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诠释(哥本哈根是啥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9 19:15:32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其实哥本哈根诠释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哥本哈根是啥人,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哥本哈根诠释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哥本哈根是啥人

哥本哈根(丹麦语:Koebenhavn)是丹麦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的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面积为97平方公里。人口67.2万。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厄勒海峡大桥在2000年完工后,哥本哈根与瑞典的马尔默可透过车辆和铁路往来,促成了两地人力资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厄勒大桥的通勤人数不断成长。此外大桥通车后也让两座城市之间形成北欧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杂志将哥本哈根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类中被列为第三类世界级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欧地区获选为“设置企业总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巴黎和伦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际的名称为“Kjøbmandehavn”,意为“商人的港口”。英语的名称来自于低地德语“Kopenhagen”,中文译名也由此而来。

大家对于哥本哈根诠释和多世界假设更偏向于哪个

讲真,我感觉两个都是错的。 先说一下不确定理论:发射光子,测量量子,光子能量越大→量子的位置(被测量的)越清楚;但量子吸收了能量,速度改变,速度被测量的越不清楚,因此测量会干扰结果。哥本哈根诠释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拿俩眼珠子看也会影响结果。我们“看”是用眼睛接收光子而不是发射光子,在这之前,结果已经确定。 而多世界理论完全是个人的臆想。照这种说法,必然会有至少两个宇宙在那种事情发生之前是一样的;根据混沌理论,已经不同的宇宙不可能变回一样;那么得有指数爆炸一样的宇宙数目才能支持该理论,简言之,需要无限个宇宙,这显然不可能。 在我看来,像这两种严重脱离现实的解释就是错的。有很多时候,科学走上歪路,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时候。尽管这两个理论被科学界所接受,但这只是因为更合理的解释还没有出现,拭目以待吧。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

  “哥本哈根精神”是由20世纪初丹麦的著名科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提出的,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为“哥本哈根精神”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  “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在杨福家先生的《哥本哈根精神》(摘自《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卷)一文中,又有具体的阐述,这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  不仅如此,玻尔倡导的“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放之四海的团队工作的准则。玻尔的为学与为人同样值得称道--他是一个爱国的、然而同时又是积极推动“科学国际化”的丹麦科学家。在他积极营造的那种“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工作着”才会是美丽的。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又一个物理学圣地,他的研究所名噪一时,是当时所有物理学爱好者们的天堂。哥本哈根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团队精神,至少,它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存在的,虽然玻尔的团队是一个科研队伍,他们针对的是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研究,这和商业团队有着很大的区别,商业团队中,相互的沟通配合和较为明显的责任分担,需要更为统一的思想,对目标的认同,和个人牺牲。  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例子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所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  大利亚物理杂志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  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  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  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  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例子总是互为补充的。下面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922年6月,玻尔应邀赴德国格廷根讲学,德国一些著名的学者都前来听讲,盛况空前(后  被称为“玻尔节”)。当时年仅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  者),也随其导师索末菲从慕尼黑专程赶来聆听玻尔的演说。在玻尔的每次演讲末了,照  例总有一段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有一次,当时在大学里只读了四个学期的海森堡,对  玻尔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异议。玻尔一眼就看出,这些异议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  的,于是,这位在当时已享盛名的教授,在当天下午就邀请海森堡到附近山区散步,以便  能对问题作出深入讨论。在讨论中,玻尔既肯定海森堡的很多想法,又十分坦率地谈了自  己的认识过程,还承认“我今天上午说得不够小心”。最后,玻尔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  工作一段时间。海森堡后来回忆说:“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这次散步开始的。”  玻尔则认为,他到格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是第一次遇到了两位有才华的青年人——海森堡  和泡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泡利也是索末菲的学生,比海森堡大一岁。他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  后来成了近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评论家。在玻尔的邀请下,泡利在玻尔访问格廷根后就来  到哥本哈根。玻尔让他评论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并高度评价泡利的作用,不管大事小事,  总要去找泡利聊一聊。虽然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怕泡利,但是,逐渐地,大家都开始珍视泡  利的批评。甚至,当泡利离开哥本哈根之后,他的每次来信都被看做是一件大事,在所内  广为传阅。  无疑地,玻尔、海森堡、泡利之间的合作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他  们,形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  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还有必要回顾一下尼耳斯·玻尔是怎  样创建玻尔研究所的。  在1913年,玻尔发表划时代的三部曲《原子和分子结构》之后,邀请书纷纷来到了玻尔的  手中:1916年,美国加州大学邀请玻尔去工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校长聘请玻尔去任职;  1918年,卢瑟福写出“私人信件,本人亲启”的邀请信,以“把曼彻斯特办成现代物理研  究中心”、“年薪200英镑(相当于玻尔在丹麦收入的两倍”)为前提,再次请玻尔去英国  任职。导师和挚友卢瑟福的邀请,对于玻尔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玻尔回信道:  我非常喜欢再次到曼彻斯特去。我知道这对我的科学研究会有极大的帮助。但是我觉得不  能接受您提到的这一职务,因为哥本哈根大学已经尽全力来支持我的工作,虽则它在财力  上、在人员能力上和在实验室的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  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玻尔一心一意致力于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一个物理研究所。1921年3月3日,在近代物理史  上有重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终于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35岁的所长——玻尔说道:“  ……极端重要的是,不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  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入科研工作。”  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罗伯逊所指出的:“年轻的丹麦和外国物理学家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朝气  ,在玻尔及其周围一批有经验的合作者的指导下,不久就转化为丰硕的成果。”在人口不  到500万的一个小国里,出现了与英、德齐名的国际物理中心,这里一直被许多物理学家誉  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  这个圣地的中心人物,当然是尼耳斯·玻尔。他事业心极强,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  好客,不摆架子。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他积极提倡国际合作  ,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  在他的研究所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的海森堡和作为“上帝的鞭子”的泡利,  又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以及“几乎把画  漫画、做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倒变成副业”的伽莫夫(前苏联物理学家)。  哥本哈根的气氛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哥本哈根精神  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现已成为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分享结束,哥本哈根诠释和哥本哈根是啥人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