军舰显得“势利”、日本的显得“粗苯”、英国虽然有能力,但已经落魄了。

最后,再说一句,我们现在的军舰建造已经不俗,但也没有达到世界最好水平,还有许多方面要追赶。“黎塞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产品,那时我们还在“小米加步枪”地抗日。

向我们过去的奋斗致敬,为我们今天的海军喝彩,朝我们明天的成就努力!

二战时期英国有多少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特别是进入无畏舰时代之后,皇家海军装备了世界上最多最强的战列舰。

图注:一战中英国著名的大舰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二战皇家海军力量,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共有32艘战列舰和10艘战列舰巡洋舰,绝对是海洋上无可匹敌的力量。1922年,各海军强国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中对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内的主力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按照条约,英国必须退役总计20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后来因为日本要求保留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英国获得了建造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权力,但是作为补偿,4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必须退役拆卸。

图注:全部主炮前置的“纳尔逊”号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1930年,海军强国又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根据新的条约,英国又退役了4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

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的战列舰有“伊丽莎白女王”级5艘、“复仇”级5艘、“纳尔逊”级2艘,另外还是一艘作为训练舰使用的“铁公爵”号(HMS Iron Duke),共13艘战列舰。

图注:编队航行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编队航行的“复仇”级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又相继建成了“英王乔治五世”级5艘,使得战列舰装备总数达到了18艘,英国最后的战列舰“前卫”号(HMS Vanguard)直到1946年5月才正式服役,因此不计算在内。另外,在这里我们不将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计算在内。

图注:“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前卫”号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3艘战列舰战沉,分别是“巴勒姆”号(HMS Barham)、“皇家橡树”号(HMS Royal Oak)和“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此外作为训练舰使用的“铁公爵”号被德国飞机炸伤之后就一直没有修复。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装备的战列舰,其数量依然很多,但是技术性能上已经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后起的海上强国。当战争结束后,所有战列舰最后艘退役拆解,成为日不落帝国海权的记忆。

图注:“前卫”号被拆卸下来的381毫米主炮,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时美国有在衣阿华级之后建造更大战列舰的计划吗

美国为应对大和级战列舰的确是有过新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而它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在吨位防护接近大和级战列舰,在火力上也是强于大和级,不过主炮口径并没有超过大和的460大根,而是沿用了衣阿华级50倍径的三联装的MK-7型406主炮,不过炮塔由衣阿华的三座改成了四座。

在吨位上蒙大拿级满载排水量7.05万吨,舷侧装甲厚度为408.94毫米,而且还外加35毫米的背板,其装甲防护厚度为443.94毫米。而大和级满载排水量为7.281吨,而侧舷装甲厚度为410毫米。在航速方面两者相差不大,大和27节,蒙大拿28节。所以它们的差距在于火力方面,到底是9门45倍径460毫米炮厉害呢还是12们50倍径406毫米炮厉害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想知道就去游戏里探寻吧。

不过大和偏向于水中防弹而蒙大则着侧重于水中防雷,差距也并不是特别大。不过蒙大拿级应该继承了美系战列舰雷达火控优良的传统,所以在火力上会比大和高,射速也会比日本大和级高出一点。不过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军经过1942年全年的战争发现航母比战列舰还好用,所以全部都在航母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蒙大拿的建造计划最终被取消。所以衣阿华级成为了美国最后一级战列舰。

战列舰上能停放舰载机吗

想的有点多嗷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战列舰带舰载机的神奇形态

且不说战列舰携带水上飞机进行观测射击是二战中的基本操作,即使不是带“水上机”而是带固定翼的舰载机都是存在过的设想

航空战列舰

历史上有过类似设想的还不少,狮级战列舰在后期计划时就曾打算去除后部火炮加装飞行甲板搭载舰载机,但该舰最终无建成。H级战列舰在最终计划时也被设计成能至少35架舰载机的航空战列舰,但二战开打后建造计划全被取消改去造U型潜艇而无缘完工下水。衣阿华级战列舰本身就有设计搭载3架水上飞机,后来经过现代化改装后,去除起重机增加飞行甲板,使其可起降3~4架直升机并装载5~8架RQ-2先锋无人侦察机,虽然比例不大但也算一样有轻度的航空战列舰设计。法国最后一艘战列舰让·巴尔号设计时曾计划后部不装载炮台,并携带50架舰载机的航空战列舰,最后因成本与实用问题而放弃,成了一艘单纯的战列舰。

改装成航空战列舰后的伊势级

但真正造出来的,还是只有IJN的伊势级。

早于1930年代,日本“丸二计划”建造的苍龙号与飞龙号便是设计成有同时搭载火炮与舰载机的航空战列舰,但设计过程便发现这样的要求行不通,因此两舰被转为专职的航空母舰,而航空战列舰的开发也就此暂停。直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海战后大日本帝国海军丧失了过量的航空母舰,同时也知道没有制空权在今后的海战上将大大不利,因此将不少吨位较大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进行改装,除了增加防空武装外,还修改舰尾设计,增加飞行甲板、飞机库、起重机与飞机弹射器,成了航空战列舰与航空巡洋舰弥补航空母舰的数量,还能保有战列舰与巡洋舰的部分战力。最上号与伊势级是最主要被改造的,其中伊势级的舰载机数高达22架,预计运载彗星俯冲轰炸机或瑞云水上侦察机,然而始终未成功搭载参战过。多数专家认为,伊势级的原始设计并无考虑搭载舰载机,其舰桥与烟囱的造型会大幅妨碍舰载机起降,且增加的飞行甲板也会让部分炮台运作不利,是个非常失败的改装。美国书籍称伊势级为“混合战列舰”。后继的长门级战列舰一开始就有搭载舰载机的设计,但仅有3架水上飞机,弹射器也仅有一具,仅能作为辅助侦查而已。特别的是最后的大和级战列舰在服役时就装有两座弹射器,并可携带7架零式水上侦察机或零式水上观测机,已具备了轻度的航空战列舰设计。

但是

这种“缝合怪”一样的设计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虽然改造后的本级舰既有战列舰的主炮又有不少舰载机,但是飞机起飞后无法直接在飞行甲板上起降,极大限制了飞机的作战能力。其飞行甲板前高大的上层建筑与烟囱的排烟严重影响飞机起飞作业,而且战舰火炮的运作也受到限制,原本战列舰的火力也被削弱。海军史专家普遍认为,伊势级的航空改造十分失败。

1944年10月在恩加尼奥角海战中正进行对空战斗的“伊势”

到底为什么不行?

其实很简单,所谓术业有专攻,航空战列舰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实用性极低的设想

简单想想,虽然伊势级在设计初期并未考虑到进行航空作业,因此整体造型对于航空作战来说有着极大的制约

本身舰载机,特别是大型舰载机的起飞就需要一定的甲板风支持,但战列舰又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上层建筑来保证进行炮击观测

其次,战列舰的烟囱设计必然会影响到舰载机的运作,当然这本身可以通过改变烟囱设计来避免,这倒不算很大的问题

不过看看伊势级最后的纸面性能,可以携带最高22架瑞云水上轰炸机或者彗星式舰载俯冲轰炸机

这个载机量可算不上很大,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伊势级在改装之后的标准排水量为35,350吨,而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战斗状态标准排水量为33,400吨

但埃塞克斯级拥有90架飞机的搭载量,这和伊势级的22架相比可不是大了一点半点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伊势级本身是一艘“航空战列舰”因此要把战列舰的部分考虑进去,但即使把改造后的四座双联装356MM主炮算进去,伊势级的火力也只能说能看而已

而且前面也说道了,伊势级改装之后的航空甲板长度才70米,而全通式甲板的正规航母的甲板基本都180米起步,大型航母往往有接近三百米的飞行甲板

因此伊势级的飞行甲板本身只能用于停放以及整备飞机,起飞飞机需要使用舰体两边的两座弹射器,至于彗星这种常规的舰载飞机,虽然特殊型号允许使用弹射器起飞,但却无法降落,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看做是“一次性飞机”

而且,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战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超视距作战,这是航空母舰最早引入实战的战法,指的是航空母舰本身在视距之外,但通过舰载机对目视距离之外的目标进行打击

当然这算不上真正的超视距作战,只是对于航母而言是超视距,对于舰载机而言,这依旧是视距内的作战

不过在航空母舰出现之前,这种“伪”超视距作战都无法实现,所有的海上战斗都必须在视距内,双方必须目视可以观测到对方的情况下会进行战斗

但是,战列舰的交战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0KM,即使是大和这种专门为远距离炮击战设计的战列舰,也只是在20KM左右和敌方交战

但航空母舰的交战距离基本取决于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以珊瑚海海战来说,双方第一次交战时的距离超过四百公里,这是战列舰不可能企及的距离

而战列舰在20KM的交战距离内,这对于航母来说已经是贴脸的距离了,对于战列舰来说甚至还有点远,航空战列舰则被夹在中间显得不伦不类

而且近距离交战对于航母来说太危险,航空战列舰实际上也是同理,如果受到攻击,航空甲板亦或是弹射器被击毁的话,伊势级就又变回了一个普通的战列舰,航空属性基本上就变成零了

但如果作为航空母舰进行超视距作战,航空战列舰的战列舰属性就变得荡然无存,毕竟战列舰不可能像航空母舰一样在30KM以外进行战斗

所以,不伦不类的设计自然是有问题的

其实上面写的已经很清楚了

即使放到现在,这个理由也是成立的

在空军已经发展的如此先进(相较于二战)的现在,即使强行让战列舰带上喷气式飞机,也不会有什么卵用

且不说各种乱七八糟的反舰导弹对于水面目标的打击能力,战列舰这种以传统火炮作为核心攻击力量的舰种在现代几乎等于没有用

以现代大型航母作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在现代海战中的交战模式一般都是制空权的争夺以及反舰能力和防空能力的对抗

战列舰的交战距离撑死了也就30KM,即使以现在的火控技术加持也不会长到哪去

而反舰导弹的作战距离可不要太远,我国的鹰击18反舰导弹的射程就达到了500KM+

所以

战列舰披上个航母皮就复活?想多了

除非火炮技术有着什么长足进步,比如电磁炮之类的东西,还有可能让战列舰借尸还魂一下

但就以目前这种火炮依旧以化学能为运作原理的时代,战列舰是不可能再一次变成海军核心的

毕竟在反舰导弹大行其道的现代,航母无用论都大行其道了,你还想让战列舰借尸还魂?

你想啥桃子呢?

二战日本海军实力是否超过英国

第一个问题:

英日海军硬件对比的话,先看数量。时间就以珍珠港事件为准吧,当然,其实这个时间点略不公平,因为皇家海军已经打了两年仗,损失不少了,日本海军还基本完好无损。

战列舰:英国12艘,日本10艘;战列巡洋舰:英国2艘,日本0艘;舰队航母:英国5艘,日本6艘;轻型航母:英国4艘,日本4艘;重巡洋舰:英国18艘,日本18艘;轻巡洋舰:英国38艘,日本20艘;驱逐舰:英国超过200艘,日本126艘;潜艇:英国60艘,日本68艘。从数字上看,除了航母是日本占优以外,其他都是英国占优。

从质量上看,战列舰方面,日本这个时候最好的战列舰是长门级,英国最好的是乔治五世级。长门级虽然顶着当年的“BIG 7”光环,但毕竟是20年代的产品,而且英国也有同为“BIG 7”的纳尔逊级。至于其他型号,金刚级是战列巡洋舰改来的,防护不足是硬伤;扶桑级是有了名的烂,战争期间基本在打酱油;伊势级好得有限。而英国无论伊丽莎白女王级还是君权级二战期间都很活跃,表现也不错,可以说,在战列舰这方面,英国质量上有压倒优势。至于战列巡洋舰,日本压根没有,自然就不用比了。

航母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英国舰队航母普遍采用封闭机库,载机量大都只有40几架。日本最少的舰队航母也有60架以上,战斗力相差甚远。不过英国航母封闭机库+装甲甲板的生存力要强于日本,也更适应北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轻型航母的情况类似。

重巡洋舰方面,日本巡洋舰的火力占据优势。除了古鹰级4艘较差以外,其他14艘无论火炮数量还是鱼雷数量和威力都强于英国人。日本军舰唯一的缺点是防护太差,有名的“薄皮大馅饺子”。

轻巡洋舰方面,日本轻巡洋舰基本都是突出鱼雷攻击能力,火炮多以140毫米炮为主,在火炮的火力上不如英国人,但鱼雷攻击能力又比英国人强。大体算是相当。

驱逐舰就不好说了,双方侧重点都不一样。日本驱逐舰强调鱼雷攻击能力,主要是用来进行水面舰队之间交战的;而英国驱逐舰的主业是反潜。只能说各有千秋。

潜艇方面,双方质量大体相当。

所以,从硬件上来看,总体上双方大致相当,英国强在战列舰,日本强在航母。

第二个问题:

从各自的实际条件与外部环境来说,英国人的主要任务一是反潜,二是防住德国人的袭击舰,三是在地中海控制制海权,四是支援地面作战。这四个任务英国人完成的都不错,算是充分发挥了自己手上武器的威力。

而日本人的表现并不算理想。尤其是战争初期,在装备占优的情况下,失误不断。珊瑚海打了个两败俱伤,跑到印度洋转了一圈其实没啥意义,中途岛以多打少输得难看,瓜岛系列海战更是陷入消耗,最终看着美国海军实力完成碾压。

第三个问题:

两国海军中心任务不同,战略战术也不同。

日本海军以航母编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基本都是航空战,攻击目标也主要是敌人水面舰只;英国海军主要完成反潜任务,攻击目标是敌人的潜艇。相差甚远。

对海权的理解,自然是英国人更深,他们知道自己最核心的需求和生命线在哪里,就会投入主要力量去保护。日本则不然,明明大量资源来自海外,极度依赖海上运输线,却完全忽视运输船队的护航,醉心于舰队主力的决战。

为什么RN的kgv级不用纳尔逊级406mm主炮而是用356mm主炮

因为英国人在战列舰主炮技术上走了弯路,补课已经来不及了,在二战爆发前能够投入实用的只有14寸炮,16寸的研发已经来不及了,实际上这也是英国在二次伦敦海军会议上强烈要求把战列舰主炮限制在14英寸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能倒因为果。

至于技术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紧固身管,在19世纪中期,大家就已经发现再用堆厚度的方式增强火炮性能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用某种方式对火炮身管预加向内的应力,才能应对火炮不断提高的膛压

第二,筒紧式身管和丝紧式身管,这两种身管都是英国人实用化的,筒紧式身管工艺可以简单看成内外两个筒,冷却时,内筒的外径略大于外筒内径,外筒加热膨胀后将内筒打入外筒,冷却后外筒收缩,向内筒施加向内的应力,根据需要承受的膛压来选择筒紧的层数和部位,筒紧身管纵向横向强度均好,远射散布性能好,但是工艺复杂,生产时间长,成品率较低,生产成本高,产量有可能受限。丝紧身管是将两端预加压力的钢筋或钢条缠绕在内筒上,通过钢筋或钢条向内筒预加向内的应力,丝紧身管工艺比筒紧简单,预加应力可控性好,身管成品率高,成本低,增加产量简单,膛压初速当年也不逊于筒紧身管。然而丝紧身管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丝紧层不参与纵向强度,所以纵向强度差,静置时的炮口下垂和发射时的炮口章动都比筒紧身管严重,散布数据也比筒紧身管难看,这个问题在火炮口径和倍径较小,射程较近的情况下并不明显,但是随着火炮自重增大,射程增加会越来越明显。

纳尔逊级的16英寸主炮是英国人研发的最后一款丝紧式主炮,由于纳尔逊主炮出现的问题,英国人不得不又回到筒紧的路子上

回到英国的问题上,筒紧火炮最初的代表就是19世纪中叶英国阿姆斯特朗出品的熟铁筒紧炮,但是英国人在20世纪初发明了丝紧身管工艺,从此在战列舰主炮身管上摒弃了筒紧工艺,全部采用丝紧式身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英国人赢得了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因为德国受限于财力和身管生产能力,无法像英国制造丝紧身管那样大量提供筒紧身管,在为荷兰建造战列舰时甚至不得不从美国进口炮塔和火炮。但是一战前英国海军预计战列舰交战距离大约是8000-10000码,在这个距离上丝紧身管纵向强度不足,散布大的问题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但是一战的实战表明随着火控技术进步,战列舰有效交战距离上限能够轻松推到15000码甚至20000码外,战列舰火炮口径也增长到15-16英寸,倍径45-50,这个时候丝紧身管纵向强度不足的问题就开始要命了。纳尔逊级的16英寸主炮是英国制造的最后一型丝紧式战列舰主炮,这门炮上的问题让英国人发现丝紧主炮的技术路线走不下去了,必须回归筒紧主炮,但是英国海军自打20世纪开始就没有再研制过12英寸以上的筒紧主炮,所有东西都得从头搞起,最后的结果是,到二战爆发,英国可用的战列舰主炮只有乔五的14英寸,预定装配狮级的16英寸主炮还遥遥无期,这也是狮级下马的重要原因。

乔治五世级的14英寸主炮是英国人在间战期完成的唯一一款筒紧式主炮,狮级的16英寸主炮一直没有完成,以至于英国人甚至讨论过向美国购买16英寸主炮的可能性

顺便提一句,才用丝紧主炮的,只有皇家海军和它的好学生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直到长门级都是丝紧主炮,大和级才用得是筒紧丝紧复合工艺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以现代世界排名前十的工业化国家来说,都能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没有什么技术瓶颈,美英法德国、意大利、日本二战时期能制造战列舰的国家,再加上我国、俄罗斯、瑞典、韩国,原则上来说运用现代基础工业能力和造船工业能力都能建造出排水量6万吨的战列舰。

建造二战标准的战列舰先要具备强大的钢铁冶炼和钢板轧制能力,日本在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时从德国进口了三座70吨的碱性平炉和一台2万吨级别的油压机,平炉用于冶炼较为优质的军用钢,而油压锻造机用于锻造造舰用的厚钢板,比如说:460毫米主炮的炮塔或者司令塔(指挥所)用的厚装甲钢。

如果以现代钢铁工业来生产战列舰用的钢材则变得很容易,现代钢铁工业早已经淘汰平炉炼钢了,大批量的军用钢生产通常采用300吨转炉冶炼和连铸法生产钢坯,转炉炼钢40分钟一炉,效率非常高,并且采用炉外精炼工艺,使钢液更加的纯净,冶炼缺陷更少,钢材的质量也就越高,二战期间的战列舰所用的钢材不可能与现代军舰用钢材相比,最多也就现代普通民用船舶16Mn低合金钢的水平。

钢水冶炼完成后要采用连铸工艺生产出钢板所用的钢坯,目前连铸工艺可生产出最厚350毫米厚的钢坯,适用于大部分钢板的轧制,而战列舰的某些位置可能需要更厚的钢板,这就要使用锻造方式来解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板板机轧辊长度为5500毫米,它可以轧制出长度25米、宽度5.5米、厚度200毫米的钢板,这个指标大大超过了二战期间所用板材轧机的能力!所以,以目前的钢铁工业能力来说,不论是冶炼、铸坯和轧板可以很轻松的满足战列舰对于各种钢材的需要。

建造战列舰第二个难点就是280~460毫米的主炮,而主炮的难点在炮管,别看它只是一根管子,但它的制造技术难度和工艺要求超过了战列舰钢板的百倍!

从炮管钢冶炼的角度来说,现代钢铁工业生产目前采用转炉或者电弧炉冶炼,同时也需要炉外精炼工艺去除钢水当中的气体、夹渣…等对钢材质量有影响的有害物质,但制造炮管就不能采用连铸工艺了,而是将它铸造成一个大型的锻造用钢锭,为了制造出整根的炮管,钢锭重量需要在100吨左右,要有钢材的加工量。

锻造用巨型钢锭

生产完成后要把它放在5万吨级别的油压锻造机上锻造出炮管所用的粗坯,再将粗坯通过外表面精整和钢坯中心穿孔,制造出来炮管精坯,为下一步制造打下基础。

现代炮管的制造通常采用电弧炉+电渣重熔生产工业冶炼,还可以进行电渣重熔炉内自紧工艺,可以更好的提高炮管钢材质量和节省原材料的损耗,前面所说的只是传统的炮管生产工艺。

制造整根的战列舰主炮炮管

和现在所有大口径火炮炮管的加工工艺流程几乎是一样,也得像上面图片当中制造155毫米炮管这样先进行外表面切削加工和中心钻孔工艺,只不过使用的车床和镗床要比图片上的这个车床大了很多,但现在的巨型车床和镗床有超过50米和20米的,车床没问题,镗床由于目前没有需要深孔加工25米以上的零部件,如果有需要制造出来更长的镗床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制造工具来说加工一根“大和号”的94式460毫米×45倍主炮炮管(总长度21.3米)不是问题,至于说其它的发射药室、炮栓、减震…等等零部件以目前的机械加工能力完全可以不费力的制造出来。

“小鹰号”航母的轮机长正在给蒸汽轮机的锅炉点火。战舰进入到蒸汽机时代之后绝大多数都使用水管锅炉来产生蒸汽,战列舰也不例外,所谓水管锅炉就是用煤或者重油加热锅炉内的水,当水温达到100℃后产生蒸汽,但战舰上的锅炉为了获得更多的蒸汽量需要对水加压,不使其在100℃就开始蒸发,当水温在压力下达到300℃以后通过管道与常温水混合后会产生更多的蒸汽,然后驱动蒸汽轮机转动再带动主轴和螺旋桨推进。

“库兹捏佐夫号”航母所用的锅炉,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用在战列舰上。

现代蒸汽轮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要比二战期间的蒸汽轮机有了较大的提高,体积的紧凑、重油的喷射和压力均衡、功率输出…等方面诸多方面都不是二战时期蒸汽轮机可以比肩的!但是,蒸汽轮机的管路设计非常的复杂,整个系统比较庞大,目前仅美俄和我国可以完整的制造军用蒸汽轮机系统,英国和法国已经不再制造舰用蒸汽轮机了,技术上可能会停滞,但英国和法国在1960年代有过排水量6万吨的“鹰级”大型常规航母和4万吨的“克莱蒙梭级”航母,把蒸汽轮机捡起来重新设计也能行,而其他国家在民用发电厂高压锅炉和蒸汽轮机方面也颇有建树,通过较长时间的公关也能制造战列舰所需要的舰用蒸汽轮机。

“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木质甲板,通常使用缅甸柚木或者北美红杉这样的变形小、耐腐蚀、隔热、减震性好的高档木材。

总得来说,以现代工业强国的制造能力建造二战时期标准的战列舰不存在技术瓶颈,有一个十万吨级别的干船坞,在工程管理方面充分规划、统筹之后,完全可以在24个月的时间建造一艘6万吨级别的战列舰,因为战列舰没有现代战舰这么高的技术复杂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导弹发射系统、没啥电子通讯设备、雷达也很少…技术含量远低于现代大型驱逐舰,建造它确实比较容易,只不过战列舰早已成了恐龙,没必要再建造它罢了。

大部分战列舰的火力配置都是2x4或者3x3的布局吗为什么两者有什么优劣之分吗

因为实战中证明这种布局方式最省空间和重量,性价比最高

在战列舰刚开始阶段,大家对于炮塔布置还是比较随性,只要有空位想怎么安就怎么安。所以那时候多炮塔神教横行,五炮塔、六炮塔、七炮塔,一个比一个大胆。但是对于战列舰来说,多安装一座炮塔的代价远不止炮塔的重量,还必须要加强大幅度增强炮塔下面弹药库的防御水平。【小剧场时间:胡德:“弹药库防御没必要那么夸张,实战中被直接命中可能性很小。”威尔士亲王:“大姐说的对,还有司令塔也是,被主炮直接命中概率微乎其微。”俾斯麦:“承让”】“多炮塔神教教主”英国的阿金库特号战列舰,布置7座炮塔,号称无法抵御自身齐射造成的后坐力。

然而一战时期,战列舰马上进入了主炮口径和吨位爆炸的时代,1906年下水的无畏号战列舰主要口径是12英寸/305mm,1910年下水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增加到13.5英寸/343mm,1912年的金刚级战列舰是14英寸/356mm,到1913年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已经增加到15英寸/381mm。相对应的,战列舰的主装甲也从9英寸/229mm级,提升到13英寸/330mm水平,作为防御重点的弹药库、提弹井、炮圈底座装甲厚度也必须大大提升,并且还需要设置多道防火、防水隔板。不仅如此,口径和威力增加带来的后坐力增强,火炮齐射对舰体结构冲击也大幅度增强,还必须要增强舰体结构。可以说,多炮塔带来的火力增加,已经难以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一战前大家想破脑袋折腾了很多,但真正效果还是要在实战中见真章,一战时英德双方举行了场最大规模的集体炮战,即日德兰大海战。这场海战中,双方也得出不少经验和收获,对后续战舰设计和发展也影响极大,所以战列舰发展又有“后日德兰战列舰”这一段位。

一是远距离炮击战成为主流。一战前双方估计大家海战炮击距离在10公里左右,这样命中率比较理想。结果大舰队战列线摆开后,双方隔着15甚至20公里就开始互扔板砖,管他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再说。几发炮弹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万一打中对方旁边的也是赚。所以一战后大家对战列舰改装第一件事情就是修炮楼,把原先简单的桅杆修成豪华的碉楼,遮风挡雨,安装各种观瞄设备,这样方便远距离炮战。

论违章建筑,日本是最专业的

二是必须要大幅度增强炮塔防御。一开始很多国家战列舰设计时并不重视炮塔防御,有些甚至觉得只要能扛巡洋舰这些次级战舰主炮攻击就行了,结果这场海战中被打坏炮塔的战列舰极多。回家后双方都发现,坏了炮塔修起来很麻烦的啊,炮塔和炮管重新铸造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战舰更新速度太快,很多战舰炮塔和主炮早就生产线关闭转产了,重新启动很麻烦很花钱。导致很多打坏炮塔的战列舰到战争结束都还没修好,严重影响战斗力。

三是舰舯炮塔不好使。一战时期不少国家都弄了不少舰舯炮塔布局,多炮塔神教尤甚。但海战中发现非常不好使,射届太小,正前和正后都无法开火。原先设想的侧向火力只有在角度很小范围才好用,否则炮口爆风会对炮塔周围的人员、观瞄器材、救生船等附加设备造成极大的破坏。在整体上要削减炮塔数量和装甲带长度的大背景下,新设计战列舰都先把舰舯炮塔砍掉。德意志帝国的国王级战列舰,舰舯布置了第五座炮塔,日德兰大海战双方战列线多次机动,舰舯炮塔普遍没有发挥的空间

所以一战后的战列舰设计,主炮炮塔布置均未超过4座。增加炮塔数量代价太大,收益太低。炮塔布置上大多选择前二后二,或者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两座炮塔一起背负式布局,后炮塔升高,炮管架在前炮塔上方是最佳布置方式。这样最省空间和弹药库面积,并且两座炮塔都可以获得最好的射届。波斯猫差不多是最后的前二后二传统布局的战列舰

相比较下,三座三联装主炮前二后一布置方式,被认为是战列舰最佳布局方式。三座炮塔就可以拥有9管喷子,保证一定的火力密度。正前方2座6门可以确保足够的前向火力用来应击,后面1座3门可以用来掩护逃跑。美国的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日本的大和级,意呆利的维内托级、以及英国取消建造的狮级战列舰都是采用这种布局方式。3座3联装前二后一布置方式是大家公认最佳布局方式,是性能、重量最佳平衡点。黎姐这种则是有点走极端,两座伪4联装(是两个2联装炮塞一起)主炮炮塔全部集中在前面,这样可以集中布置重装甲区,减少装甲带长度,从而减少重量,但这类方式后射火力就没了。

二战中英国有多少战列舰

您好!英国二战前有战列舰共计4级13艘:铁公爵级:铁公爵号,作为海军舰艇母船使用。/伊丽莎白女王级: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勇士号、马来亚号/复仇级:复仇号、决心号、拉米里号、皇家橡树号、皇权号/ 纳尔逊级:纳尔逊号、罗德尼号 二战爆发时1艘新完工(英王乔治五世号),3艘在建(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 战争期间服役、建成的有2级6艘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前卫级:前卫号 战列巡洋舰2级3艘:/胡德号/声望级:声望号、反击号 战争期间损失巴勒姆号、皇家橡树号、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胡德号、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共计有战列舰19艘,战列巡洋舰3艘,战争期间共损失5艘。参考网址 http://iask.sina.com.cn/b/5042319.html

狮级战列舰的改进设计

虽然两艘狮级已停工,但设计改进工作依旧开展,并在设计中不断反映战时经验。1940年间的改进方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为提供更有效的水下防护需要适当增大船体的宽度·副炮的防护明显不足需要增加防破片装甲·增加防空火炮的数量,并为其找到具备良好射界的位置·提高艏部干舷高度以改善适航性·增加搭载的原油量,提高续航力。1941年末,狮级的新设计工作再次上马。设计人员将把乔治五世级在俾斯麦号歼灭战中以及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沉没等事件中英国战舰反映出的问题反馈到设计中。随着1941年12月份英国失去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两艘主力舰以及大量海外领地,英国人深感主力舰数量的不足。虽然美国已经参战,但其主要海军力量都集中在太平洋方面,加上法国海军的不可预知性,有必要重新开工建造狮级。在整个从1941年9月到1942年1月的新设计中,设计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克服原来设计的不足展开。海军行动处长特别指出:“关于这些战舰的续航力的问题应该重新认真审视,KGV在这个方面上的问题被证明是不满意的。”鉴于狮级将使用在太平洋上,他提出以下建议:能在25节航行100小时,再维持8小时30节/全速航行。或200小时/16节再提速到20节后能有35%的盈余。1942年1月狮级的改进设计完成,性能如下:狮级 性能数据/1942年标准排水量: 42550吨满载排水量: 47650吨水线长度: 238米(780英尺)水线宽度: 32.92米(108英尺)吃水: 9.20米(30.17英尺)武备: 3座三联装406毫米(16英寸)45倍径主炮8座双联装133毫米(5.25英寸)50倍径副炮9座八联装﹢1座四联装40毫米2-pdr“砰砰”炮主装甲带厚度: 374毫米(14.71英寸)/弹药舱349毫米(13.73英寸)/机舱水平装甲厚度: 149毫米(5.88英寸)/弹药舱124毫米(4.90英寸)/机舱轴马力: 120000/正常;130000/过载航速: 28.25节续航力: 16500海里/10节载油量: 4800吨与38年设计方案的性能数据相比较,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增大的舰宽和减少的舷侧装甲。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证明了乔治五世级在水下防御的严重不足,特别是过窄的船体,造成船体后部的防护缺陷。将宽度增加到108英尺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了避免整个重量的过度变化,设计人员只能减少机舱侧面的装甲防护厚度。另外一处明显变化就是设计续航力从14000海里增到16500海里。在围剿俾斯麦的战斗中,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差点因为燃料不足让俾斯麦号逃跑。鉴于空中威胁与日巨增,新设计中的“砰砰”炮数也从48门增加到76门。为了让出空间和重量,载机设施被删除。见证了乔治五世级在1941-1942年的表现,英国人放弃了“A”炮塔需要0角度向前射击的思想。狮级的首部干舷高度也从原来的28.25英尺提高到37.0英尺。设计中新增加的还有雷达设备和弹片防护,但最大的改进处还是在发电系统。更好的联络系统也提供到发电部门中。种种此类都是避免威尔士亲王号式的悲剧再次发生。

关于狮级战列舰,二战最漂亮的战列舰是什么战舰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