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名单 哈佛

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名单(中国天才加入美国国籍,32岁成哈佛教授,为什么拒绝回国发展)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12 18:05:17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名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名单的知识,包括中国天才加入美国国籍,32岁成哈佛教授,为什么拒绝回国发展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国天才加入美国国籍,32岁成哈佛教授,为什么拒绝回国发展

32岁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也许很多人会对此感到怀疑,这的确是事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在32岁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对于天才来说,这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天才都是上帝的宠儿。

32岁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天才少年——尹希。哈佛大学高能理论研究组在2015年9月4日发布“祝贺尹希晋升至正教授行列“的新闻,并附上了一张尹希身穿绿色T恤,头发已经及肩的照片。伴随着新闻的发布,尹希的美国国籍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天才会入美国籍,而不是打算回国发展,而尹希的回复却让网友沉默了。

天才的教授之路

尹希,1983年12月出生于北京,从小天赋异禀,8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和量子力学,10岁尹希便进北京八中智力超凡尝试班念书。在班中,尹希永远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的数学和物理的成绩的永远胜于他人,而且是在没做笔记的前提下。试问,拥有这样的实力,怎能不引人注目。也难怪他总是能够夸下海口,毕竟实力就摆在眼前。

1996年,年仅13的尹希便参加了高考,整场考试他的是轻松自在的,这与别人忐忑不安的形成强烈的对比。那年,他取得了572分的成绩。

因为他的天赋和过人的自学能力,1996年尹希便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大学少年班学习。进中国科技大大学的“少年班”的条件是十分的苛刻。金子在哪永远都是那么的闪亮,天才在哪永远都是那么的耀眼。尹希在少年班仍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各科的成绩几乎满分,而且每年都能取得奖学金。可就读于少年班的他不满足于现状,早早就做好了出国留学的打算。

2001年,尹希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科大的五年本科生涯。毕业后他的没有辜负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耶鲁、哈佛、剑桥等国际名校纷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哈佛,开始踏上了去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

2006年,尹希成功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的尹希选择了继续留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后,因为弦理论、弦论中的超对称束缚态、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等深奥理论在尹希看来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他很快就被哈佛大学重用,并在2008年担任哈佛的助理教授,2015担任正教授,成为了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尹希却早已放弃中国国籍,选择入美国籍,也并未打算回国发展。

对为何不回国发展的回复

2013年7月,因为母校中科大邀请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暑期课程,尹希与妻子回国一段时间。期间,尹希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要求。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入美国籍,尹希回复的一句“科学无国界”让他受到了非议。

但与此同时,尹希也表示,自己的工作需要有很好的合作者,而且国内的科研环境无法与国外的相提并论,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但是要追平世界强国还需要一定时间。“如果真的要回国,那么我会带领一个组的物理学家一起回国”,当听到他说出这句话时,那些痛骂他的网友集体沉默了。

其实,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不一样,尹希之所以会说出带一个组的物理学家一起回国,是意识到中国缺少能与他一起合作的出色的物理学家和必要的科研设备。没有好的团队和齐全的设备,科研就很难进行。

虽然近年来中国强调科技兴国,也一直在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但是人才、资源与世界强国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且这个差距短时间内是无法追平的。大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知道让尹希带一个组的物理学家一起回国的难度远比留在国外做科研的难度大。

其实从尹希留在哈佛读博士后的选择上,我们基本能看出他并未打算回国发展。试想,有多少人能拒绝哈佛为他开出的允许继续留在院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条件,毕竟哈佛规定毕业的博士生是不允许继续留在本校进行博士后的研究的,而且这条惯例已在哈佛持续了300年。

显然,尹希的此次选择只是为了不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便是在出国深造前已表示会学成归来报道祖国和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之恩的前提下。

科学无国界,学者有国界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尹希认为科学无国界,是因为他觉得科学成果可以由全人类无国界的共享,无论他是在哪取得的研究成果都能够为世界带来好处,都能够让全人类科学家无国界地学习效仿。毕竟国外的资源确实比国内的好,身为科学人员的他只是想利用更多的资源来做科学研究,并用自己的成果来造福全人类,造福全世界。

虽然是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学者是有国界的。 我们应该看到,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时期那么多的科学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比如钱学森、朱光亚等等。他们放弃了国外开出的优厚的条件,飘洋过海地回到祖国,为祖国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学者是有国界的。

学者,是人,拥有肉体,不是你想走多远就一定可以走多远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这点看来,前一辈的科学家们,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会回到祖国,回到那个养育了他们的祖国,他们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她。

众使国外的资源比国内的好一些,我国的综合国力比世界强国差了一点,但我们仍然希望出海深造的科学家们能够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近年来,我们国家更加注重人才,注重科技。虽然我们无权干涉别人的想法,但我们还是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双手来弥补这些差距,让我们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中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有几位

1、马秋富

2021年10月13日,一篇有关“针灸”的研究论文登上了Nature杂志,引发广泛关注,被称为针灸研究领域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领衔人马秋富教授,是一位从马涧大山里走出去的兰溪人,现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2、谢晓亮

谢晓亮(Xiaoliang Sunney Xie),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

以及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3、卢坤平

卢坤平,苏州大学校友、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转化治疗部创始人及主任、癌症研究院转化治疗部主任,长江学者。

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一系列新的基因家族,分别以他个人名字命名为Pin1至Pin3以及PinX1至PinX4,这一系列基因家族的结构和功能得到国际公认。

以上内容参考苏州大学-苏大校友、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卢坤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谢晓亮

以上内容参考兰溪市人民政府-这位从马涧大山走出去的哈佛终身教授,回家探亲还会去田里扛锄头

天才尹希:哈佛为他打破300年惯例,为何后来在国内引发争议

尹希就是典型的现代“才人”,他有天才之名,行的是天才之事。

他在9岁时进入了智力超常实验班,13岁时成为中科大年纪最小的同学,哈佛也为他打破了300年的惯例,只为留住他这个人才。

天资聪慧的少年

尹希出生于1983年的冬天,父母都是政法大学的教授。出生于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肩负着父母的期望,所以给他取名为“希”。

因为父母都是教授,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在教导尹希时,格外注重培养他的思维能力,注重学思结合。

虽然还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但也会因材施教。

父母并不希望培养出一个书呆子,所以年幼的尹希就被迫参加了许多兴趣班:绘画、围棋、乒乓球。

父母不寄希望于尹希能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只愿他能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只当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润滑剂。

尹希在兴趣班中一点就通,比同龄的学生都要聪慧,深受老师和伙伴的喜爱。

父母对他的聪慧喜闻乐见,但也没有更深入思考,认为儿子和大部分小孩子一样的,没以为自己的儿子能是一位神童。

他们一直按照传统方法教育尹希,直到他七八岁时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父亲是微积分教授,碰巧有一天在家中备课。七八岁的孩子都处于好奇的阶段,尹希也是好奇父亲的课本,所以拿起把玩。

本来父亲不以为意,以为他是好奇心作祟,没想到尹希看着就入了迷。

父亲不禁哑然失笑,尹希这个小豆丁连字还认不全呢,看微积分能看出什么名堂?

他玩性大起,随便指了一道题目让儿子解答,结果尹希真的条理清晰地讲出来那道题。父亲砸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如此乖觉。

他看到了尹希在数学上的天赋,认为儿子日后必定不凡。

其实尹希的天赋不仅极限于数学,他在课堂上只听课,不记笔记也不做课堂练习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可以记一下重点。但是老师的想法在尹希把整节课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之后,就被掐灭了。

因为这些原因,父亲意识到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教育儿子,否则会压制他的成长。

所以在尹希9岁时,就将他带到了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经过入学考试之后,尹希成为了实验班的一员。

可想而知,能进入实验班的肯定不是普通的学生,而尹希在小小年纪就已经进入,更加难能可贵,就这样他的天才之名逐渐流传出来。

远渡重洋,留学哈佛

尹希在八中实验班只用了3年就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在这三年学习时间里,他对物理研究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1996年尹希以高考572分的成绩,成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选择了他喜欢的物理专业,成为中科大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普通人13岁时还在上中学,而尹希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父母也曾担心过他,觉得他年龄小,生活还不能自理。

恰恰相反,尹希的天才不只体现在智力方面,他的能力也是与日俱增的。

独自生活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在遇到困难时他常常表现出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沉稳与机敏。

尹希虽然顶着“天才”的名头,可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与同学相处也是秉着“团结友善”的原则。

虽然大学时课程繁重,可是他仍旧能抽出时间与朋友一起打篮球。

值得一提的是,尹希的物理成绩格外优异,他提出的问题经常让教授都哑口无言。

在尹希18岁时,他成功完成了大学学业。中科大导师看准了他在物理方面的潜力,想要让他留校发展。

可是物理的征程永无终点,尹希希望自己的学识以及能力都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导师也不愿因为一己之私而耽误一位怀揣梦想的学生,所以帮助尹希向美国十所名校递交了留学申请。

功夫不负有心人,尹希收到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的通知,并且都向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最终尹希选择了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里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在留学之前,尹希曾向父母,向导师许诺,有朝一日学成归来,必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就这样尹希背负着亲友的期望,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尹希在哈佛校园中,可谓是生活得如鱼得水。

哈佛有着顶尖的科技,精密的仪器,有着资深的教授,完备的书籍。

哈佛简直就是物理研究者的天堂,在那里尹希如饥似渴地汲取物理知识,完备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尹希的“天才”之名到了哈佛仍旧适用,他在一众比他年长的博士中脱颖而出。

5年后他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哈佛有一个沿袭300年的惯例,那就是在哈佛读的博士生就不能继续读博士后了。可是哈佛为了留住尹希,打破了这一惯例。

尹希在哈佛大学中受益良多,本来还在遗憾博士毕业后就要离开这所顶尖学府了。

没想到哈佛愿意为自己开先河,尹希没有过多思考就答应了哈佛的请求。

2008年,25岁的尹希光荣地成为一名哈佛大学博士后,而与他同龄的人才刚刚迈入硕士行列。

留美任教惹争议

就在尹希博士后毕业之后,国人翘首以盼,希望他能够早日回国。但是尹希却做了一个让国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做一名哈佛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后来又因种种原因,尹希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个消息传回国内,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他更改国籍的做法,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虽然风波不断,但是都没能阻止尹希的物理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弦理论,而他也是被国际物理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2015年,尹希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是哈佛大学中最年轻的华人正职教授。

事业得意的尹希家庭也十分美满,他娶了美国老婆,生的混血女儿格外可人。尹希在美国已经成家立业,他曾经的誓言被他忘在脑后,根本没有回国的打算。

在一次采访中尹希透露自己不回国的原因:一是科学研究的道路需要与契合的伙伴一起,两人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思想层面的碰撞,找到更简便、直接的解决办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国内很少有物理专家能达到尹希的高度,所以很难与他进行思想沟通。

二是哈佛大学里有最顶尖的科学仪器,只有用这样的仪器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而国内设备不足,有精密的仪器不多,这对尹希的物理研究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

如果他回到中国,就只能做个“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其实不管尹希选择是回还是留,都是他自己的决定,旁人无法置喙。

但是近些年中国大多数留学海外的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不回祖国,是我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归根究底还在于国家在学生的少年时期,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得不充分。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每个少年的不懈奋斗。

如果少年们孜孜不倦,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相信那些留学海外的学生就再也找不到不回国的理由了。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华人院士

历史上,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华人包括: 胡适,哲学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前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当选为外籍院士。吴经熊,法学家,前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前中华民国立法委员,「中华民国宪法第一草案」(吴氏宪草)起草人,1938年当选为外籍院士。翁文灏,地质学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1947年当选为外籍院士。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1949年当选为院士。李政道,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9年当选为院士。林家翘,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前主席,1962年当选为院士。王瑞駪,物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1970年当选为院士。吴健雄,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被誉为「物理学女王」及「中国的居里夫人」,1972年当选为院士。丁肇中,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75年当选为院士。李远哲,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长,1975年当选为院士。何炳棣,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会长,1979年当选为院士。韦潜光,化工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工学院前院长,1982年当选为院士。丘成桐,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1982年当选为院士。王倬,生物化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984年当选为院士。王义翘,生化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5年当选为院士。杜维明,儒家学者,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1988年当选为院士。朱经武,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1989年当选为院士。项武忠,数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1989年当选为院士。谢希德,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校长,1989年当选为外籍院士。徐遐生,天文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天文学会前主席,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1992年当选为院士。朱棣文,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长,1992年当选为院士。王赓武,历史学家,澳洲人文科学院前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1993年当选为外籍院士。翁启惠,生物化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长,1996年当选为院士钱泽南,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主席,1997年当选为院士。廖述宗,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院士。何大一,医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院士。吴以仲,生物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1998年当选为院士。王佑曾,资讯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1999年当选为院士。李文雄,演化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院士。李太枫,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前所长,1999年当选为外籍院士。姚期智,计算机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与清华大学教授,2000年图灵奖得主,2000年当选为院士。余国藩,人文学人,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当选为院士。崔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00年当选为院士。姚鸿泽,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院士。萧荫堂,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谢宇,社会学家,密歇根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林芳华,数学家,纽约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田刚,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陈怡,音乐家,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2005年当选为院士。钱煦,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2006年当选为院士。哈金,作家,波士顿大学教授,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2006年当选为院士。施春风,力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校长,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06年当选为外籍院士。詹裕农,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叶公杼,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袁钧英,生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巫鸿,艺术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谢晓亮,化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8年当选为院士。雷干城,理论物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当选为院士。戴宏杰,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09年当选为院士。胡玲,微电子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10年当选为院士。陈长谦,化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2010当选为院士。翁玉林,天文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张寿武,数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王映真,医学家,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2011年当选为院士。侯一钊,数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应用数学系主任,2011年当选为院士。杨培东,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当选为院士。骆利群,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12年当选为院士。施一公,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院士。

哈佛毕业的中国名人

一、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二、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三、宋子文

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6日),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海南文昌人。宋子文是宋嘉树之子 ,其兄弟姐妹分别是是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宋子良、宋子安。

宋子文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28——1930年间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

四、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五、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语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竺可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子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聿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实秋

关于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名单和中国天才加入美国国籍,32岁成哈佛教授,为什么拒绝回国发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