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d大调弦乐四重奏 的英文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2 16:46:27 浏览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d大调弦乐四重奏 的英文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柴可夫斯基 d大调弦乐四重奏 的英文名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弦乐四重奏是两部不同的作品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Op.35D大调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

老柴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如何欣赏(三)

1881年12月4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D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它由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和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这首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然而,它在维也纳的首演引起了有史以来最恶毒的评论之一。维也纳最重要的评论家爱德华·汉斯里克(Eduard Hanslick)在维也纳的 新自由报上 写道: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客观而言,这也是他漫长而自命不凡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阵子它在音乐上动起来,并非没有精神。但是不久,粗俗就占了上风。小提琴不再演奏,它被拉扯,撕裂,切碎。  Adagio 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它打破了,为最终结局让路,这使我们转而陷入了俄罗斯假期的残酷和悲惨的欢乐。我们清楚地看到野蛮,粗俗的面孔;我们听到诅咒,闻到伏特加酒。弗里德里希·维舍尔(Friedrich Vischer)曾经描述过,有些粗俗的画作,使眼睛感到发臭。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可怕的想法,那就是音乐可能也会让耳朵感到发臭。”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很可能正是情感激荡的产物。从1877年7月18日到10月7日,柴可夫斯基与他名叫安东尼娜·米尔尤科娃的性爱狂的前学生维持了仅3个月的婚姻,且自杀未遂。1878年2月下旬,在家人和朋友个鼓励下,柴可夫斯基抵达瑞士日内瓦湖的克拉伦斯,在里奇留别墅(Villa Richelieu)住了下来。在这段时期,小提琴家尤西夫·科特克(Yosif Kotek)频频来访,并一直鼓励柴可夫斯基写作小提琴协奏曲。事实上,尤西夫·科特克也是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灵魂伴侣。 当完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协奏曲献给科特克,但他已经饱受舆论的压力,因为欧洲对于同性恋的容忍度还非常低,他最终将协奏曲献给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僚和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遗憾的是,当奥尔在看过琴谱后表示,独奏部分“不可能演奏”,这再次令柴可夫斯基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并开始对协奏曲进行了长达2年半的修改。直到协奏曲最终搬上舞台,奥尔才就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不仅向柴可夫斯基道歉,亲自学习了“不可演奏”的小提琴部分,还成为协奏曲的最伟大的拥护者之一,并将他介绍给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其中就包括米夏·艾尔曼(Mischa Elman)和雅沙·海飞兹(Jascha Heifetz)。

小提琴十大协奏曲

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乐曲作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6年,是作者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

4、《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作于1877至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

5、《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尼科罗·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

6、《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卡米尔·圣-桑题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它创作于1880年,翌年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在家举行的私人音乐会上首演此曲。

7、《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由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一部专著文献类型作品。该作品200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8、《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该乐曲最早完成于1903年,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

9、《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维尼亚夫斯基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10、《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难度排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门德尔松》是一张由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出版的音乐专辑。收录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世界第一古典品牌GD唱片权威示范录音,企鹅三星带花最高评鉴。

闻名世界的四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历了时光的洗涤和历史的沉淀,终得汇聚于此,共同呈现于世人面前!

四位音乐大师虽然都十分巧合地只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是“一曲既成天籁”,无人可与之匹敌。作为DG录音名盘,又有《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评鉴,这一套装的版本之好自不必待言。

米尔斯坦、施奈德汉、穆特这三位驾御“乐器之后”的名家个个都技艺超凡、令人咋舌,卡拉扬、阿巴多、约胡姆这三位世界顶尖的指挥家更是深得原作精髓,将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诠释得淋漓尽致,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倾力配合——说这套名曲震撼人的心与灵,绝不为过。

谁知道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分析结构,就是主部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等等要详细的谢谢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D大调,4/4拍子,扩大的奏鸣曲式。序奏部由第一小提琴组安详、质朴地开始,再管弦乐加入奏出明朗的动机后,经过独奏小提琴装饰奏后,进入奏鸣曲式的主部。抒情味的第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在简单的伴奏下轻轻奏出,经简单变化,小提琴再次拉出第一主题,接着,独奏以炫技华彩和管弦乐加以展开后接近第二主题。二主题同样富有歌唱性,由独奏小提琴委婉拉出。但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几乎不起传统观念山的对比作用。第二主题不段重复与变化,在乐队的烘托与不段推进下,小提琴也在华彩飞扬中与乐队一起回到第一主题,达到一个高潮。接着,乐队伴奏的节奏性更强,转入展开部。以无伴奏装饰奏作成的展开部,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华彩段,充分展露出柴可夫斯基的独创性和高难的技巧。此时小提琴奏第一主题的变奏,曲调上下翻滚、徘徊,但不失连贯与细腻。随后提琴速度渐快,管弦乐队奏出主旋律。乐队不断推进,小提琴高调切入进入第二轮的主题变奏,这时小提琴独奏声音不再顺滑而是变得短促、时而尖历,与前一轮的明快气氛不同,当独奏进入断断续续,感觉精疲力竭时,琴声渐缓,管乐队长笛插入了一段相对光明的主题旋律,好像有长了喘口气的感觉。但还是显得这段旋律没明朗,很弱小,而且很快被主题吞没,整个展开部在阴郁中结束。再现部,第一和第二主题旋律再次重复、属于变化重复(话说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变化重复)——装饰奏、变奏,最后,在管弦乐队强有力的主题合奏中结束。  第二乐章,坎佐涅塔,柔板(Canzonetta:Andante),G小调,2/4拍子,歌谣曲式。这段歌谣曲风十分优美,带有渴望与忧郁色彩。与第一乐章的激动形成对比。这是老柴被公认的最细腻的乐章。用三段体作成。管乐伴奏下烘托出淳朴的悲歌气份。在小提琴、中提琴、圆号的伴奏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该主题不断重复,这种思绪似乎后来被长笛带出的主题进行音色上的扩展。中段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了对比,虽然同样明快而优美,但情绪较为兴奋与激昂。调性也由暗淡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但兴奋的情绪很快又被忧郁惆怅的思绪所代替,小提琴再次拉出忧郁但优美的主题旋律。在管乐伴奏陪衬下,乐曲渐渐消失、沉静。为接下的辉煌激烈的乐章提供伏笔。  第三乐章,末乐章,极活泼的快板(Finale:Allegro vivacissimo),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从前一乐章不间断进入节奏热烈的管弦乐引子直接转入一个预示正主题的华彩乐章。旋律极富于俄罗斯民谣与地方色彩。这个乐章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光彩与灵巧,效果极辉煌。两个主题以回旋曲式交替出现,再加上充满活力的进行曲风格节奏,形成第一主题壮大无比的高潮。

柴可夫斯基代表作

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哪一个演奏的版本最好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刚面世的时候,因为当时小提琴技术还不完善,这部作品被认为难度极大无法演绎的~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也只有少数人能公开演奏~其中包括埃尔曼、津巴里斯特和胡贝尔曼(埃和津都是海菲兹的师兄)当时人们听柴小协,更多得是冲着他们的不同演绎(今天的小提琴家很多都“机械”地按原谱演绎,有千篇一律之嫌)~这几个人中,埃尔曼的影响力最大~elman浑然天成的风格,甚至对奥尔以后的学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包括heifetz)也正是埃尔曼的极力推动,让柴小协风靡一时~同时也使柴小协作为奥尔领衔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保留曲目。克莱斯勒、埃尔曼出现以后,代表着小提琴历史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1917年海菲兹横空出世,让除了克莱斯勒的新老小提琴家们黯然失色。不久,年轻的梅纽因又异军突起~30年代,米尔斯坦、西盖蒂、里奇、弗朗西斯卡迪登上历史舞台~40年代的斯特恩。。。。。。。再往后如费拉丝、帕尔曼、祖克曼、郑京和、3M等等~自海菲兹之后最出名的小提琴家里,没有柴小协录音的还很鲜见~西盖蒂可能算是个例外吧~呵呵。作为一个古典发烧友,有一段时间疯魔过小提琴,柴小协正好是最喜欢的曲目之一。那段时间听过的柴小协版本也有几十个,基本名家的演绎能买到和下载到的都多少听过点。基于一种偏见,太新的小提琴家演奏的不怎么涉猎。不过后来也下载听了不少,雷宾、沙拉张等人的录音,还听过哈恩、宁峰等小提琴家的现场。我个人觉得,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基本上分两个路子。一条是炫技路线,一条是抒情路线。炫技路线的代表不用说,就是海菲兹,他录音室里应该有三个录音,从演绎上讲基本保持了一贯的风格,HMV30年代的录音听起来更自然,(同时期的西贝柳斯被赞誉为“冰雪覆盖的火山”),50年代的两次(均见RCA)“火气”稍微大一些,“冷”一些(有些人形容是“王霸之气”,因为这个时期的Heifetz已经是“独孤求败”了)。我目前听到的能和海菲兹比肩的炫技路线录音是milstein在1940年的一次录音指挥stock,协奏CSO,绝对是一次“电光火石”的演绎。比他后来和DG阿巴多还有在EMI的演绎要纯粹漂亮得多。美中不足的是末乐章缺失了几分钟。炫技派总的来说注重得是激情和速度,演绎热烈奔放、酣畅淋漓。海菲兹的下面这版就是柴小协的标志性录音,如果评选上世纪的最出色的录音的话,这版柴小协不出意外会是其中之一。(海菲兹的名版,音效和演绎俱佳,论技术无出其右,你要听不了下面那些历史录音和苏俄那种差强人意的录音质量,这一版就是首选了)(海菲兹在30年代的名版,琴声更自然一些,同张上的西贝柳丝属于标杆性的演绎)(听过的唯一能和heifetz在技术上比肩的一版,NAXOS也转录过,但个人更喜欢biddulph转录的小提琴历史录音,和pearl转录的钢琴历史录音齐名)抒情路线的代表我认为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里的抒情,不是纯粹的柔和、缓慢。而是在演绎中用音色营造出的一种纯粹地感情流露。尤其是缓慢的抒情段落里,琴声甚至可以用“揪心”来形容。如果想象不到,看《辛德勒名单》的时候应该有所体会。这种抒情是在大气和雄浑的演绎反衬下更加突出,而不是一味的舒缓,这种风格也是大卫在协奏曲录音上能和Heifetz分庭抗争的资本之一,尤其是在贝小协、勃小协这种大气的协奏曲中。奥伊斯特拉赫一共留下了十多次次柴小协录音(当然部分没有cd化,还有些非正规录音没有算上)同时作为指挥留下两次柴小协录音,可见他对这个曲目的热爱。有个故事说梅纽因在听到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柴小协录音以后,说再也不会演奏这个曲目了,因为不可能比大卫拉得更好。还有一则确切的故事说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访问美国,柴小协的推动者elman也在场~有人问他演出怎么样。埃尔曼思索了一会,耸耸肩说:“还可以,可是就连‘亚沙’(Heifetz)也拉得比他好”这个对不苟言笑而又非常自信的埃尔曼来说,这应该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大卫比较流行的录音我多少都听过点。在melodiya的Kondrashin和Rozhdestvensky两版、DG的Konwitschny、CBS的Ormandy,这几版总体来说,作为独奏的风格还是比较稳定的,区别主要在于乐团和录音质量。但是个人比较倾向于他和苏联乐团合作的版本~虽然录音质量一般,但是独奏部分明显更加的放松和抒情~CBS的版本某些地方个人觉得大卫状态不是最完美的~比较异数的算是在BBC和Sargent的一版现场录音,速度飙的很快,但是拉得很不“大卫”,尽管展示了奥伊斯特拉赫也能炫技的一面~只是抒情性低了不少。(和康德拉申的版本)(和罗泽的版本,见于他的5CD套装)(和奥曼迪的名版,乐队很给力,但是觉得大卫有些拘谨,录音比苏俄那些版本好点)其他的版本基本都参杂在这两种极端演绎之间,目前还没有发现能超越的。有些版本有独特的音色,比如法比学派的佛朗西斯卡迪和后来的费拉丝,不过法比学派的拉柴小协总是有点异样,如果你习惯了俄国人演奏的柴科夫斯基,法比学派的未必便是好的选择,karajan和ferras的合作,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名版,但是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个人感觉他们两个人合作的大曲目比较一般,ferras在“君王”的指挥下拉柴小协,还不如在EMI的那版自然一些。早期德奥学派的小提琴家也有类似的问题,拉柴小都有些不对味。一些女小提琴家走抒情路线,拉得即慢且柔,这样的柴小协听起来抒情有余,炫技、气势的成分却不足。印象里穆洛瓦和小泽合作的柴小是这个路子,mutter的小协里个人觉得勃小协倒是还有点气势,而前几年在北京保利剧院听到哈恩的现场柴小协,几乎是这种风格的极致,是我听到过最慢的柴小协,甚至比elman晚年的柴小协还要慢,华彩几乎已经称不上华彩了,很可惜,这种演绎几乎让我无所适从。总的来说,柴小协的好版本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怎么拉都能出味道,技术和感情之间找个点就OK,比如海菲兹就偏重技术,而奥伊斯特拉赫就偏重感情。大卫之后苏俄的另一位大师Kogan也是一位不错的演绎者,他的诠释方式倾向于海菲兹的炫技式演绎。不过我的感觉柴小协总的来说还是个粗线条的协奏曲,技术难关一克服就能比较好的演绎,只在于你喜不喜欢音色和处理方式而已。大概就谈这么多吧。

求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和内涵

  •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于1878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如歌的行板”。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交响人生里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最后一首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Pour Violon en Re Majeur Op.35-Tchaikovsky)在电影里的独奏小提琴演奏是Sarah Nemtanu。她1981年出生在罗马尼亚,法籍。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998年考入巴黎国家高等音乐学院。电影中最后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浓缩的精华版,由布达佩斯特交响乐团(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指挥Bela Drahos。

关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