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和号最后一战击落多少飞机

大和号最后一战击落多少飞机(现实中,当年的大和号需要再搭载多少96式防空炮才能避免最终被击沉的命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7-10 10:37:29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现实中,当年的大和号需要再搭载多少96式防空炮才能避免最终被击沉的命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现实中,当年的大和号需要再搭载多少96式防空炮才能避免最终被击沉的命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现实中,当年的大和号需要再搭载多少96式防空炮才能避免最终被击沉的命运

“大和号”难敌空中打击,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大和号上装备了各种口径高炮共180管,在被击沉前只击落了3架美机,这个结果着实令战列舰的拥趸感到悲哀。很多人都关注到日式25毫米高炮的缺陷,这只是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军舰并不是一个好的防空武器发射平台,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一、舰艇上的高射炮都是部署在两舷,这就是意味着在遭到攻击时只能有半数高炮发挥火力。

其二、舰艇在遭到攻击时必然进行反空袭机动,难以为高炮提供稳定的发射条件。陆地上高炮对空射击是静对动,打起来尚且十分困难;舰炮对空射击是动对动,难度更大。

其三、舰艇的舰体狭窄,不利于高炮的隐蔽、防护。在陆地设置高射炮阵地,炮位之间最小也要10米间隔;反观大和号,舰长260多米,部署各型高炮78座,这样密集的布置很容易被一弹打掉几个甚至十几个炮位。

其四、舰载高炮为了保护本舰,只能采用弹幕拦阻射击,难以集火打击特定目标。作为高炮来说,保护目标是目的,消灭敌机是手段。高射炮对空射击,以前一般都采用弹幕拦阻射击,后来中国高射炮兵采用了集火近战的战法,战果颇丰。由于舰炮必须保护本舰不受任何伤害,就只能对来袭敌机逐架拦阻,而不能集火打一个目标,射击效率必然低下。

综上所述,日式高炮本身的缺陷再加上舰艇本身就不利于对空作战的特点,大和号的结局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为何“大和号”在沉没前只击落三架美机

大和号遭遇空袭时一片混乱,主炮对空开火前发出的警报被忽视,人员没有进行躲避,导致炮口冲击波横扫军舰表面,高射炮炮位的人员死伤惨重,很多炮手被冲击波扫入大海。美俯冲轰炸机俯冲投弹时高炮火力没有有效发挥,结果中了18条鱼雷,27颗重磅炸弹以后,大和号沉入大海。

如果将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各类大小防空炮全更换为同期美军舰用的防空炮,那么作战效果会更好吗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长文预警!)这个架空问题很有趣味和探讨价值,因为可以凸显出太平洋战争后期日美两军在战舰防空作战能力上的差距。可以肯定的说,在二战时期美军战舰的防空能力无论在火控、武器性能还是弹药性能各方面都全面超越日军。假如在1945年4月冲绳特攻时“大和”号将全部防空武器换装成美制武器,同时采用美式火控,那么其防空能力将成倍提高,虽然最后依然无法避免被击沉的命运,但美军必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下面就详细谈谈日美两军在舰艇防空作战上的优劣。

“大和”号作为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其防空能力却相当差劲。

1945年4月7日冲绳海战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最后一战,此战除了“大和”号的凄惨沉没外,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日军防空火力的低效,整个舰队数以百计的防空炮总共只击落了10架飞机,尤其是“大和”号全舰炮管密布,火力炽烈,却毫无用处,甚至有说法认为该舰一架飞机都没有打下来!这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因为从火炮数量上看,“大和”号可谓史上防空最强的战列舰,在1945年4月的最终状态下,该舰有24门127毫米高射炮(12座双联装)和162门25毫米机关炮(52座三联装炮和6座单装炮),总计186门。作为对比,美军最强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装有20门127毫米炮(10座双联装)、80门40毫米炮(20座四联装)和49~57门20毫米炮,火炮总数在149~157门之间。然而,在实战中“大和”号的火炮数量优势并未转化成有效的杀伤力,其原因主要是两点:1、武器性能差;2、火控能力不足。

战争后期“大和”号战列舰中部防空炮群的平面图。

今日日本吴市大和纪念馆内展出的“大和”号大比例模型局部,展示了舷侧的防空炮群。

日本海军主力舰载高射炮是八九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最大射程14700米,最大射高9440米,最大射速14发/分,持续射速8发/分,相比美军的Mk12型127毫米炮(性能数据见后文),八九式的性能是全面落后的,首先射速缓慢,其次,旋回/仰俯速度慢,其初期型号仰俯速率为12度/秒,回旋速率为6~7度/秒,后期改进后均提升为16度/秒,依然无法应对高速飞行目标。日军另一种主力防空武器就是九六式25毫米机关炮,有单装,双联装和三联装三种形式,理论上最大射程7500米,最大射高5500米,理论射速220发/分,但其实际效能远低于纸面数据,战后调查显示其有效射程仅为1000米左右,射速为110发/分,缺陷明显,日本人自己总结为五点:1、仰俯/旋回速度慢(三联装炮仰俯速率12度/秒,旋回速率18度/秒,比美制双联装127毫米炮还要慢!!)2、瞄准具无法跟踪高速目标,3、射击振动强烈,4、供弹具容量小(15发),影响火力持续,5、炮口焰明显。

“大和”号的两种主力防空武器:八九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上)和九六式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与上述两种武器相配合,日本海军也研发了对空射击指挥装置,负责指挥八九式高射炮的是九四式指挥仪,一座可以管控三座火炮(大和级配置了4座),负责指挥九六式机关炮的是九五式指挥仪,一座可以管控两到三座火炮(大和级只有部分25毫米炮可以管制射击,相当一部分由炮组手动瞄准射击),它们都是基于光学观瞄和机械解算的传统火控装置,没有引入雷达,跟踪能力和目标解算能力不足,而且指挥仪和炮位之间的联动能力较差。根据日本海军的防空作战规则,八九式高炮在10000~12000米距离上接敌,九六式机关炮的交火距离为3000~3500米,但实际上由于八九式高炮射速低,难以在远距离形成阻拦弹幕,而在近距离也只有在1000米范围内25毫米炮的火力才能有效发挥,而美军飞机在1000米之外基本上已经可以投弹投雷了,而且25毫米炮弹威力偏弱,难以对美军飞机构成严重损伤。因此,“大和”号的防空火力是徒有其表。

“大和”号高精度模型局部细节,注意防空炮群上方两座探照灯之间就是九五式指挥仪火控塔,在探照灯左侧稍大的塔状物就是九四式指挥仪火控塔。

相比日军,美国海军的防空武器性能和火控性能都居于世界前列。美军战舰的防空火力圈由远中近三层构成,远程防空的主力就是著名的Mk 12型127毫米高平两用炮,作为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口径舰炮,其性能广受赞誉,以安装在衣阿华级上的双联装炮为例,最大射程16640米,最大射高11340米,最大射速20发/分,持续射速15发/分,仰俯速率15度/秒,回旋速率25度/秒,除了在仰俯速率上略低于八九式外,其余各项性能都明显占优,更为重要的是,在战争中期127毫米炮弹采用VT近炸引信,使其防空效果大幅提高。有资料显示,在反神风作战中,127毫米舰炮平均消耗1162发普通炮弹可击落1架敌机,而VT引信炮弹只需310发。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舷侧的127毫米副炮群,也是远程防空的主力。

美军中层防空圈的主力是同样出名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10060米,最大射高6950米,最大射速160发/分,(四联装炮的)仰俯速率24度/秒,回旋速率30度/秒,由于采用6发桥夹供弹,可在射击中连续压弹,因此相比频繁更换弹匣的九六式具有更好的火力持续性,可以在2000~5000米距离内构成密集弹幕,给敌机构成严重威胁。资料显示,在反神风作战中,40毫米炮击落的敌机远多于其他各类防空武器。美中不足的是,40毫米炮弹无法安装VT引信。

猛烈开火的博福斯40毫米四联装高射炮,该炮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有效的防空武器之一。

美军近距防空由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担纲,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1500米,最大射速450发/分,战斗射速250~320发/分,采用大容量弹鼓供弹,射速快,火力密集,在战争中期是美军最有效的近距防空武器之一,在1941年12月至1944年9月,20毫米炮击落的敌机数量占到全部击落战果的32%,虽然20毫米弹丸威力不足,在反神风作战中效力不如40毫米炮,但在对抗常规空袭中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绵密的火网构成战舰防空的最后一道防线。

“衣阿华”号战列舰前甲板上的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是战舰防空的最后一道屏障。

美军防空武器不仅在性能上优于日军同类武器,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射击火控系统的加持,效能大幅提升。美军战舰上为127毫米舰炮提供射击引导的是Mk 37型射击指挥仪,该装置是二战时期最精良的火控系统,在光学测距仪和机械计算机之外融入了雷达装置,大幅增强了目标搜索和解算能力,在战争后期,Mk 37型指挥仪配用的雷达对飞机的发现距离达41公里,而且具有优良的测距、测高精度,在水平方向上可以追踪时速400节(740公里/小时)的目标,在垂直方向上可以追踪250节(463公里/小时)的目标,在反应速度和指挥能力上远优于日式指挥仪。为40毫米高射炮提供火控的是Mk 51/52型射击指挥仪,该装置仅需一人操作,与火炮联动,除了指挥40毫米炮外可以为127毫米舰炮提供近距指引。20毫米炮基本依靠目视瞄准,手动操炮。

美军Mk 37型射击指挥仪(左)和Mk 51型射击指挥仪(右)。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美式防空武器和火控装置都优于日式同类装置,后者唯一的优势大概就是重量较轻,比如八九式双联装127毫米炮的重量为29吨,而Mk 12型双联装127毫米炮的重量达77吨!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炮的重量为1.8吨,而博福斯40毫米四联装炮的重量高达10~11吨!考虑到重量问题,如果将“大和”号的各型高炮等量替换成美制型号,可能会导致舰体重心大幅上升,甚至有必要拆除全部155毫米副炮以减少增重。不过,“大和”号的体量毕竟比衣阿华级更大,所以其配置的防空炮数量至少也会与衣阿华级持平或略多,总数当在160门上下,但是在美制火控装置的引导下,构成紧密衔接的三层防线,在远距离上利用Mk 12型舰炮的高射速和VT引信炮弹构成拦阻线,打乱敌机阵型,在5000米距离内以大量40毫米炮组成密集弹幕,有效杀伤分散突击的敌机,最后以20毫米炮进行补充拦截。相比“大和”舰本身存在巨大断层且引导威力双差评的防空系统而言,可谓有质的提升。凭借强有力的防空火力,“大和”号很可能会比现实中支撑更长的时间,给美军飞机造成更大损失,而不会仅限于10架而已,至于挺到冲绳海岸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就算美军飞机解决不了“大和”,它们背后还有4艘衣阿华级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

太平洋战争中的“衣阿华”号战列舰,主炮塔转向右舷,注意主炮塔前方的40毫米四联装炮。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大和号战列舰总共中了多少枚鱼雷和航空炸弹沉的

中10枚鱼雷以及24枚航空炸弹,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于日本九州鹿儿岛西南海域

4月7日12时30分时,於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1海里=1852米)处确认到50公里外的美军舰载机并开始对空射击,8分钟后数架轰炸机急降而下,其中一架被击中坠毁,但大和被2发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撃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其后14时17分,受到美军航空队386架飞机(战斗机180架、轰炸机75架、鱼雷机131架)的往复波状攻击。 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

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

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副舵取舵发生故障(1345中央复原固定)。

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

14时00分被3发中型炸弹命中。

14时07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

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机械右舷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

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倾斜増加。

14时20时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全员离舰)命令发出。

大和由於被直击弹击中,导致舰上发生火灾及对空武器被破坏。再者美军装备的高性能炸药鱼雷并集中攻击大和左舷的结果,是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壊,令注排水十分困难。而后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损毁。由於舰只已不能操控,让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被最后的鱼雷击中时,舰身从20 30 50°不断快速倾斜,3分钟后发出全员离舰的命令,但是舰内大半的乘员都不知道有「全员上甲板」的指示。全员上甲板(全员离舰)的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在14时23分横转并沉没(不确定为覆转)。第1主炮塔 第3主炮塔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有人认为在引擎部的水蒸气引发爆炸),舰体七零八落地沉入海中。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大和沈没彼后古村藏启少将向司令部要求作战中止的要求,并在救助生存者后回航。

大和号如果有8座密集阵系统,能避免被击沉吗

依然会被击沉,只是美军付出的代价会大些,任何武器的对抗不是靠单门独打,而是体系和国力的较量作战,国力决定日本不可能获胜。

大和号作为世界上至今最大的战列舰,配备8门460毫米主炮,12门155毫米副炮,162门25毫米防空炮,火力不可谓不强大,但这种一战时代的巨舰巨炮产物在二战航空母舰为体系编队的空潜打击下显然落后了,而且无法与之对抗,大和号及其它战列舰二战中均无大的建树,表明这个舰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二战后期,日本联合舰队早已名存实之,1945年3月冲绳战役,大和号执行的是单程自杀攻击,其携带的护航舰只仅一艘轻巡洋舰加八艘驱逐舰,就算给大和号装上密集阵,也无法抵御美军空中,水下潜艇的立体饱和打击。

其实大和号最后沉没主要是中鱼雷造成的,大和号本身设计中,反潜防鱼雷打击就有重大缺陷,水下防护系统只占战舰全长的百分之四十,注定了就算防得住空中飞机打击,也防不了潜艇攻击,更何况编队不成体系,没有水下反潜力量保护,战沉是注定的。

日本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是否得不偿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看来当然是这样。

首先,大和号、武藏号造价高昂,单价预算为1亿2000万日元。

这个造价极高!

要知道,1936年,日本海军300多艘主力舰的总预算,不过5亿日元。

而日军主力航母苍龙号,也就4000多万日元造价。

而更先进的翔鹤号航母,大概是7000多万日元造价。

可以说,有制造大和号武藏号的费用,都可以造出四五艘新式航母了,重新编组强大的一支日军中途岛航母攻击编队。

其次,大和号、武藏号建造时间都非常长。

以大和号为例,1937年1月开始建造,下水是1940年8月,整整3年半多时间。

而苍龙号、飞龙号,仅仅建造了1年。翔鹤号也就建造了1年半。

有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的物力,可以造一堆航母了。

最后,大和号、武藏号并没有实际作用。

如果花费很大,建造时间很长,却有极大的作用,大和号、武藏号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正好相反!

其实早在1942年,英国的超级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战被日本战机轻松送入海底,日本人就应该知道战列舰时代已经结束了。击沉这两艘战列舰,日本只损失了6架飞机,死亡18人。而英国两艘战列舰的水兵,死亡高达840多人!

双方的损失比是天壤之别的!

有意思的是,威尔士亲王号的防空火力其实极强,16门134毫米高射炮、41门40毫米防空速射炮,7门20毫米机关炮以及约80挺高射机枪,还有2部对空警戒雷达和4台火控雷达可用于对空战斗;反击号也装备有5门102毫米高射炮、24门40毫米防空速射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

如此强悍的防空火力,也根本无法对抗日军区区88架飞机的袭击。

大和号和武藏号其实也是一样,不过是活靶子而已。

服役以后,他们并没有什么成绩。

以大和号为例,在太平洋航母对攻战中,它几乎没有参战记录,主炮也没有发射过。

直到1944年,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冒险采用战列舰突袭,发动莱特湾海战。这次,大和号终于有了开火的机会。

大和号总共发射了104枚主炮弹。期间,大和号击中了美国护卫航空母舰“甘比尔湾”,但炮弹穿透航母,并没有造成严重损失。

这是大和号唯一的战绩。可惜护航航母和正规航母不是一回事,简直天壤之别。护航航母都是用民船改造,主要用于反潜和对岸攻击而已。二战中美国一共建造了100多艘护航航空母。

这就是大和号唯一的战果。而莱特湾海战之前,和大和号一同出击的武藏号在空袭中被炸沉。

在最后的冲绳特攻中,携带单程燃料的大和号被美军300多架飞机按在地上摩擦,最终沉没,2498名官兵仅仅生存276名。美军只损失不到10架飞机。

大和号的建造本来就是荒谬的,完全是日本抱着大炮巨舰不放的产物,体现日本海军战略观念的落后。

白白耗费日本国家大量资源,造出大和号和武藏号两个废物。

二战大和号战列舰,为何没能阻止美军对冲绳岛的攻占

题主的问题是:二战大和号战列舰,为何没能阻止美军对冲绳岛的攻占?

大和号战列舰虽然挺猛的,但仅靠这艘战舰就阻止美军对冲绳岛的攻占简直是异想天开。

如果他真有这样的能力,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初,仅靠大和号战列舰就能够歼灭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了,那还需要后来建造大量军舰和战机和美军拼消耗呢。

大和号战列舰的基本情况

大和号战列舰是有史以来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其满载排水量7.2万吨,船员编制2415人。

这艘战列舰1937年动工,1940年下水,1941年12月16号服役。

也就是说,如果大和号战列舰早服役几天,就能赶上日本偷袭珍珠港了。

大和号战列舰主要的火力是该舰上装备的三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舰炮,并且舰身的主要部分覆盖着厚重的装甲,能够经受460毫米口径大炮的轰击。

无疑,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不过此时从战术角度来讲它已经落伍了。

再看冲绳岛战役是美军投入的力量。

为了夺取冲绳岛,1945年4月上旬开始美军集中了24万人,16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56艘驱逐舰和1300多架战机。除了美军海军出动了大量部队之外,还有英军太平洋舰队辅助配合,英军共出动了包括4艘航母,2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和150多架战机。

如果大和号战列舰有能力阻止美军进行冲绳岛战役,就意味着大和号战列舰可以和参加冲绳岛战役的所有盟军海军空军力量打个平手,甚至击败对方,那么这样的实力当然可以让他轻松歼灭美军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了。

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军太平洋舰队一共有3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69艘驱逐舰,27艘潜艇和402架战机!盟军这次出动的海军力量远超珍珠港事件时美国太平洋舰队。

但以大和号战列舰的实力,不要说击败冲绳岛战役时的盟军部队,就算是遇到12月7日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也会被轻松击败。

实际上,大和号战列舰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被日本军方认为是一个鸡肋,与其造一艘大和级战列舰,还不如造一艘航空母舰更有用。所以,大和级战列舰的信农号才被改造为航空母舰。虽然这艘航空母舰没有参加实战,但也代表了当时日本军方的态度。

实战也表明,大和号战列舰对战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更没有能力阻止美军发动冲绳岛战役。

1945年4月7号,大和号战列舰被8枚炸弹,11枚鱼雷击中,在经历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挣扎之后,这艘军事史上排水量最大的战舰爆炸沉没,全舰官兵幸存者仅269人。

而此时惨烈的冲绳岛战役才刚刚开始,这场战役美军共付出了3万多人伤亡,30多艘战船被击沉,700多架战机被击落。造成美军损失的是日军的战机和地面部队的抵抗,大和号的战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决战中途岛》中战斗机俯冲投弹为什么不容易被对空火炮击中

先纠正题主一下,干掉日本人三艘航母的是无畏式(SBD)俯冲轰炸机,翻译成中文连起来读特别带劲,但绝不是什么战斗机,两种机型的结构、性能和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俯冲轰炸对战机机体的坚固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否则应付不了急剧俯冲和拉升时的巨大应力,普通的战斗机根本干不了这活。甚至连飞行员耳朵都得特殊处理,记得二战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故事吗?

二战时期的轰炸机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投弹方式基本分为“高空水平轰炸”和“低空俯冲轰炸”两大类,前者很容易理解,就是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开始“下蛋”,但是这种方式在对付移动目标(比如战舰)和地面上的精准目标(比如坦克)时就有问题了。因为飞机在“下蛋”的同时自身正向前方高速移动,这样一来炸弹会具有相当的惯性,下落过程中也会继续往前有所移动,进而无法准确地击中目标。

于是应运而生了俯冲轰炸机,此类飞机具备这样的性能:以非常之陡的向下倾斜轨迹、甚至垂直向下作直线加速飞行(45°- 90°角进入),无限接近目标时再投弹(要考虑能够拉起来),炸弹在目标上空极近处脱离战机,精确性当然大大提高。这样的轰炸方式突防性很强、炸弹落点准确,特别适用于轰炸点状目标和移动目标。

但这也是个玩命的活,首先是飞机、飞行员都得抗得住俯冲时的应力,其次飞机距离敌防空炮火将越来越近,最要命的是,飞行员稍微判断失误的话,俯冲过头了就没有时间和空间拉起来,要么载向地面要么堕海。所以你看美军俯冲轰炸机的副驾驶,在飞机冲下去时一直要不停地报高度:3000尺、2000尺、1800尺。。。因为正驾驶要把握飞机、要躲炮火、还要投弹,紧张的一批。

二战之前最先开始研发俯冲轰炸机的是德国人(英国人在一战时期只是摸索),他们在1934年就开始鼓捣,1937年斯图卡A1型首次投入实战(西班牙内战),后来改进成更先进的斯图卡JU-87,也就是让英法联军魂飞魄散的“尖叫秃鹫”。俯冲轰炸机为了实现高速俯冲的战术方式,气动结构与其它飞机大不相同,会影响其飞行速度和飞航性能,而且机体还不能过大(物理学得好容易懂),所以载弹量和续航力也远不及水平轰炸机。

防空火力不好打?也不是,俯冲轰炸机普遍配备有减速板,从而在俯冲时产生阻力,将速度保持在250节左右以保证投弹的准确性,所以俯冲轰炸机在目标上空其实比其他飞机慢得多,更容易被高炮和机枪击中。《决战中途岛》用飞行员的视角已经展现给我们了,飞机冲下去时一片弹幕,朵朵黑烟在空中绽放,轰炸机挨上一朵,那就是前功尽弃死无葬身之地。

也确实有点不好打,稍微想想就知道,水平轰炸机飞临军舰时,从下面看上去翼展是全部打开的,整个飞机暴露出来,目标较大容易瞄准。而俯冲轰炸机是迎着炮管下来的,如果用飞机的形状图来说明的话,既不是附视图也不是侧视图,仅仅是一个机头的面积和机翼的厚度而已的前视图,鬼子炮手瞄准相当不易,只能依靠快速射击形成的弹幕笼罩它,击中那就需要些运气了。

(斯图卡下蛋)

所以现代军舰的近防炮射速极快,甚至高达10000发/分以上,如此密集的弹雨才能对敌机、导弹形成有效拦截,但二战时期哪有这个水平。俯冲轰炸机不好打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鉴于机型任务的特殊性,其装甲防护能力要大大高于水平轰炸机,比如中途岛战役中美军的无畏式,相当一部分已经换装1942 年初装备的SBD-3型机。

无畏式的SBD-3弥补了SBD-2的不足,因为SBD-2没能很好解决飞行员与燃油系统的装甲保护问题,而SBD-3装备了容量 984 升的自封闭油箱,不仅为乘员提供了装甲防护,并且还安装了防弹风挡,这对于飞机和飞行员都是利好。除非高射炮弹直接命中,否则高射机枪或者炮弹碎片,都不太容易击落美军的无畏式。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本子航母的防空火力太弱,这与他们的作战理念有关:就琢磨如何进攻如何弄敌人,不大注意自身防护,比如零式战机的设计就是如此,飞行员几乎没有任何保护。防空火力弱到什么程度呢?整整一个上午的作战,只有上午7点“赤城号”防空炮击落了一架B26鱼雷机,“黑色五分钟”期间“加贺号”击落了一架SBD俯冲轰炸机,其他都是被零战击落的,其防空火力的薄弱可见一斑。

在上午10点20分开始的致命攻击中,美军“企业号”出动了33架无畏式(有两架半道损失了)、“约克城号”起飞了17架无畏式(有四架过早投弹了),也就是说,共有44架无畏式飞临本子航母编队上空,被击落的比例居然只有1/44!日本人的防空炮效率也是醉了。

“企业号”战损共有21架,其中13架是堕海损失的,主要是燃油耗尽、迷航或者受伤等原因,还有5架是重伤报废的,算上被防空炮击落的1架,说明被零战击落的只有2架!

这就解释了美军胜利的直接原因,护航零战的注意力全部被之前的鱼雷机等批次吸引了,完全忽略了从高空突然杀到的无畏式,因此本子航母只能依靠自身防空火力抵御攻击,防空炮又弱鸡,终于让美军俯冲轰炸成功,也得承认,这帮子无畏式的飞行员确实勇敢,对得起飞机的名字。零战击落的2架,基本是无畏式完成轰炸时被追击所致,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本子航母已经燃烧起来了。

大和号的防空武器,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的

一般的防空炮要9人操作是正常现象。例如中国老式59式防空炮编制是7人。二战德国著名的88mm防空炮编制也是9人。防空炮口径越大,操作就越复杂,需要的人就越多。我使用过高射炮,我有切身体会的是现在装备的中口径高射炮。高射炮不像高射机枪,它比较笨重,又要手摇调节上下左右。左边手摇轮控制上下,右边手摇轮控制左右,就2个人了。还有1个负责瞄准开火,但开火的人在防空炮下,视野较窄,所以又要一个人指挥。还需要1~2人负责装填弹药,因为高射炮炮弹重,需求量大。还有一个人备用。大和号装备的高射炮是127mm,炮弹更笨重。200mm副炮也可进行高射。那三个人应该不是按着弹夹,而是在装填弹药。三个人备用也是正常,高射炮手累晕也不少见。老是望天脖子血液循环不顺。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紧急情况可以减员操作。比如射击的兼指挥,不用预备的那一人,等等。大和号的高射炮前期还不错,但后期明显暴露火控系统差,射击效率低,与雷达引导不兼容。大和号总共击落8架飞机(因为大和是旗舰,防空不是主要任务),其中在莱特湾海战击落5架,最后一战成为美机攻击的靶子时,又击落3架,击伤21架后光荣爆炸沉没。

大和究竟打下了多少架美军飞机

大和级战列舰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战役1942年8月17日因支援所罗门方面而从柱岛出航,8月28日入特鲁克岛港。1943年2月11日,基于大和担任联合舰队旗舰任务的运用经验,因此将通信、旗舰设备改良并移到大和级‎2号舰“武藏”上,并由武藏继任旗舰。1943年5月8日大和从特鲁克出航,并航向柱岛。在吴增强了对空兵器后,航向特鲁克岛,并于8月16日向战局恶化、已激战3个月的所罗门群岛进发。但是,武藏、大和、长门依然没有特别的举动,只是不断往返日本与特鲁克。乘员毎天除日常指定活动及舰上保养外没事可做,批评“大和旅馆”的声音不断加强。然而在10月中旬被命令往马绍尔群岛出击。因为得到了预计美军特遣舰队(机动部队)可能向马绍尔移动的情报。旗舰武藏以下包括大和以及长门的主力舰队向特鲁克进发寻机决战。 但是,在4日间的等待及埋伏下并没有遇上美军特遣舰队。10月26日于特鲁克岛归港。1943年12月25日特鲁克岛以西180海里被美军潜艇“魟鱼号”以鱼雷攻击并击中3号炮塔右舷。速度减至18节。尽管只是令舰身小部分受损,但由于爆炸的冲击将船舷下端部分钢板推入舰体内,而支持装甲板的弧形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墙,而机械室及火药库更意料之外地进水。因如果只是敌弹命中的冲击就能令舰体水密舱进水是危险且致命的缺陷。基于支持部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时已经修补(武藏不明),但由于起因是设计上的部分,要完全改善有一定困难。这个问题,与大和有同样构造的美国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其防御构造有同样的问题,蒙大拿级战舰的设计被重新评估能证明这点。据说大和的巨大舰体被鱼雷击中亦没有人发觉,“尽管大和被鱼雷击中,速度反而增加”,因而更加被信赖为不沉战舰。在1944年6月15日,参与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当时日美两军的机动部队正进行决战,而其中大和向美军攻击队发射27发三式弹。这是大和初次使用主炮实战发射该弹。可是在同时间,周遭的舰艇与日本方面第一次攻击队却误认友军飞机为美军军机并以高射炮等射击,出现了击落数架友机的失误情况。锡布延海海战中被直击弹击中第一炮塔的大和(1944年10月24日)同年10月22日,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为第一战斗舰战队(辖大和、武藏两舰)旗舰,战队司令为宇恒缠中将。23日清晨,由于旗舰爱宕被美军潜艇击沈,因此第二舰队指挥官栗田健男中将改乘大和,因而成为舰队旗舰。24日,于锡布延海受到空袭,损失了僚舰武藏。其后25日,在萨马岛海与美军舰队交战,当中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更将企图突入的驱逐舰约翰斯顿号以副炮击沈。在莱特湾海战中回程前共被美军轰炸机在前甲板命中了4颗炸弹,而舰体更进了约4000吨海水,但对后续的战斗却没有影响。特别是直接击中了炮塔的炸弹,由于大和的装甲太厚,因而炸弹不能完全地打击,只令炮塔上的涂漆剥落。(但是,根据第二炮塔长奥田特务少佐的手记中记述,炸弹命中后的冲击令第二炮塔的人员大半因脑震荡而倒下)来到莱特湾的入口,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中将因收到有美军特遣舰队在附近的误报命令,所以没有突入战场,并且调头折返回航。在回航途中,被文莱附近的美国陆军军机攻击。(因剩余弹药少)当时采取了近距离对空攻击,击落了数架敌机。在归回吴市后的1945年3月19日,吴军港受到空袭之际,与敌机交战,其间没有太大损伤。同年4月6日,大和(舰长:有贺幸作大佐、副长:能村次郎大佐、炮术长:黑田吉郎中佐)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中将、参谋长:森下信卫少将)根据天一号作战(菊水作战),在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绳方向出击。以“发扬帝国海军海上部队的光辉传统,使其光荣流传后世。(光辉有ル帝国海军海上部队ノ伝统ヲ発扬スルト共ニ、其ノ栄光ヲ后昆ニ伝ヘ)”及神重德大佐(终战后因飞行机事故被水溺死)的提议而仓促实施。一般认为大和当时装载单程燃料并进行自杀式攻击,不过事实上其所装载的燃料能向目的地作3次来回。第二舰队大和以下,由第二水雷战队(司令官:古村启藏少将、旗舰轻巡洋舰矢矧、第四十一驱逐队(冬月、凉月(防空驱逐舰))、第十七驱逐队(矶风、滨风、雪风)、第二十一驱逐队(朝霜、初霜、霞))编成。先导的反潜队(対潜扫讨队)第三十一战队(花月、榧(カヤ)、槙(マキ))的3只驱逐舰从丰后水道返回吴。当年美军侦察机(F-13)在上空摄影大和照片在2006年7月被美国发现。在发现之前,还没有大和出击时武器装备状态的准确资料,而这张照片就被期待能确定大和最终时的武器装状态。菊水作战(坊之岬海海战参照)的目的是在美军登陆冲绳战役中协防冲绳。也就是说,该航程主要吸引美海军战斗机向大和攻击队迎战,缓和对日本特攻机的攻击。如果能到达冲绳,就从东海西北方向冲縄岛的残波岬突入,并主动搁浅,成为能发射大量炮弹的炮台。而舰上乘员则登陆支援陆上作战并冲入敌阵。但实际上航空兵力全数投入菊水作战,对这支舰队没有任何空中掩护,要突破美军的制海、空权而到达冲绳根本不可能,而其作战意义是作一亿总特攻的先驱。而且战争末期时日军的暗号几乎全被美军破解,出击时的通讯谍报也被确认,在丰后水道附近的美军潜艇亦察觉该行动,特别是美军联络时连密码也不用,用明语直呼“ヤマト”(Yamato、大和)舰名。当初,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长官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上将考虑以战舰迎击,但“大和”持续西进大隅海峡进入东海躲避美军的搜索,因此命令以航空队攻击。如果不采取伪装路线前进,而是往冲绳一直向前冲,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后的战舰炮击战。但是,第5舰队司令长官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虽希望以战舰击沈大和但仍由米彻尔·马克中将指挥的机动部队攻击。这是其中的见解。4月7日12时30分时,于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1海里=1852米)处确认到50公里外的美军舰载机并开始对空射击,8分钟后数架轰炸机急降而下,其中一架被击中坠毁,但大和被2发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击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其后14时17分,受到美军航空队386架飞机(战斗机180架、轰炸机75架、鱼雷机131架)的往复波状攻击。 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 13时37分左舷(ひだりげん)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副舵取舵(とりかじ)发生故障(1345中央复原固定)。 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 14时00分被3发中型炸弹命中。 14时07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 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机械右舷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 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倾斜増加。 14时20时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全员离舰)命令发出。 大和由于被直击弹击中,导致舰上发生火灾及对空武器被破坏。再者美军装备的高性能炸药鱼雷并集中攻击大和左舷的结果,是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壊,令注排水十分困难。而后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损毁。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让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被最后的鱼雷击中时,舰身从20 30 50°不断快速倾斜,3分钟后发出全员离舰的命令,但是舰内大半的乘员都不知道有“全员上甲板”的指示。全员上甲板(全员离舰)的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在14时23分横转并沉没(不确定为覆转)。第1主炮塔 第3主炮塔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有人认为在引擎部的水蒸气引发爆炸),舰体七零八落地沉入海中。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大和沈没彼后古村藏启少将向司令部要求作战中止的要求,并在救助生存者后回航。同型舰“武藏”被鱼雷20枚以上、炸弹近20发击中,而燃烧时间达9小时,而比较起来“大和”给人的印象有点沈得太快的感觉。事实上由于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日本侧记录是第7枚)流弹外,全都集中左舷。再加上当日云层低,局限的视野令大和舰发现敌机极度困难,还有大和操控性及性能都比武藏差。美军航空队很重视使用很长时间才能击沈“武藏”,因而考虑大和级的攻略法。这种方法是摧毁一边舷的对空装备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使其横倾。事实上在第一波攻击中击中“大和”的鱼雷就使用这方法。而且,美军和日本方面的战斗记录中命中数字出入很大,美军一直认为鱼雷命中30枚以上,这也说明这场战斗的激烈情况。另外,大和及武蔵在设计上很注重部分位置(主炮、机关部)的防弹与浸水防御(所谓的集中防御方式)以免该区域受害,但会令提供浮力的前后非防弹区域被水雷及炸弹集中攻击结果是舰只丧失浮力而沈没。而在战后旧海军关系者的意见中指出,非防弹区域部分如用水密钢管充填及强化防水隔壁,“一次的航空攻击,不足以令大和和武藏沉没(一度の航空攻撃では、大和も武蔵も沈まなかった)”。只是,如果主炮倾斜5度、副炮10度、高射炮15度以上就不能射击,有否拥有不沉作的作战能力已经是疑问。再者,菊水作战时,被认为只承载能到达冲绳的单程燃料,但实际是约4000吨(满载6500吨)的重油。这些重油是从各地各处的重油储存罐底不能计量的部份集合起来的。海上护卫总队拥有的7000吨的重油,把其中4000吨分配给第2舰队。实际上大和的重油存量可以使它在德山湾和冲绳之间全速来回3次。尽管如此,如果当初能实行回避空袭的动作及与敌舰队发生战斗,或长时间高速迂回航行的战术性伪装航线,大和将不会有太多燃料剩余。 另外,如果能够成功登陆冲绳本岛,舰上乘员将会被支付51万805圆3钱的薪金及购买物资金(以2006年的价値换算是9亿3000万日圆)。还有在出击之前(5日下午),伤病者、部分老兵及53名兵校毕业的士官候补生全部被命令离舰。战死者有伊藤整一第二舰队司令长官(追认为大将)及有贺幸作舰长(追认为中将)以下2498名、生存276名。战舰大和的沈没,原因是归咎于连合舰队的指令。在1945年4月25日,除联合舰队、海上护卫总队及各镇守府指挥外设立了海军总队,到终战为止指挥海上护卫及执行各特攻作战。

关于本次大和号最后一战击落多少飞机和现实中,当年的大和号需要再搭载多少96式防空炮才能避免最终被击沉的命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