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尔兰独立运动 都柏林

爱尔兰独立运动(爱尔兰都柏林复活节起义经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9-02 12:39:56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爱尔兰独立运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爱尔兰独立运动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复活节起义经过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爱尔兰都柏林复活节起义经过

  复活节起义是爱尔兰独立运动一部份 ,Cásca是爱尔兰在1916年复活节周期间发生的一场暴动。 这场起义是一次由武装的爱尔兰共和派以武力发动的为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尝试。它是自从1798年起义以来爱尔兰最重大的起义。起义大部分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组织,从1916年4月24日持续到4月。  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  20世纪初,爱尔兰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忙于战争,给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造成机会。1916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一,即4月24日,约1000名爱尔兰人夺取都柏林约14个地区并声明成立爱尔兰共和国。起义的领导人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皮尔斯和“市民军”的首领康诺利。起义总部设在邮政总局。  英裔爱尔兰人罗杰·凯斯门特爵士在试图将2万件德国提供的武器运上岸时被捕获,罗杰爵士是爱尔兰分裂主义者的领导人。他企图从德国获得军事支持,但德国忙于战争,只给他提供了一船军火。他在伦敦被军队关押,等待审判。  2万名英军被派往都柏林,包围了市中心并炮轰起义军所占地区。4月29日皮尔斯和康诺利投降。5月初,15个起义领导人经军事法庭审判被处死。开始时爱尔兰公众舆论还不大支持起义,英国的镇压改变了舆论倾向,激起了爱尔兰人的爱国主义。1921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后,起义者被认为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英雄。

爱尔兰独立战争的爱尔兰内战

随后的爱尔兰内战一直持续到1923年年中,造成许多独立运动领导人毙命,著名的有临时政府首脑迈克尔·柯林斯、前部长Cathal Brugha,亦有反条约共和党人哈里·勃兰德(Harry Boland),罗里·欧康纳(Rory O’Connor),廉姆·梅洛斯(Liam Mellows)、廉姆·林奇(Liam Lynch)与其他许多人,总伤亡超过对英战争前期战事的数倍。总统亚瑟·格里菲斯亦去世。在格里菲斯与柯林斯死后,W.T.科斯格雷夫成为政府首脑。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自由邦合法成立后,W.T.科斯格雷夫成为了爱尔兰自由邦行政会议主席,即第一届获得国际承认的独立爱尔兰政府首脑。内战于1923年年中以反条约派战败而告终。在其晚年,作为爱尔兰共和国总统,当问起所犯的最大的政治错误时,埃蒙·德瓦莱拉答道:“没有接受(英爱)条约”。

如何解读爱尔兰的独立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

从这件事开始,英国开始走向分裂。殖民地开始要求自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英国虽然说是战胜国。但是较长时间的战争,使英国面临沉重的财务压力。大量的钱财头投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火当中。

据统计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花费130亿英镑。所以后续英国开始了不断的借债。债权国沦为了债务国。据说直到2015年,历时100年之后英国才将这笔欠款还清。从一战之后元气大伤开始,英镑不断贬值。而此时美元一度成为英镑的最有力的挑战者。在战争中,英国的工厂都转为军工厂导致战后国内的物资和用品出现匮乏。其它国家商品不断发展涌入。战后的英国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重要的财政收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虽然让英国获得了大量的领土,但是发展这些领土需要大量的资金,更加加重了英国的财政负担。因为频频出现的财政危机。英国对外殖民地的管理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殖民地不断爆发独立运动,争取独立。

爱尔兰不断的独立运动使英国无力镇压,最后让其南部的26个邦进行了独立。自己则只留下了北部相对发达的6个邦。就是现在的英国。

看到爱尔兰自治的开始,加拿大、南非、新西兰,都开始要求自治。随后无奈之下英国放弃了对这些国家统治。但是随后印度要求自治,彻底让英国感到恐惧。印度是英国的完全殖民地,完全是英国钱财的掠夺地。最终印度人民还是通过独立运动,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从独立开始英国英国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爱尔兰独立的开始,使英国的殖民地纷纷开始了独立运动。强大的英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英爱条约

最终,和平谈判成为英爱条约(1921)谈判的先导,随后该条约被三方批准:爱尔兰国会1921年12月的批准(给予爱尔兰共和国政治体制中的合法地位),南爱尔兰下议院1922年1月的批准(按照英方视点之爱尔兰合法政府的宪政合法地位),和英国国会上下两院的批准。该条约允许根据1920年爱尔兰政府法案建立的北爱尔兰若同意可脱离自由邦,而北爱的确在所列程序下适时达成了独立。双方同意,建立一个爱尔兰国界委员会,以决定自由邦和北爱之间边界的确切走向。爱方谈判人员明白委员会会按照当地民族主义和联合派多数地区重新划分边界。从1920年开始爱尔兰地方选举已经导致弗马纳郡、蒂龙郡、德里市与许多阿马郡和伦敦德里郡的选区(全部在“临时”边界的西部和北部)完全成为民族主义者的天下,可能使北爱尔兰不能独存。但是委员会选择使边界如旧;作为交换,英国不要求自由邦偿还所欠的债务。条约为爱尔兰自由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体制,虽然最初的两年两个政府并存;一个“内阁”(Aireacht)向爱尔兰国会负责,由格利菲斯总统领导;另有一个临时政府名义上向南爱尔兰下议院负责,由爱尔兰总督任命。(情况复杂程度由以下事例可见:菲查伦勋爵任命柯林斯为临时政府首脑。据英方所称,他们会见时让柯林斯“吻手”。而据爱方观点,他们会见是为了让柯林斯接受都柏林城堡的投降。大多数爱尔兰独立运动领导人愿意接受此项妥协,至少暂时如此,虽然许多军事共和派并非如此。当中的少数人参加了由辞职的总统埃蒙·德瓦莱拉领导的内战,拒绝接受条约并开始反叛新自由邦政府,谴责后者背叛了爱尔兰共和国的理想。

爱尔兰何时被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归英国

爱尔兰曾于12世纪就被英国统治,并于1800年通过条约并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国人称之为英国)简称联合王国。期间有大量英格兰人移民爱尔兰,主要是生活在爱尔兰北部,这里原来几乎很少人定居。正是新移民的英格兰人开拓了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当然也有部分爱尔兰人也来到这里定居。后来爱尔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终于在1921年成为自由邦,但是因为北爱六郡的英格兰人(占北爱人口的90%,主要是新教徒,爱尔兰人为天主教徒,有信仰矛盾)不愿并入爱尔兰,愿意留在联合王国。为了保护北爱六郡新教徒的利益,通过英爱谈判,北爱六郡仍归联合王国,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1948年爱尔兰完全独立成为共和国,但北部六郡仍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这时联合王国改成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就是爱尔兰岛分为南北两部的缘由和过程。

爱尔兰和英国北爱尔兰为什么分裂成两个国家

北爱尔兰问题即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12世纪英格兰开始入侵爱尔兰。1800年英国将爱尔兰划入英国版图,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从此,爱尔兰人民开展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爆发武装起义。1920年英政府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允许爱尔兰南部二十六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有自治权。

北部六个邦仍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37年南爱尔兰宣布为独立共和国。1948年爱尔兰宣布脱离英联邦,英国继续保留北部六个郡,改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扩展资料:

1920年,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志愿者对英国政府军的游击战期间,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岛分成两个分离的管辖区:“南爱尔兰”与“北爱尔兰”。

爱尔兰的分裂被1921年英爱条约确认,该条约终结了南部的游击战,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一个几乎独立的爱尔兰国家(在1949年成为共和国并完全独立)。

这个协议承认了爱尔兰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尔斯特省,希望作为一部分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新教徒和全体而言占压倒性优势的,要求从英国独立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巨大分歧。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虽然在一个独立的政府体系下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权力下放的政府。这个制度并不是联合派要求的,但是却因政府急切希望摆脱困扰威斯敏斯特国会多年的“爱尔兰问题”而被包括在协议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爱尔兰问题

为什么爱尔兰独立,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一战作为一个不彻底的战争,并未真正瓦解德国实力,为其再次挑起战争,埋下了“祸根”。当然,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更是德国挑起战争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以及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为一直主导欧洲局势的英国,为什么对德国采取一味的妥协和绥靖?曾经强硬的英国去哪里了?

这个问题要从一战说起,一战后的英国“外强中干”。

持续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来说,结局是“很悲惨的”。昔日的帝国纷纷瓦解,国家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尤其是奥匈帝国被分割成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战胜国英国来说,一样损失惨重。

首先,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战爆发前,许多人都认为战争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只需个把月就能结束战争。然而,武器技术的升级,致使一战成了谁也灭不了谁的堑壕战、消耗战,战争的每一天都是靠“钱”来支撑的。

英国为此耗费了约130亿英镑,相当于年收入的6倍,这是足以让英国破产的数字。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靠借贷,英国几乎借遍了全世界,由昔日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直到2015年,才把一战时欠的的债务还清,时间长达100年。

其次,英镑地位不保。以英镑为结算单位,是一战前英国强大的标志,也就是说,英国只需印刷一些钞票就能获得丰富的实物和劳动。当然,这是以英国的信誉,以及国家的收支平衡作为保证,而金本位更确定了英镑的霸主地位。

但一战巨大的开支,让英国可谓是债台高筑,英镑持续贬值,大量的黄金外流,而美国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黄金储备,使得美元一跃成为英镑最有力的挑战者,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说白了,就是没钱支撑下一场战争。

雪上加霜的是,一战时的英国,所有的工业都转为了军工厂,传统工业品市场出现了真空,美、日等国趁虚而入,再加上各国自己的工业制造能力也在提高,战后的英国根本赚不到钱。张伯伦自然明白,不是不想强硬,是没有实力强硬。

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无暇顾及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国家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但实际情况是“摊子铺得越大,实力被摊薄得越多”。因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办事机构和外派驻军,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随着“入不敷出”的财政,越来越力不从心,而糟糕的是,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纷纷争取独立。

爱尔兰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频繁不断的独立运动,早已让英国为之头疼,一战后的国力削弱,英国已无力进行镇压。无奈之下,让其南部的26个邦独立,只留下了北部较为发达的6个郡。这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由来。

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其分裂的开始。随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战前,英国放弃了对这些国家的殖民,成为相对独立的英联邦国家。然而,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的危机是,印度也要求独立。加拿大等国的自治并不影响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反而还使英国减少了防务负担,可谓是“俩好搁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国是靠赤裸裸的掠夺,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财。印度一旦独立,英国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战争,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独立。可最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