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博客 马军

科学网博客 马军(怎样在科研论文中“讲故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22 04:52:10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关于科学网博客 马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怎样在科研论文中“讲故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怎样在科研论文中“讲故事”

科研论文要“字斟句酌”,讲故事除非情不得已!那些讲故事的论文,大多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例如苏德辰研究员与稽少丞博士的“蹄窝”与“壶穴”之争,两个人都是讲故事的“好手”。

《科学网》有苏德辰的一面之词,《新浪博客》有稽少丞的反击!

(注“科学网”偏袒苏德辰,封了稽少丞的博客。有兴趣可以网搜“苏德辰”或“稽少丞”。)

如何看待不热爱科研也不抗拒科研,只为拿到博士毕业文凭的博士生

这个是博士生中的常态,很容易理解。

大致而言,博士攻读有三类动机:

第一类动机: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攻读,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这样的学生可遇而不可求,可以期待更高的学术成就。

第二类动机:基于更世俗化的理由而攻读,比如评职称、就业、高收入、积累学术资本,沽名钓誉等等。这类学生,对科研不热爱也不抗拒,但是基于明确的目标动机,能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把博士学业,毕业论文完成。

第三类动机:赶风潮。没有清晰地自我认知,攻读博士只是因为师长要求,自己的内生动力一般,对科研的兴趣很一般,行动执行力一般,意志一般,禀赋一般。这样的学生攻读博士,纯粹就是跟自己较劲,人生怎么拧巴怎么来。

当年我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上的博士,依照我当年就学对同学的观察,第一类第三类学生都是极少数,最常见的是第二类。

现在距离我博士毕业,转眼已经有近15年。我的博士同学,绝大部分都已功成名就,成为教授,博导,院长,或者知名学者。只不过,由于支持学术研究之路的动力不同,一部分同学走得更远。比如,极少数主要基于热爱而选择科研的同学现在成了知名学者,而那些主要基于更世俗化的理由读博的同学职业巅峰仅仅止于教授职称的解决。

也正是源于这种经历,现在作为博导的我,对学生也不会太奢求,学生能做到第一类最理想,如果无法成为第一类,那么,第二类学生也OK。毕竟,能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下杀出来的孩子,主要基于兴趣动力的选择和坚持是一种奢谈。

另外,中国现在的科研环境,已经远远够不上单纯,掺杂了太多庙堂江湖的厚黑、功利和实用主义的东西。要想在科研上出人头地,光有热爱和学术远远不够,还要拥有足够的社交手腕和权力资源支撑,这进一步降低了科研在研究者心里的吸引力。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仅博士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同样是如此状态。扪心自问,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就是我们热爱的?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与其说我们是凭借着热爱在生活工作,不如说我们是在凭借着一种对自己、对家人和对社会责任和义务动力在努力工作和生活。也因为这种沉重的责任感,“诗和远方”才会成为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以上,供参考。

有哪些关于微积分的科普书籍

上了大学就不需买参考书了,要学会把图书館利用起来,那是座保庫,使用四年毕业了你将永远失去他,要看参考书尽管去借,挑那种年代比较新,但已被翻的很旧的别赚旧,那是价值的体现,还有对你专业来说数学以后用的不多了,别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

马军的介绍

马军(1962年7月- ),男,1962年7月出生,于1991年3月至1992年6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3年12月至1995年6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水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