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特拉华级战列舰

大清特拉华级战列舰(特拉华级战列舰的服役情况)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18:21:49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其实大清特拉华级战列舰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特拉华级战列舰的服役情况,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大清特拉华级战列舰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特拉华级战列舰的服役情况

特拉华级战列舰同级两艘:特拉华号(Delaware,BB-28)、北达科他号(North Dakota,BB-29)特拉华号、北达科他号于1910年服役。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条约规定美国可以保留并建成两艘目前正在建造当中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完工后,两艘特拉华级战列舰需按条约的规定予以废弃。特拉华级战列舰为给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留出吨位空额于1924年全部退役后解体。

战舰佛罗里达号和犹他号的用途是什么

佛罗里达级战列舰为特拉华级战列舰的渐改型,两级舰外形相似,仅将后部主桅变换到后烟囱之后。同级舰两艘:佛罗里达号、犹他号。按照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予以退役处理,作为训练舰使用,用于新武器测试。犹他号在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时倾覆沉没。战后成为一艘纪念舰水下舰体保存至今。

“佛罗里达”号1909年3月9日于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1910年5月12日下水,由弗莱明女士赞助,她是前佛罗里达州地方长官的女儿。1911年9月15日正式入役,首任舰长为克纳普上校。1925年进行现代化改装。“佛罗里达”号曾经参与美国与墨西哥的冲突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1931年2月16日“佛罗里达”号在费城退役并随后解体。

“犹他”号1909年3月9日开工,建造地在新泽西州卡姆登,1909年12月23日下水,由犹他州行政长官威廉·斯普莱的女儿玛丽·爱丽思·斯普莱女士赞助,1911年8月31日在费城入役。首任舰长为威廉·本森上校。1925年进行现代改装。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犹他号被改造为用于新武器测试的平台。1931年7月1日,犹他号被重新定级为AG-16。此后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犹他号扮演过许多角色,包括作为运输舰、训练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犹他号被击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犹他号作为训练舰停泊在珍珠港。由于舰长已上岸,当时的指挥官为海军上尉所罗门·埃斯库斯。1941年12月7日8点前,有人注意到三架飞机从海港入口处飞至福特岛,并开始投下炸弹。8点01分,犹他号前部即被一枚鱼雷命中,随后日机进行了更猛烈的攻击,犹他号倾覆沉没,部分舰员被困于舰体中,他们敲打舰壳求救。侥幸逃离战舰的埃斯库斯召集了一些志愿者,在空袭仍在持续时即重新回到舰体边进行救援。最终有6名军官和58名士兵牺牲于犹他号上。因为这次战斗,犹他号获得了一枚战斗之星勋章。至今残骸还沉在海底。

性能数据

舰长:159米,宽:26.9米,吃水:8.4米,排水量:21825吨,满载23033吨,改造后:23700吨,满载24800吨,主炮:10门双联装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副炮:16门单装127毫米炮,6门单装76毫米炮

动力装置14座锅炉;主机输出功率:20593千瓦,改造后:34568千瓦

设计航速:21节

续航力:6860海里/10节,16500海里/10节

装甲:水线279.4毫米-203.2毫米;甲板:19.05毫米-88.9毫米;炮塔正面304.8毫米,司令塔:292.1毫米

舰员:1000-1171人。

美国一战时期建造的怀俄明级战列舰性能怎么样到二战时期它怎么样了

“怀俄明”级战列舰,完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共建成“怀俄明”(Wyoming,BB-32)和“阿肯色”(Arkansas,BB-33)两艘,在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发展史上,属于承上启下的一级军舰。

初造时的基本性能

“怀俄明”级排水量26000吨,全长171.3米,宽28.4米,吃水8.7米。

(初建成时的“怀俄明”)

其武备的性能相当突出,共装备了6座305毫米口径50倍径的双联装主炮塔,可以说是当时美国海军中火力最猛的一级战列舰,就算在同时期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他武备包括21门127毫米炮,2具533鱼雷发射管)

其防护方面,水线带装甲最厚处254毫米,装甲甲板厚76毫米,主炮炮座装甲厚229毫米,主炮炮罩前面装甲厚279毫米,司令塔装甲厚279毫米。

“怀俄明”有所欠缺的是其航速,这和当时美国海军的战略思想有关,对于战列舰的研发,持大续航力、一般航速的思想,“怀俄明”级的动力系统是2座帕森斯型透平蒸汽机,配套12座燃油混烧锅炉,功率28000马力,航速只有20.5节,不过续航力高达8000海里/10节。

改装

(“魔改”后的“怀俄明”)

“怀俄明”级服役之后,曾在20年代末进行过改头换面的大改装。军舰上原有的后桅杆被挪了位置,改成了三脚桅。另外舰上的锅炉被拆出,替换成4座燃油锅炉,相应的军舰上的烟囱从2座减少到了1座。同时在舰上新增了水上飞机弹射机,可以同时搭载3架水上飞机。

二战

(二战末期拍摄到的“怀俄明”,前桅已经改成了棒式桅,主炮也全成了双联5寸炮,猛一看有点美式护航驱逐舰的架势)

(二战中的“阿肯色”舰,前桅改成了三脚桅式样)

二战前夕,“怀俄明”舰于1931年被改为训练战舰(AG-17),“阿肯色”则保持着战舰的身份。二次大战开始后,2舰又进行了主要适应防空需要的改装,“阿肯色”的前桅杆被改成了强度更好的三脚桅,加装雷达等设备,后来该舰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最后在1946年作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炸沉。“怀俄明”在二战末期,前桅杆改成了棒式桅,主炮全部改成小口径的双联5英寸炮,看起来有点怪模怪样,最后于1947年除役。

“崖山之后无中华”的理论是否科学你怎么看

对于“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我觉得是没什么道理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背后故事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朝军队一路南下,与南宋军队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被元军击败后,时任左丞相的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自尽。后宫、群臣及十万军民也随之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南宋的灭亡,是汉人第一次全面的亡国,汉民族的中央政权亦被少数民族所取代。鉴于这种情况,后世人才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他们认为,自南宋灭亡后,汉族政权消亡,汉族亦不复存在,

为什么我觉得“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明朝复兴

南宋灭亡后,蒙古族政权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元朝。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元王朝在中华大地上仅仅存在了98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此时中国的国家政权又回到了汉族人的手中。

明朝政权的建立自然而然使“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不攻自破。

元朝汉人

南宋灭亡时,虽然有大批的军民投海殉国,但元朝建立后,还是有很多汉人生活在元朝政权之下的。

元朝将人种分为四类,地位从高往低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汉人”和“南人”大部分都是指汉族人,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这些人无论是从人种的延续,还是文化的传承上,都让汉文化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不至于消亡。

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华”说得太过武断,并不准确。

狭隘主义

何谓“中华”,在这句话中,“中华”仅仅是指“汉族”及“汉族政权”,其实这是非常狭隘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中华”包括不仅仅是人数最多的汉族,而且应该包括所有的兄弟民族。宋元鼎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不涉及到灭族、灭国的问题。

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华”中包含了狭隘主义,这是我不敢苟同的。

总结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种论调虽然有点狭隘与偏激,但其表达了在南宋灭亡后,对汉族政权灭亡的哀伤,以及对陆秀夫和宋幼帝投海殉国精神的肯定。这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无论怎样易主,中国政权始终是在中华民族自己人的手中。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它们从来未曾消亡。随着时间的发展,愈加灿烂,愈加辉煌。


(文/若木 图/网络)

如果给北洋水师一艘苏沃洛夫公爵级战列舰,能打赢黄海海战吗

首先要说一下,问题中提到的应该是“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苏沃洛夫公爵”只是该级军舰中的一艘。

尽管“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19世纪后期海军技术进步极快,差不多8年技术就要差一代,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对付日本联合舰队,和拳打南山养老院没什么区别,绝对可以碾压,取得黄海海战胜利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就不好说了。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是俄国租借旅顺以后,为了扩充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而提出的“大海军计划”补充修订方案的产物。其设计参考了法国最新式的战列舰“索芬”号,并根据旅顺港船坞的尺寸限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成。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具体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4646吨,最大航速17.5节,水线装甲厚度145至194毫米,装备4门(两个双联装炮塔,炮塔装甲厚度254毫米)40倍径的Model 1895型12英寸主炮,12门(6个双联装副炮塔)152毫米副炮,20门75毫米反鱼雷艇副炮,4门47毫米礼炮,4具381毫米鱼雷发射管。

和同时期的战列舰相比,因为旅顺港船坞的限制,“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吨位和尺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装甲较薄,从原计划的253毫米削减到了194毫米,而且降低了覆盖面积,防护性能有所不足。

此外“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干舷较低,因此75毫米火炮的炮廓位置较低,风浪略大就不能使用,影响了其应对鱼雷艇攻击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都暴露无遗,影响了“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发挥。

但是在甲午战争时期,“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数据来看,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吨位上差不多相当于“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也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任意三艘军舰的总和,堪称真正的巨无霸。而且它在火力、速度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最大航速可以达到17.5节,这个速度已经比当时很多巡洋舰都快了。而其装备的12英寸主炮因为倍径大,身管长,威力也远比当时同口径的火炮大得多,足以算得上当时的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随着观瞄技术的进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上装备的火炮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提高到5000米以上。相比之下,甲午时期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大部分军舰,有效射程都在3000米内,只有“吉野”勉强可以和它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完全可以利用其速度和射程优势,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外采用打带跑战术慢慢消耗对方。而日本的“吉野”虽然速度跟得上,不过两者火力差距太大,其152毫米火炮也不足以对“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构成威胁,这么一来它装甲薄弱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至于75毫米炮就更不是问题了,因为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就没有投入鱼雷艇。更何况甲午时期的鱼雷有效射程不过2、300米,海战时用处不大,因此75毫米炮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别用,同样没什么问题。

因此很明显,如果北洋水师有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那么一艘军舰就足以压制整个联合舰队,取得海战胜利没有问题。更何况日本海军一旦遇到它,将处于打不过又跑不掉的窘境,敢不敢出海决战都是问题。北洋水师还能进一步夺取制海权。

但是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虽然可以改变海战结果,可是在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的陆军差距巨大。日本海军可以利用“吉野”的高航速袭扰渤海湾,牵制北洋水师。另一方面日本则通过日本海维持陆军的补给,然后通过陆战击败清军,一样可以迫使清政府投降。

所以就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果来说,光靠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并不能完全改变结果。

当然,失去海上优势以后日军的攻势会受到限制。这样在谈判时清政府多几分底气。最终达成的条件可以宽松一些,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割地赔款那么多。

北洋舰队中的定远舰,镇远舰实力如何是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

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刚刚下水的时候,的确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实在是太强了,在设计理念上,这两艘军舰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一等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号称“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应该说,在建造的时候,两艘军舰的确是照着世界最强铁甲舰打造的,定远级铁甲舰排水排可达7220吨,拥有12英寸-14英寸的厚装甲,在下水的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德国为何会把如此先进的军舰卖给中国,既然如此先进,为何他们自己不留下呢?

其实说起来,能够买到这样的物美价廉的军舰,清政府的确应该感谢当时的德国。

清政府在开办洋务运动的时候,一直致力于购买先进军械,先是购买枪械,然后再购买大炮和军舰。

以当时清政府和英国的关系,应该是向英国进口军舰的,要知道,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正是凭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霸主的。

刚开始的时候,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由英国人代理中国海关)向英国造船厂订购英国军舰。偏偏英国人不靠谱,跟清政府做买卖不实惠,忽悠清政府购买了8艘蚊船,就是那种只有320吨排水的小船,连看都不中看,更别提中不中用了,也就是在近海防御一下,根本出不了门。

在1879年又从英国订购了两艘撞击巡洋舰,好在后来比较上道,购买了两艘2300吨排水的巡洋舰,也就是超勇和扬威,这才是正儿八经的东西,在1881年完工后开回中国服役。

应该说,当时的清政府并不缺钱,但是英国人始终没有把清政府当成优质客户,总是卖一些过时的破烂给清政府。

一来二去,主管购买军舰的李鸿章就不愿意跟英国人做买卖了,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德国,在建造超勇和扬威时,李鸿章特意派人到英国和德国做对比考察,以便最终下结论。

清朝的考察使团分别考察了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最终决定从德国购买两艘萨克森级的铁甲舰。

李鸿章最终下定决心购买德国军舰,一方面是德国在出手铁甲舰的时候,是毫无技术保留的,基本上是把德国当时能造出最先进的军舰出售给了清政府,还愿意给新军舰搭配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李鸿章喜欢德国炮是真格的。

当然,要说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性格比,在价格优势上,德国给到了最低,而英国却想借机大赚清政府一笔。

德国之所以会给出如此大的优惠,几乎成本价给清政府造船,是因为德国当时极力想追赶英国海军,大力发展造船业,希望通过这样的军工订单来刺激德国的军工业,另一方面,德国把清政府乃至亚洲当做新军舰的试验场,以便自己以后研究出更先进的军舰。

当英国大使听说李鸿章从德国购买了定远和镇远两艘7000吨排量的军舰时十分痛心,但是听到德国人给出的价格,每艘只有620万马克(折合白银140万两左右),也明确表示,这样的军舰这样的价格,英国的确给不出。

当然,李鸿章也并没有亏待德国,在这两艘主力旗舰铁甲舰后,也购买了几艘巡洋舰以及鱼雷艇,还有海量的大炮订单。

这两艘军舰有多强呢?

就连法国人都极为忌惮,本来定远和镇远在1883年5月和1884年3月就已经下水通航,完备交工的条件,但是当时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远东舰队轻而易举的歼灭福建水师。

中国正希望依靠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来镇一下场子,但是德国却宣布“局外中立”不让两艘军舰回国。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巨型军舰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操练才能够投入战争,德国也担心两艘军舰回国就投入战场,如果不小心被法国击沉,那德国军工在远东地区真就是颜面无存了。

另一方面,法国也扬言,如果这两艘军舰交付,法国将会在公海上劫夺,可见法国也担心这两艘军舰投入战场。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9日,两艘军舰才回国。

这两艘大家伙回国后,极大的提升了清政府在远东的地位,有了新船,就像老百姓新提了个豪车,巴不得挨家挨户敲门告诉大家自己提新车了。

1886年定远及镇远等几艘军舰,先后出访朝鲜、俄国、以及日本东京和长崎。

尤其是这次日本之行,一直被日本人当作炫耀武力的表现,其实主要原因是当时清政府并不具备保养维护的能力,到日本长崎停泊,主要是为了给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铁锈。

但是此举对于充满危机意识的日本人而言,整个朝野都被定远和镇远的体积所震惊,巧合的是,在军舰上水兵以休假为契机到岸上嫖娼与日本人发生械斗,造成多人死伤,清政府以极为罕见的严厉外交手段结束此事,更被日本当局解读为清政府在向日本挑衅。

随后,日本下定决心发展水军,以赶超定远舰和镇远舰。

其实,定远舰在下水后,一直到1890年之前,已经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舰之一,但是当时造船门槛并不高,技术水平也不高,只要咬紧裤腰带,谁都能够造。

日本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假想敌,随后就制造了松岛舰、严岛舰以及桥立舰。

当然,以战斗力来说,日本建造的这三舰无法媲美定远和镇远舰,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松岛舰就被镇远舰命中主炮,被迫退出战场。

日本真正厉害的军舰是吉野号,1893年下水的吉野号,应该是比定远和镇远晚十年后的产品,相对于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来说,吉野号只有4150吨,但是无论速度还是速射炮都远超定远级的铁甲舰。

综合起来,吉野号是跑得更快,打得更快,火炮更猛的一匹,当然造价也在那了,吉野号的造价高达200万两白银,绝对秒杀定远和镇远单艘军舰了。

不过吉野号在也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军舰,坊间一直有说法李鸿章想订购吉野号,结果被日本捷足先登,其实李鸿章更想购买的是智利海军从英国购买的白朗古‧恩卡拉达号,该舰更为新式,吨位更大、火力也更猛。

只不过由于日本人从中作梗,清政府没有购买成功。

应该来说,对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海军发展形势而言,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够保持强大,即使你买的再先进的军舰,只要停止更新,立刻就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清政府在北洋海军建成后曾经每三年进行一次海军大阅兵,1888年阅兵的时候极大的震慑了日本,而到1891年阅兵时,清政府特意将海军派遣到马关去耀武扬威一番,实际上日本已经看出北洋海军并未添置新的军舰。

等到1894年初,也就是甲午海战爆发前的五个月,北洋水师也进行了阅兵,结果被日本人看到清朝还是1888年的配置,自然就有了底气,在五个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

可以说,从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之后,清政府未能添置一艘战舰,最终严重落后于日本。

一条战列舰加上两艘战列巡洋舰代替北洋水师,能不能打赢甲午海战

淘金客说:题主太欺负人,给的阵容实在是太豪华了,2艘二战时期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就够了,更大的战舰反而可能会有问题。海军的主力战舰在10-20世纪上半叶是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基本就可以拉开一个代差,更别说50年的差距。

交战距离很重要

别看二战的重巡洋舰主炮只有203毫米,但与甲午海战时的战舰相比,在交战距离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甲午海战中,清朝和日本军舰的交战距离才4000米左右,没有可靠的光学测距仪,没有统一的射击控制系统,主炮的仰角也低得很……光学测距仪直到10年后的对马海战才开始应用,如下图。这意味着二战时的重巡洋舰可以从容地在8000米左右的距离上随意击沉甲午时的日本军舰——轻松得如同打靶一样,8000米还不到二战时203毫米炮最大射程的一半,更别说题主提到那些主力舰了。

航速优势太大

甲午海战中,日本军舰速度最快的当数“吉野”号,如下图,极限可以跑出23节。但“吉野”的动力还是往复式蒸汽轮机,跑出这个速度时主机活塞的振动已经恐怖到会影响舰炮的瞄准,而且这个速度一般顶多维持一个小时……相比之下,条约型重巡洋舰依靠强大的蒸汽轮机,都能跑出30节以上的航速,题主说的俾斯麦、沙恩霍斯特也都有这个航速。这些二战军舰都能绕着甲午日本舰队转圈圈,让他们跑也跑不掉,靠也靠不拢……

鱼雷的优势

二战时的鱼雷已经普遍安装了陀螺仪,如下图,长距离航迹非常稳定。最大航速超过40节,这个速度下射程也超过了甲午战舰的主炮射程,威力也相当可观,1条鱼雷基本就能瘫痪掉那些水密性设计还很原始的甲午日本舰队……其实有二战时的鱼雷,二战重巡洋舰都显得很多余,几艘二战驱逐舰就能收拾掉甲午日本舰队,不过鱼雷毕竟容易躲开,考虑到火力的有效性,还是巡洋舰比较保险。

更大的军舰可能火力过剩

甲午时的日本军舰主力都是薄皮的防护巡洋舰,舷侧装甲几乎没有。仅有的装甲厚度小不说,质量也远远不能和后来的硬化装甲相比。对付这样的军舰,二战战列舰主炮的主要弹种穿甲弹很可能威力过剩,击中目标后“无害通过”——二战主炮的穿甲弹基本都采用延时引信,保证在击穿装甲后在目标舰内爆炸以求杀伤效果最大化,但在命中无装甲或者弱装甲时,往往不能有效引爆或者来不及引爆就从另一边穿过去了……这样的例子在战列舰炮击商船、驱逐舰时屡屡发生。

所以对付甲午时的日本军舰,重巡洋舰的203毫米炮弹完全足够,俾斯麦、沙恩霍斯特的380毫米、280毫米主炮效果反而不一定好,一定要用战列舰,主炮最好用高爆弹而不要用穿甲弹

最后结论

19、20世纪之交是海军战舰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刚下水的战舰5年可能就过时了。甲午海战时,清朝的主力战舰舰龄就普遍偏大,平均比日本军舰落后近10年,服役之后又一直没有改进。交战的时候,除了排水量以外,航速、火力均已大大落后日舰了。而甲午日本军舰和二战德舰之间相差了50年……

关于大清特拉华级战列舰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