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教育改革

英国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6-16 23:13:38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英国教育改革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英国教育改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国力明显削弱,要想恢复世界霸主的地位,改革教育势在必行。《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的实施可谓是一次重要的改革。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著名法案——《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有督导职责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②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初等教育后,小学毕业生通过11岁考试,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④法案还提到了对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二、法国议会在二战后组建了教育改革委员会,由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分别任正副主席。1946年,朗之万逝世后,由瓦隆任主席。1947年该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方案堪称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该方案要求重建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展,对法国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不科学不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三、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的教师严重短缺,70%学校被破坏,整个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德国主要是恢复教育事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英国提供为全国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是哪次改革

英国提供为全国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是《初等教育法》的颁布。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0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到如今规定5~16岁青少年接受12年义务教育,其间历经多次改革,以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

尤其是自1973年《教育法》颁布以来,通过法律规定英格兰与威尔士的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从此英国进入12年义务教育阶段。时至今日,英国的教育发展及改革一直坚持义务教育优先的原则,在学制、课程设置、学业考核、师资培养、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及法规越来越完善。

英国初等教育法案原则

1、 强迫儿童入学。

2、地方主管教育的机构由选举产生。

3、强制征收地方税以充教育经费。整个英国分成若干学校区,各区均成立教育局,在城市由市议会选出,在乡村由教区纳税人选出。教育局负责征收地方教育税和办学。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进行了哪些教育变革

  • 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口急剧增加,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工厂制度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一跃而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随着工厂制的普遍建立和广泛采用大机器生产,英国社会出现了近代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这些变化,对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初等教育方面,工业革命使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更为迫切.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1783年,雷克斯著文论述了这种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开办宗旨,并把它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这种学校,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学校到处设立.1785年成立星期日学校协会.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在师范教育方面,18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初等教育发展中教师短缺的问题,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土伦敦和印度的马德拉斯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导生制,亦称“兰贝制”、“互教制度”、“相互教学法”.这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办法.在使用导生制的学校中,一个教师在导生(具体又分为“导生”、“助理导生”、“互助导生”)的帮助下可教数百名学生.花钱少,招生多,形式灵活,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既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受到广泛欢迎.但这只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而收穷苦儿童学习的应急措施,存在着将教学变成呆板、机械训练等缺点,教学质量不高.1840年,凯·沙图华兹等人在英格兰大伦敦的巴特西创办了一所旨在培训贫穷儿童教师的师范学院,亦称“圣约翰学院”.学生年龄在15—42岁,开设园艺、家务和体操课程.1842年国家拨款补助.1844年后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理,主要致力于为制造业和采矿地区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在中等学校教育方面,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中等学校基本上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发展,议会于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案》,改革公学的章程,在学校董事会中增加了代表国家利益的代表名额,扩大董事会的办学权限,入学学生的身份也有所放宽.但对家庭财产的限制则有增无减,公学仍然是贵族、大资本家及富人子弟才能进入的学校.文法学校的等级性也十分明显.1869年,专门研究文法学校的汤顿委员会把文法学校分成三种类型,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服务.第一类学校实行寄宿制,以升学为目的,为上层资产阶级服务.第二类学校培养军队、医务、法律、文官、工程和商业方面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英语、政治、经济学、数学、科学,学生离校年龄16岁.第三类学校为下层阶级而设,课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门外语、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学生离校年龄为14岁.这一制度显然是为上层资产阶级设计的,它保持了贵族的特权,同时为专业人员和富商开辟了新的受教育机会,而不利于工人阶级.  在高等教育方面,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高等教育仍属于贵族、资产阶级统治.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教育处于大变革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管理,成立了皇家大学委员会(1850-1852),目的在于改革旧的大学章程和条例,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先后在议会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4)和《剑桥大学法案》(1856),开始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期.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何在

一、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

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该法为当代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的主要精神是改革普通教育,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2.改革考试制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举行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

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中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

4.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废除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即英国的各类学院由地方管理,而大学则由中央管理的体制。一些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

5.实行“开放招生”政策战后英国的中小学招生,一般都由地方教育当局根据计划予以保证,所以公立学校同行间缺乏竞争意识。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1980年教育法案首次赋予了家长在公立学校体系内自由选择的权力,并规定家长有权获得关于被选学校情况的详细资料。该法案规定,除非这些学校已人满为患或有其它充分理由拒绝,否则家长的选择一般都应该得到满足。1980年教育法虽赋予了家长给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的权利,但是由于受欢迎的学校招生名额有限,家长在行使选择权利时常常受到限制。另外,法案规定实行按就学人数分配教育经费,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就是更多的经费。法案要求地方教育当局按照经过批准的公式给本地区学校分配经费,改变了传统公共教育经费各校平均分配的方式。根据公式分配的经费中有75,根据该校在学人数分配,以鼓励学校吸引和留住学生,其余25,可以参照其它因素分配。所有公式须得到教育和科学部批准,地方教育当局就公式中的要素作出决定以前须与学校的地方管理团体协商。按公式分配教育经费的制度,使开放招生制度名副其实。

6.设立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市立学院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设立的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法案规定,国务大臣可以和任何人达成协议,建立市立工艺学院的独立学校或市立艺术工艺学院的独立学校。这两种学校必须设在城市地区,为全部或主要来自学校所在地区的11--19岁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在开设广泛的课程方面,市立工艺学院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市立工艺艺术学院重点放在将技术应用于表现和创造性艺术方面。这两种学校由国务大臣提供经费,不受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可以取得工商企业的赞助,学生入学免费。市立学院实际上是一种中等技术学校。它与综合中学一样,以11,18岁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但又不同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而城市技术学院由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的校董会管理。它不同于文法中学,因为它向各种能力的学生开放。所开设的课程偏重于科学和技术教育以及有关企业实用的课程。学校与工商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采取校内教学与到企业中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城市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约80,来自中央,20,由当地企业赞助。一方面是想让企业参与办学,企业的捐助成为这类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打破地方教育当局对中等义务教育的垄断,扩大家长在子女就学场所上的选择余地,提高中等教育办学质量。

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意义:

从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法案涉及的的问题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总体而言,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改革,寻找教育发展的出路,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英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1988年教育改革法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法案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改革或法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也是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出台的。

OK,关于英国教育改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