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赴美留学生 留学

清朝赴美留学生(清朝时期曾派120名孩子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其他人都去了哪)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15:16:29 浏览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清朝时期曾派120名孩子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其他人都去了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时期曾派120名孩子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其他人都去了哪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清朝时期曾派120名孩子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其他人都去了哪

在当今社会,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不少有钱人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几年书。这样回国回来之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自己家的公司上班都变得非常简单,毕竟是出国留学过的海归。这样一件平常的事情,如果放到100多年前的清朝就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出国留学就代表着自己国家不如人家,必须慎重再慎重。

清朝自从实行闭关锁国之后,基本就脱离了和国际接轨的机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美梦之中。直到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才深刻意识到外国的科学发展水平早已经超过了这门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当时不少开明的大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全力支持对外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

作为晚清大臣的李鸿章与曾国藩在1872年的正月共同写了份折子上奏给慈禧太后,讲述了出国留学对国家的种种好处,原本以为会遭到保守党代表慈禧太后的反对,谁知慈禧太后看完之后看完之后就采纳了这份建议书,开始挑选合适的孩子,赴美留学。

清朝正式批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后,就在上海山东路外的万国公墓对面成立了“出洋局”,对外招收和处理幼童赴美留学的一切事务。当时朝廷决定派遣120名的幼童分成4批留洋,期限为15年。在他们留洋期间的一切费用,都交由朝廷统一支付。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出国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晚清时期的人们却不是这样认为的,那时的人思想和观念都比较落后,加上出国遭遇意外的风险也比较大,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去。另外当时的读书人一直认为读“四书五经”才能做官,那些出国学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东西,根本不会有太大的出息,这就导致第一批30个留学幼童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凑齐,其中大部分都是椎鲁之子,流品殊杂。

这些赴美留学生中,大的才15岁,小的只有不到10岁,平均年龄只有12岁。在1872年到1875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共有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留学。他们原本要在那里待上15年,却因不少幼童在去往美国之后,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开始沉迷于西方生活中,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

当这些留美幼童所做的事情传回国内后,引起不少人的愤慨。国家不惜花费巨资派遣他们出洋,竟然在出洋之后不知好歹,引起朝廷的一直持反对出国留洋大臣的愤怒,使得慈禧太后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这项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将他们召回国。召回是才返现这120名留学生中,只有94人回来了,那么其他人去哪了呢?

这26人中有两人选择抗拒召回,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还有9人不守纪律被提前遣回;余下的都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和生病不幸去世;至于那些回国的96人,基本都成为了国家栋梁。

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当时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想要像西方先进的技术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买他们的东西,是要学会怎么制造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上奏慈禧太后,请求让中国的儿童去美国学习。慈禧太后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怕他们学习了新的思想,就返回来推翻自己的清朝,但是,迫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联名上奏,最终决定还是派他们出去。

但是他害怕这些儿童去了美国,被美国的思想洗脑了,就对清政府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留辫子,每天向清政府的方向朝拜,而且他们只能等清政府的任命。一边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一边又给他灌输中国的旧思想,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这也是后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因为这些孩子被送去美国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小孩子接受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即使有清政府向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接受美国的这些新思想,新事物,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清朝。他们逐渐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是在什么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历史故事: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全部留美幼童被招回国。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清朝第一批留学生名单

1、欧阳庚(1858年~1941年),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大岭村)人,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是清末民初的中国早期驻外外交官员。在纽约市曼哈顿入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及耶鲁大学就读。欧阳庚与詹天佑同在9年内完成了16年之课程,于1881年毕业回国。

2、张康仁(1860--1926)。清同治十一年(1872 )人选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初入哈德福中学,后升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清光绪七年(1881)归国,派往福建水师学堂补习。后复赴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在檀香山、旧金山任律师。清宣统元年(1909)回国参加清廷殿试,被授予进士。

3、容尚谦(1863—1954),男,族名征兰,号辉珊,珠海南屏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入选为中国首批官费留美幼童,习采矿。归国后任清政府五品海军军官。著有《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之历史》等。

4、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5、蔡绍基(1859年-1933年5月23日),字述堂,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市)拱北北岭村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曾任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等职,是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1933年5月23日在天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留美幼童

有哪些家喻户晓的名人,是曾经在晚清赴美留美的幼童

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见到了清朝和西方的差距,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便开始了一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为了学习到西方的先进技术,1872年 ~1875年,洋务派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前往了美国学习。在这些年间,先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有4批,数量加起来有120名,这些孩子的年龄并不大,平均下来也就12岁的样子。这些孩子,都是相当优秀的 ,其中,有很多人的名字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像我们所熟悉是詹天佑、唐绍仪、蔡绍基、吴仰曾等,都是当初去美国留学的人。

詹天佑在1878年进入了耶鲁大学,修习了土木工程,在我们国家铁路建设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铁路总工程师,在1905年~1909年间,便带领着国人修建了一条震惊中外的“京张铁路”。

唐绍仪是第三批次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后来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唐绍仪在民国初期成为了内阁总理。他是个优秀的外交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共和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吴仰曾是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学习过矿冶,虽说在学业完成之前就被召回国了,但是,在回国之后,吴仰曾依旧在矿冶上有所成就。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 的时候,吴仰曾一直拼命保护我们国家的矿场。除此之外,吴仰曾还在照相技艺和器材上有所成就,还翻译了《照相新编》。

蔡绍基是第一批留美的儿童,在回国之后,参与了北洋大学的创立,后来还成为了北洋大学的校长。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 北洋大学 被占领,蔡绍基一直和对方交涉,争取复校,后来被拒绝后蔡绍基在西沽武库重新建校。

当时赴美留学的儿童,很多都进入了世界的顶尖大学深造,在回国后,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的,通过上面几个人物便可知道一二。

清政府曾供养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啥只会回来94人

清朝末期,大清国在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后,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员为了挽救国家所面临的为难局势,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斥巨资,每年花费六万两白银,分别四次选派共一百二十名儿童赴美留学。

这批留学生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当时朝廷未来的希望,是清朝政府未来的新鲜血液。同时这些留学生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清政府在重重困难下招够了120名学生后,便急切的从上海把他们送往了美国旧金山的寄宿家庭中。

这些孩子很快的便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当他们身穿长袍拖着长辫走进美国课堂时,无不例外地遭到美国学生的嘲笑。但是这些孩子依然通过努力的学习让那些嘲笑他们的美国学生闭上了嘴。

这次留学项目本来订的期限时十五年,但是却因为国内政治原因被迫提前召回。在前往美国的120名学生中被召回的留学生只有94名,那其他剩下的学生去哪了呢?

其实这剩下未被召回的学生有三个去向。

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之前便被提前遣送回国。清政府斥巨资让这些学生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了保证质量建立了驻洋委员会用来定期审核这些学生的成绩,一些不务正业,审核不合格的学生就会被终止学业,提前遣送回国。这样一来也减少了清政府的一项巨额开支。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水土不服,不幸客死他乡。毕竟这些学生都年纪尚小,体制不好,又经过海上横跨太平洋的长途跋涉,身在异乡的美国还要面对驻洋委员会的定期考核,心理和生理上都多有不适。所以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患病死于异国他乡。在这些不幸去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就是天才少年潘铭忠,他十五岁就考上了著名的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却在入学一年后就得病去世了,实在让人惋惜。

最后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召回回国的学生则是拒绝回国,选择继续留美学习。他们好不容易通过努力适应了西方的环境得到了西方良好的教育,一旦返回中国那之前的努力就会变成徒劳。而且他们在西方学习期间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剪掉了身后的辫子,使他们对中国封建文化和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产生了抵触的思想。

清政府召回他们,他们深知只有先进的文化才可以拯救中国,他们不愿回国拯救愚昧腐败的清政府,选择继续留美学习,等学成以后再回去拯救自己的祖国。

所以最后清政府召回国的学生只有九十四人。最让人心寒的是,这九十四位回国的学生也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用,还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深受排挤,有的人甚至在其中丢掉了性命。但是这批留学生却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带来了一线生机。所以清政府的这一次风险投资还是比较明智的。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清朝首批留美幼童有哪些著名人物

作者:李蕾,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远赴重洋,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回国后,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海军、邮电、矿冶和铁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年轻有为、杰出优秀人才,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深远。

容闳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人,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最有名的奠基人,他被称为“留学生之父”。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容闳就基本形成了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教育设想,他曾经说,“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854年冬,容闳与曾国藩等联名上奏派遣赴美留学生计划,获得批准,并为之努力奋斗。近代教育家舒新城先生所说:“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可以说,容闳不仅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现代科技的留学浪潮,而且也努力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詹天佑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留美幼童

后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事实证明,庚款留学生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都成为了现代中国各个科学学科的奠基人。如胡明复、姜立夫、江泽涵之于数学,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之于物理学,杨石先、侯德榜、庄长恭、孙承愕之于化学,秉志、胡先辅、钱崇澍之于生物学,茅以升、梁思成之于建筑学,竺可桢之于气象学等等。他们为近代中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中:《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义》

2.茆诗珍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

3.冯继:《谈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20名幼童去美国学习的人有谁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去美国学习的人有120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一、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马尾海战。后主持修建了包括京张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

二、梁敦彦(1857-1924),广东顺德人。1872年作为第一批幼童被清政府派住美国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获名誉博士学位。1907年起,任清外务部右侍郎、会办大臣兼尚书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191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

三、蔡绍基(1859—1933),珠海拱北北岭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先为上海大北电报公司翻译,后任清政府驻朝鲜外交代表、袁世凯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长、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海关监督和天津海关道台。

四、蔡廷干(1861-1935), 字耀堂。广东省香山县上恭都上栅村人 ,1873年被选派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1885中参加了中法之战,1888年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调往北洋水师服役。1892年调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武职正四品)并赏绘花翎顶戴。

五、唐国安(1858年10月27~1913年8月22日),广东省香山县人。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14岁时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

六、容揆,广东省新会县菏塘良村人,生于1861年3月2日。他是容闳的族弟。在容闳的鼓励下1873年来美留学。

七、梁如浩(1863—1941),广东香山人,1874年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回国,任天津兵工厂绘图员。1894年甲午战事起,随袁世凯回国。1911年10月袁世凯组阁,任邮传部副大臣。1912年曾短期任外交总长,因拒绝签署外蒙条约去职。1922-1923年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被骂为“汉奸”,旋即辞职。

八、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1874年第三批留美幼童,后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扩展资料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留美幼童

清朝末年,为何会向西方国家派出大量军事留学生

既然派出的是军事留学生,那至关重要的肯定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而清廷正是要通过派遣这些留学生用来壮大自己的统治实力,毕竟在清朝末年时期,国家已经是内忧外患,再加上前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打击以及闭关锁国的影响,清朝已经没有实力来与西方列强抗衡,不得已发动洋务运动,提出“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的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派出大量的军事留学生正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所产生的。

清廷先后共派出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这批学生赴美留学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当然这些留学生在归国过后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大多数人在与列强的战争中阵亡了,例如甲午海战中致远舰的帮带大副陈金揆。大多数人成为了中国电报业以及矿业的开山鼻祖,例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甚至也出现了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

在清廷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归国之后,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被分赴至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

总的来说,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这些军事留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以及军事能力,从而在归国过后可以维护清廷的统治。其次在清末军事方面上这些留学生也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以及清朝近代化陆军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清廷当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也还是尽力在维护统治。

关于清朝赴美留学生和清朝时期曾派120名孩子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其他人都去了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