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校训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北大校训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清华16字校训是被谁去掉了后8个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3 22:38:41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北大校训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北大校训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的知识,包括清华16字校训是被谁去掉了后8个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清华16字校训是被谁去掉了后8个字

清华大学原来校训后八个字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出自一代大师陈演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大师的文章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形成清华大学十六字校训。建国后,特别是经历反右和文革的摧残,后八个字被去掉。时至今日,因为政治因素清华也不敢恢复。其实,原清华大学校训中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北京大学蔡元培老校长确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训如出一辙,它们应当是大学的灵魂。因为只有思想的自由,才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产生创新的灵感。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健全才能有对真理和创新的坚持与坚守,才不会沦为奴才和附炎趋势的功利主义者。所以,现在的清华大学也好,北京大学也好,都是没有灵魂的加工厂,永远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也不会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历史可以见证,照此以往,再下去二三十年也不会有。

什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的是

(1)精神上要独立,做到“耻不如人”(以不如人为耻,从而发奋图强);

(2)思想上要自由,做到讲究科学、重视实干(用科学的思想代替封建不自由的固步不前的旧思想,重视积累实干经验)。

附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它也永远铭刻在包括许倬云先生在内的一批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的心中。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命题归属为:“一个人!对本身世界观的追求表述”。

以一个人对本人世界观追求为根源,其中包括自身绝对信仰的:“抛开一切世俗,外物的牵绊,干预,影响,获得纯粹的,绝对的,本人追求的,自认为完整而又能体现自由的人格目标”。

实现这个人格目标,是以一个人的信仰为前提,牵出自认为完整的人格信念。再以一个人对完整人格的长期坚守和追求,体现出一个人,对完整人格的追求精神。再由长期精神,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在实际追求过程中就是一种实际力量的体现。最终由实际力量的长期运作,结果得到:“完整自由的人生目标”。

于上述推导,不难发现:“思想为人生目标的宗旨根源,为指导。精神为思想协从,为实际执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辨证。即:没有精神的长期坚持,得不到完整的人格自由。反之!没有思想的指使,就没有长期的精神追求。反之亦然。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里怎么做到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简而言之,这两个词的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思想自由 思想是自由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兼容并包 就是具有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襟怀,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见和声音,都能够吸收进来熔炼成新的学术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文,最好有翻译

一、原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二、译文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

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王国维纪念碑,碑式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大光明。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意志这句话

  • 就是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要为之而努力,就是要打造一个平等社会,让人们为自己的生存价值观而努力,不做别人的利用工具。

  • 是自由之思想 自己的 不受别人影响的思想

  •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碑文原文如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个人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强硬势力所胁迫,不以别人的说话作为准则,还是自己实践最适合。 “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自由之思想”,每个人一生下来,都会从文化传统、时代氛围再到家庭背景,套上各种各样的笼子。教育正是人们摆脱客观环境限制、走向广阔开放的人生空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而如果教育的结果是将我们洗脑成僵化的心态和思维。那么,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感慨就会发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思考不过是在画地为牢、自以为是。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找到的有关“北大校训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清华16字校训是被谁去掉了后8个字)”的所有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我们网站的其他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