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属于华约还是北约

中国属于华约还是北约(作为战略对手的华约已经消失,北约为什么还要东扩)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05 02:47:04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中国属于华约还是北约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作为战略对手的华约已经消失,北约为什么还要东扩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属于华约还是北约和作为战略对手的华约已经消失,北约为什么还要东扩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作为战略对手的华约已经消失,北约为什么还要东扩

华约亡了,俄罗斯还在,大俄的土地就让任何一个国家看着不爽,再说你就哪么一点人,凭什么占这么大一块地。什么意识形态的不同,全是鬼话!占有更多的资源、土地,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北约与华约整体实力对比谁更强

以1984年为标准。双方大体势均力敌。

核武方面

均势。具体就不说了。

海军方面

北约处于相对优势。因为地域及建设传统因素等原因,北约有美国英国法国三大海军强国,而苏联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哪怕再强大,战争爆发后都很难出海,只能当存在舰队,唯一能用的只有潜艇。

陆军方面

华约有较大优势。仅华约一体化部队就有陆军及所属空军182万,坦克装甲车有11.3万,火炮4.4万,对北约是压倒性优势。

此外,华约还有1000部地对地短程导弹发射器、9600部雷达。

空军方面

北约略优。但也仅仅只是略优,因为此时双方没有什么战斗机代差。都是少数三代机混合大量二代机。

经济人口方面

北约有明显优势。人口比华约多2亿多,经济总量是华约3倍,军费比华约高25%。甚至还有中国日本在东方牵制。

但是,如果真正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有任何赢家,战争只会扩大。以万为单位的核战显然是最后的必然手段,整个地球不会有什么幸存者。

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冷战时期的华约和北约谁的实力更胜一筹

北约和华约的在欧洲大陆的战略态势并非一成不变。双方常规力量、战役战术核力量对比在冷战期间内多次发生改变。北约的防御战略从最初的以牺牲德国换取时间的“绊线防御”到最后以接续部队打击为核心的“主动防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总体上,华约武装力量一直具备常规力量的优势,且在部分时间阶段具备决定性优势。北约的战略改变更多的是为了安抚德国、法国等欧陆北约国家,而非真正逆转劣势。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在1983年对于苏联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报告,北约可将华约的进攻分为三种方式:“兵营攻击”、“短动员攻击”和“动员攻击”。

在“兵营攻击”中,华约武装力量将会在不做任何动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华约武装部队会直接以驻地作为进攻出发阵地,依靠动员速度的优势和进攻双方时间差来获得对北约的优势。东德地面部队仅需要25-35分钟就可以离营,苏军也仅需要1-2小时。相比之下,西德地面部队则在指令下达后依然需要3小时以上,美军更是高达6-7小时。在兵营攻击中,位于一线的北约部队将会在人员未满、弹药分发不全、动员未完成的情况下迎击华约部队,这让本就占据优势的华约部队更胜一筹。

(双方的兵力配属图)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兵营攻击的模式下,苏军在德累斯顿等地区部署的部队同样无法参加战斗。德累斯顿在二战期间遭到盟军噩梦般的战略轰炸,殊不知它还是个交通要道和华约屯兵区。按照1984年调整后情况推算,在兵营攻击的条件下,北约在北线可能会面临华约5-7个陆军师进攻2个北约师的劣势局面。华约有一定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北约掩护地域的部队,从而卷击和崩溃整条防线。(掩护地域指的是西德北部地区)

为了避免在华约兵营攻击中被一次性摧毁所有主力部队,北约采用了掩护部队策略来保障主力防御部队的安全性。在掩护地域一线部署了总共4个北约师,主要来自德国和荷兰,用以迟滞华约部队。北约防御主力(如美第7军)需要24(南线)-72(北线)小时完成部署并进入预设防御阵地,在此之前如果在机动中遭到空中打击,尤其是被华约战役机动集群轰炸陷入停滞,随后遭到优势兵力的夹击和歼灭。

(苏军闪电推进示意图)

而“短动员攻击”则被认为是华约最有杀伤力的攻击方式。

苏联缺编师、二线部署的就绪师和波兰等东欧国家部队会在这一时间以演习为掩护,逼近边境地区。而在进入战役准备阶段后,华约部队会放弃伪装,以几乎暴露的方式加强到一线部队中。由于北约侦察卫星普遍存在图片判读延迟,其时长达到了至少24小时,华约部队可以通过铁路完成二线部队的机动。在这一情况下,北约依然无法做出任何部署,对突如其来的攻势几乎没有预警。

根据估计,北约将会面临以2个北约师迎击12-15华约师的绝对劣势状况。在这一情况下,其掩护部队几乎不可能完成迟滞任务,其主力部队很可能会在战役第一阶段(前3-4日)内,失去全部战斗力,并且在战役第二阶段失去西德全部国土(前9-10日)。

最后,北约比较有把握对抗的则是华约的动员攻击。

在这种任务中,华约国家的动员师、缺编师会在后方经过整训,并机动加强到一线。华约国家将会在东欧集中超过70个师的作战部队,而北约则可以通过返德者、海上预置舰队等方式,部署超过50个师的作战部队。在这一兵力对比下,华约完成突破任务的可能性极小,很难摧毁北约军的主力。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30日内)攻占西德,从而失去战略先机。

但是对于北约来说,由于其战略长期处于守势,进攻战略的选择权完全取决于苏联。苏联几乎一定会采用最适合的短动员进攻,并且达成其战略目的。在兰德公司的报告中指出:华约国家有能力依靠短动员战争的优势,在战役前24小时推进85公里,并且在随后的96小时内将白俄罗斯军区的缺编师输送到欧战一线。

与各怀鬼胎的北约不同,华约阵营有很多优势,在战术上,华约部队的编组几乎完全为了欧洲战事服务。苏军和东德军的坦克师的装备比例完全不同于北约国家,以近卫第8集团军的近卫第79坦克师为例:一个常见的华约坦克师,它装备了328辆主战坦克,还有远程身管火炮108门。而曾经同属近8集的近卫第34摩托化步兵师,则仅装备有220辆坦克,装备远程身管火炮126门。兵力规模和装备水平都在北约地面部队之上。

在华约的预想中,坦克师将会作为机动集群,利用北约掩护部队数量不足的劣势,强行穿过北约掩护部队防线,用于迟滞北约主力部队的集结和反击,为后续作战争取时间。其炮兵部队由于必须具备极强机动性和敌军火力下生存能力,放弃了全部D-30型牵引火炮,全部采用自行火炮。炮兵也很可能会因为战役需要,被集团军指挥部截留,用于支持摩托化步兵师交战。

摩托化步兵师则需要担任突破集群任务,第一梯队师在加强集团军炮兵旅、集团军内第二梯队师炮兵团和方面军重炮旅情况下,可以在1公里突破重点地区维持每公里120-160门身管火炮、100-120主战坦克。其余地区则会达到每公里60-80门身管火炮和至少40辆主战坦克,这是相当可怕的突击力量了。

北约建立“掩护地域”部队的理论依据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一个陆军旅可以迟滞华约一个集团军至少24小时,只有这样它才具备反击的可能。然而,由于对华约方面信息的缺乏和苏德战争中部分战例的误解(曼施坦因曾为北约参谋,寻找对付苏军闪电战的策略),北约规划的旅级战斗队几乎不可能完成迟滞24小时的任务,当时的苏军已经不是二战时期的水平了。而苏军却会投入超过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其胜利几乎是必然。

有多少华约国家加入了北约

华约全称华沙公约组织,是在冷战时期两极对立格局下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对抗由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当时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随即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对此做出了回应:1955年5月14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八国在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由此形成了与北约对立的华约组织。除了这八个正式成员国之外华约还拥有蒙古、越南、老挝三个观察员国。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剧变解体,而华约组织也在这一过程中于1991年7月1日解散。而作为战略对手的北约则趁机东扩,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前华约成员国加入了北约:

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改为实行多党制。1989年10月23日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取消作为集体国家元首的共和国主席团,实行总统制;确立多党制和议会民主的法治国家;取消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作用的规定。

1989年3月六名前罗共领导人发表致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批评他的内外政策,要求进行全面改革。但齐奥塞斯库对此不屑一顾。1989年12月16日在罗马尼亚西部的蒂米什瓦拉市当地群众为保护一名遭迫害的天主教神父而与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这一事件成为罗马尼亚大规模群众事件的导火索:到了19日首都布加勒斯特也爆发了几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示威者再次与警察发生冲突。齐奥塞斯库不得不在20日中断对伊朗的访问,回到国内。1989年12月17日在首都市中心广场上举行的万人集会上齐奥塞斯库下令军队开枪镇压,但遭到拒绝。22日军队在倒戈后逮捕了齐奥塞斯库夫妇,罗马尼亚政权由以前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

1989年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在这次大选中团结工会获得99%的参议院席位。同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天鹅绒革命”。1990年6月举行了全国首次大选,在这次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的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随即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

1989年9月下旬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政坛剧变。东德随即停止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严格限制西德公民进入东德。此举激起了东德人民的示威抗议浪潮:1989年10月7日在东德建国40周年的国庆日上东德的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各大城市相继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7000余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察爆发了冲突,数百人被捕。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在东德历史上尚属首次,与此同时同属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和波兰的政局也发生巨变,匈牙利甚至开发本国边境准许东德公民经由匈牙利领土进入西德,这样一来东德方面原本为防止本国人口外流而修建的隔绝东、西德的柏林墙就形同虚设了。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宣布开放“柏林墙”。以此为标志东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议会选举,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由此开始了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5月18日东德联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随即东德引入了西德马克,从而形成了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同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国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来东德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而改为5个州。两德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北约成员国存在,而原华约成员国东德已不复存在。

1989年11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发生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示威,此后示威进一步扩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1989年11月10日执政的保加利亚共产党向社会作出举行自由选举的承诺。1990年2月保共自行放弃一党专政体制,党名也改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同年6月保加利亚举行了自1931年以来首次自由选举,保加利亚成为多党制国家。

1990年底阿尔巴尼亚也宣布开始实行多党制,国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议会民主的道路:军队、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门实行非政治化和非党化。3月31日举行首次多党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多党议会。

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共和国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独立,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外其余的加盟共和国宣布组建独联体。

1999年北约进行了第一轮东扩: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个前华约成员国为北约的新成员。2002年11月21日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在这其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都是前华约成员,尤其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更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历史上,北约,华约哪一个军事联盟很强大

在过去的“冷战”时期,《华沙条约组织》一直呈强势存在。

苏联的强势催生了北约

一九四八年六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苏联为了挤走共同管理德国的美英法盟军而独占德国,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武装封锁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水陆运输通道,生活物资完全靠运输的西柏林两百五十万市民,突然间变相成为了被苏联绑架的“人质”。于是,美英联合对西柏林实施了持续近一年的大规模紧急空运,拯救了西柏林两百五十万市民。苏联眼看达不到目的,只得解除了对西柏林的封锁。鉴于苏联咄咄逼人的强势,西欧国家于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建立了目的在于防御性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一九五四年三月三十一日,苏联以外交方式照会西方国家要求加入“北约”。“北约”秘书处的回复是“没有可行性而值不得讨论”拒绝了苏联。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四日,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是“华约”组织最鼎盛时期—飞机、坦克、火炮数量远远超过“北约”;“华约”一个步兵师常备员额为一万三千至一万五千人,而“北约”则为八千至九千人。一九六八年六月,“北约”国家在雷克雅未克举行欧洲安全会议,向苏联暨“华约”国家呼吁相互均衡裁军,以促进东西方的缓和。但苏联以种种理由敷衍搪塞,从而使“华约”对“北约”的强大军事优势,一直保持到苏联解体。

关于中国属于华约还是北约和作为战略对手的华约已经消失,北约为什么还要东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