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1812年序曲》如何欣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8 23:02: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关于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1812年序曲》如何欣赏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812年序曲》如何欣赏

《1812序曲》的震撼在于其配器丰富、意义深远、激励人心,但凡第一次听到这首序曲的人,都会被它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所打动。

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作品,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这首序曲起伏大、变化多,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的配器之丰富奠定了其历史价值。《1812序曲》是一部属于英雄的赞歌,更是一股划破天际,冲破阴霾的音乐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前行的力量,就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1812序曲》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

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60万的部队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年发生了什么事,柴可夫斯基为什么写1812年序曲

1812年 拿破仑入侵俄国  当拿破仑在1812年将目光投向俄国时,他似乎就是一个无敌的战神。他率领的60万“大军”来自已经被法兰西征服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征服俄国似乎也是必然――俄国的军队只有18万人,而且沙皇亚历山大从未有过率军征战沙场的经验。拿破仑也仔细研究过瑞典查理十二世命运不济的侵略战,他认为通过周详的筹划,法国人将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撤出俄国。   有一点拿破仑没有充分考虑到,那就是俄国不仅有严寒的冬季,而且气候往往处于两个极端。攻击刚开始,士兵们就遭遇强烈的暴风雨,浑身湿透。拿破仑的军队用马车拉着重型武器以及够每个士兵吃14天的粮食出发来攻打莫斯科。大雨之后,很多马车不得不扔掉,因为轮子都被泥泞掩埋。   军队穿过立陶宛、奔向莫斯科时,夏季的炎热使部队吃了不少苦头。他们没有帐篷,因此无论干湿,都在露天睡觉。靴子也磨破了。水井很少,有些脱水的人被迫饮用路上车辙里的马尿。   俄国人拒绝大决战。法兰西人前进,俄国人撤退。法兰西人继续前进,俄国人再次后退。俄国总是有大片的土地可供撤退。这样几个月过去后,拿破仑的主力部队已减少到10万人――绝大多数死于炎热和疲惫,而不是步枪子弹。   几周后,拿破仑抵达了莫斯科。然而,他们却发现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留在莫斯科的俄国人从彼得大帝身上学会了一招。等最后一批俄国军队离开以后,他们纵火烧掉任何对随后可能赶到的法国人有用的东西。大火连续烧了3天3夜,沿途的一切俱为灰烬。等火最终熄灭下来时,拿破仑三分之二的胜利果实已经化为乌有。在拿破仑清楚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无意投降后,他于10月18日下令撤退。   11月6日,瓢泼大雨变成了雪,白茫茫地盖住了大地。法国人并没有准备冬季军服。他们的制服甚至都遮不住肚子,里面只有马甲,而头盔反而把热量吸走。从莫斯科洗劫来的丝绸、皮草、裙子甚至还有做礼拜时穿的弥撒服都成了法国人抵御寒冷的材料。   当法国人碰巧遇上一个还算完好的村庄时,他们又差点自己把整个村庄烧掉。俄国人的房屋都用糊上泥巴的木头炉子取暖。这些炉子必须得慢慢加热。但一个快要死于饥饿和霜冻的人哪顾得了这些,他们尽可能快地给炉子生起了火。接下来,炉子着火了,整个房屋都燃起来了,还烧死了几个士兵。   11月25日,带着仅剩的5万人,拿破仑来到了贝尔齐纳河。可河上的桥梁已经被俄国人破坏。要是能够再冷一点,河水就能结冰,然而,天气却刚好冷到使河水冰冷刺骨,漂浮着冰块,可就是无法渡过。一些勇敢的士兵冒着几乎必死无疑的危险下到水中去定位水下支撑物。经过一整夜不停的工作,到11月26日早晨,“大军”终于可以过河了。   寒冷还在继续。瘦骨嶙峋的士兵们蜕变成“凶残的野兽”,他们为了抢夺一块马肉或者死人身上的一件外套而动刀动枪,争得你死我活。多达4万人在短短的4天里消亡――他们的尸体散落在街头。   当地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清理死尸。地面冻硬,他们无法挖掘坟墓,于是就把尸体扔进法兰西人在战争初期挖掘的战壕里。2002年,在一个住房开发项目中,推土机挖出了这片巨大的墓地,无数人曾长眠于此。   挺进俄国的60万大军,最后只剩下3万人回到法兰西。同样被遗弃在俄国的还有16万匹马以及法兰西“大军”的800门大炮。   俄国的胜利被认为是拿破仑王朝灭亡的开始。 拿破仑被称为战神从无败绩,除了1812的法俄战争。俄罗斯民族及库图涅佐夫元帅最终让战神拿破仑止步,但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打败了不败的拿破仑则成为了俄罗斯人的骄傲。足以被柴可夫斯基用音乐记入史册。

叙述《1812年序曲》听后感受

《1812年序曲》听后感受可以描写曲子的主题呈现、手法、曲子所营造的色彩。

范文如下:

《1812年序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的旋律,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

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

歌曲背景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过几部交响曲

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钢琴曲有哪些

《茨冈狂想曲》、《致爱丽斯》、《练声曲》、《弄臣》、《梦中的婚礼》等。

1、《茨冈狂想曲》

《茨冈狂想曲》(Tzigane) 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4年的作品,是这位钢琴大师众多钢琴作品中难得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Tzigane"是法语,意指"罗姆人"(Roma)。罗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也被称为吉普赛人。

2、《致爱丽斯》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

3、《练声曲》

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其中1912年创作的练声曲(Vocalise,Op.34,No.14),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

从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生涯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用灵魂来创作的音乐家,把浓郁的俄罗斯忧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这也是其《练声曲》具备情感性的原因之一。

4、《弄臣》

2009年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打造的《弄臣》成就了大剧院最为沸腾的“歌剧之夜”。有着“世界第一弄臣”之称的里奥·努奇以他精湛纯熟的演技和极富光泽的声音艳惊四座,观众的欢呼声喝彩声几乎要掀起歌剧院的穹顶。

甚至有业内评论将之誉为“继1984年帕瓦罗蒂首次来京之后又一场引起巨大轰动的演出”。2010年,《弄臣》精彩依旧。 今年,历经两轮上演依旧魅力不减的的《弄臣》,又将第三度向中国观众展示这部揭露人性阴暗与情感纠葛的歌剧力作。

此番演出,除了“世界第一弄臣”里奥·努奇外,中国观众熟悉的著名歌唱家袁晨野、么红,以及指挥家吕嘉也参与了此轮演出,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也将首度加盟。

5、《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

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带有一点忧伤。

请给出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的详细介绍

  一八一二序曲  作品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序曲 《一八一二年》 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 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 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 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 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 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材料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 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关于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