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华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30 01:18:02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华威先生,以及《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

他一个挂抗战招牌、到处监视人民、拚命抢夺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对抗战工作包而不办、华而不实的国民党地方文化官员的典型形象。

他挟公文皮包、执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叨雪茄烟、坐包车,表明他有着半土半洋的绅士风度且颇有来头和权势:戴结婚戒指,称妻子为“密司黄”,说明他趋附时尚,以新派人物自居;拿着雪茄烟的无名指微弯、与高高翘着的小指构成一朵兰花图样,意味其善于孤芳自赏。

坐包车抢路、跑得车圈的钢丝闪亮,下车时尤爱踏铃,到会场门口稍作他立,而后看着天花板走进去,坐下后又点烟又看表,写出了他的行动的忙迫及其爱出风头、抖威风、摆架子的傲态。

《华威先生》艺术特色:

作品不写人物的出身经历,也不叙述故事情节,而只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凸现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和外观的形态,表现相对静止的人生相。作品仅摄取他参加三个会议的片断便把他既骄横又虚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了。

参加难民救济会时,他的“态度很庄严,用一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很客气地坐在一个冷角落里”,退出会场时,“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架势。

到达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场时,他发现未等到他驾到就已开会,很不高兴,发了几句“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的议论就立即退席。

华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给你对华威先生的分析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 ”,“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 二是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矛盾。他坐的包车“‘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 ”,“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间观念。 三是对待他人和事情媚上与欺下的矛盾。小说着重写了华威先生参加的三个工作会议。三个会议级别不同,主人公的态度明显不同。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旁若无人,态度傲慢;“他不大肯当主席”,“拿着雪茄烟打手势”,指定“刘同志当主席 ”,限定“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在主席报告时“猛地站了起来”,“摆摆手”打断主席报告,然后抢先发言,发言后“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又“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在抢先发言前,先“拍了三下手板”,请示了主席,申明了理由,然后才开始发言,态度比第一个会议要谦和些。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抢先发言前先递个纸条请示主席,发言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 第二,在情节设置上强化讽刺性。在《华威先生》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一贯的情节,作者只是选取了主人公对参加的三个会议和两个没有参加的会议的不同态度,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一是详略安排体现了讽刺效果的最优方案。三个会议,作者首先详细地写了第一个会议,从会前赶路,到进入会场、其他参会人的反应、推选主席、要求发言,再到发言后离开会场、又返回安排了解问题等,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位抗战中“政界要人”的“光辉”形象。第二个会议写得极为简略,仅用了三个自然段约二百字。同时详细地写了主人公参加的第三个会议,从进入会场、坐定闲话,到要求发言等都写得极为详尽,特别是对会前、会中的谦恭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画出一个可悲可笑的跳梁小丑。作者这样安排,恰恰突出了主人公参加各类会议的两个极端,从鲜明的对比中尽显讽刺效果,把华威先生这位“政界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现戏剧式的场景。作者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直接剪辑了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特点和讽刺效果的几个片断,构成小说的主要章节,情节展现宛如一部短篇戏剧,分别展现了华威先生在路上、会场上、家中三个场景的艺术形象。我们如果从戏剧的角度去改编这部作品,可以说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因为这篇小说本身就是一部戏剧,无论是舞台效果、人物形象、对白台词等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并且十分符合戏剧“三一律”等的原则要求。这样,就像让主人公直接到台前表演,更增强了讽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是以“我”作为外视点贯穿小说的全篇。这种写法类似于常见的一些散文的表现手法,让整篇小说形散神聚,中心突出。在小说中,“我”只是主人公一个转弯抹角的亲戚,既不是其上司,也不是其下属,更不是其如“密司黄”般的亲属,因而比较容易站在一种客观的、非功利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具有十分独到的眼光。华威先生不是下属眼中的高高在上,不是领导眼中的奴颜卑膝,也不是亲属眼中的多苦多累,而是令人信服的这种极具讽刺意义的典型形象。我们可以从贯穿作品的“我”中,看到作者本人的形象,他正是在一般作者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中,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出了华威先生这种抗日破坏分子的形象。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特别是借小说中人之口,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一是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作者对华威先生戴上帽子,挟着公文皮包的形象描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 ”、“拍几下手板”等细节也是多次出现;对三个会议,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在中途予以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段落的运用,一方面就像诗歌的反复咏叹,加深了读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印象;另一方面,让读者透过这种机械呆板的形象和语言,觉得主人公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一样可悲可笑。 二是运用虚假和矛盾的语言加深讽刺效果。“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而事实上,我们的主人公到底做些什么呢?到处赶场子开会,扯一些闲话,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每天喝酒,喝醉后“一回家就睡倒了”;到处抢战领导岗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打听、调查、训人,遭到顶撞又徒唤奈何、拼命喝酒、大骂青年,显得色厉内荏。 “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等等,故意提升浮夸,好像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的责任和能力一样。这些到底能算什么工作呢?主人公的灵魂和心态暴露无遗。 三是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在华威先生看来,不光他参加的会议级别不同并且区别对待,连他周围的人也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对他们的语言明显不同:密司黄是太太,又是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因而有事“可以去问密司黄”,她可以代为安排工作和具体日程;对叙事角度的“我”,主人公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或“阿威”;对可以私谈悄悄话的“小胡子”、“硬要我参加意见”和多灌了我酒的刘主任、“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的王委员等,是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而对长头发青年、战时保婴会负责人、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则是“冷冷地瞅”、“带着鼻音哼”、“把下巴挂了下来 ”,甚至大发雷霆。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的影子。 《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讽刺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他继承了鲁迅、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名师文学应描写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但他的讽刺艺术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鲁迅等人的作品,包括与其同时代作家沙汀的暴露国民党假抗战的《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讽刺手法上更为直白,更为辛辣,往往一针见血。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被赵老太爷打了,会想:“现在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继而得意起来。他甚至以作贱自己、用力打自己的耳光来反败为胜,就是在决定其生死的画押时,还以“孙子才画得圆呢?”来自譬自解,一直到冤枉致死还稀里糊涂。这样就把阿Q那种自欺欺人的麻木的精神胜利法讽刺揭露得十分透彻,矛头直指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在沙汀的《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中,一枚未爆炸的旧炸弹就让以防御敌机空袭为已任的防空主任吓得魂不附体,让国民党官吏投机钻营、昏聩无能的可耻嘴脸暴露无遗,讽刺揭露意义尤其浓烈。而张天翼的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认真地看世界,认真地写”(《清明时节》附录《我怎样写〈清明时节〉的》,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他不徒作激烈的空喊,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他认为“笑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什么是幽默》,载《夜莺》1936年1卷3期)。他常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在笑声中让人警醒,让人深思。

华威先生的文章原文

华威先生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嗳,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千步似的。可是包车例外: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亮。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他在门口稍为停了一会儿,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一种信任心,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会场里很静。会议就要开始。有谁在那里翻着什么纸张,窸窸窣窣〔窸窸窣窣(xīxīsūsū):拟声词,模拟细小的摩擦声音。〕的。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常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等一下。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讨论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说了就在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括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想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可只有热气。这就又括了一根洋火。“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一种微笑。他往下说:“你们都是青年同志,所以我说得很坦白,很不客气。大家都要做抗战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到门口可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他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小声儿谈了几句。“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我刚才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我们……”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你们凡是想到的工作计划,你们可以到我家里去找我商量。”坐在主席旁边那个长头发青年注意地看着他们,现在可忍不住插嘴了:“星期三我们到华先生家里去过三次,华先生不在家……”那位华先生冷冷地瞅他一眼,带着鼻音哼了一句──“唔,我有别的事,”又对主席低声说下去:“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密司黄接头也可以。密司黄知道我的意见,她可以告诉你们。”密司黄就是他的太太。他对第三者说起她来,总是这么称呼她的。他交代过了这才真的走开。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发现别人已经在那里开会,正有一个人在那里发表意见。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密司黄说要跟刘主任去算账呢,要质问他为什么要把我灌醉。你看!”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华威先生点点头站了起来。“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随后他说出了他的意见。他声明──这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群众是复杂的。工作又很多。我们要是不能起领导作用,那就很危险,很危险。事实上,此地各方面的工作也非有个领导中心不可。我们的担子真是太重了,但是我们不怕怎样的艰苦,也要把这担子担起来。”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华威太太每次遇到我,总是代替华威先生诉苦。“唉,他真苦死了!工作这么多,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他不可以少管一点,专门去做某一种工作么?”我问。“怎么行呢?许多工作都要他去领导呀。”可是有一次,华威先生简直吃了一大惊。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他开始打听,调查。他设法把一个负责人找来。“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人来参加。”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接着他又声明: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这里他食指点点对方胸脯:“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叫你拖几个人去的。但是我在台上一开始演讲,一看──连你都没有去听!我真不懂你们干了些什么?”“昨天── 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你们小心!你们,哼,你们!你们!……”他倒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五分钟之后他抬起头来,害怕地四面看一看。那两个客人已经走了。他叹一口长气,对我说:“唉,你看你看!现在的青年怎么办,现在的青年!”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他打碎了一只茶杯。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

华威先生形象评析

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与评析:

他嘴上念念不忘救国,却迟迟不见实质性行动,整天沉迷于会海,空谈政治纲领,是很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上爱国,实则误国。

作品是这样勾勒华威先生的外形的:“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段描写,可以说是粗线条漫画式的勾勒。由于作者在表现人物外形时,能紧紧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因此,使人物的本质真实、准确地凸显了出来。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这显示出了华威先生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他的手杖“粗”且“黑油油”的,而且“永远带着”,这又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总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官老爷的样子;无名指上的戒指和拿着雪茄烟的特有姿态,又进一步将人物虚伪做作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华威先生》内容简介:

华威先生是国民党在文化界的卑鄙、腐朽、骄横的反动人物,他担任着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等十来个委员的空衔。

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使他大吃一惊,他用恫吓威胁的手段,终于达到目的,又做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他不做抗日工作,却整天忙于酒肉应酬,拉拢关系,进行着卑鄙无耻的反动活动。他去参加开会,总是迟到、早退。

在开会时,他借口还要去参加另外的会,随时打断主席的报告,自已站起来就讲话,他的话都是:内容贫乏、重复啰嗦,叫人厌烦的空洞说教。

有一次,他讲演没有人听,派了两个青年去拖几个人来听,结果连被派去拖人的人也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华威先生大发雷霆。

后来,他质问那两个青年,两个青年毫不惧怕地顶撞了他。华威先生气得浑身发抖,吹胡子瞪眼睛地大骂“浑蛋”,并且恫吓他们要小心。可是真正抗日的人民跨过他,象跨过绊脚石一样,继续去做抗日工作。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写于抗战时期。当时战事紧张,而在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地为抗战作“贡献”。他的贡献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而且费尽心思,钻营到各种团体中去,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小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体现的丑陋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华威先生这样的人,不仅活跃于过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1�假和空 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他每天忙于开会讲话,开自己也不知道内容的会,讲毫无意义、千篇一律的废话。他“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可是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当人们向他提出困难时,他却推诿说:“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他的存在意义,就是每天无用而有害的“忙碌”;如果没有这样的“忙碌”,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要“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不做实事,只尚空谈的作风,是有其久远的文化渊源的。 2�权力欲 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方方面面他都要插手,都要占主导地位。他讲话最重要的就是一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其理论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可收拾”。这个“中心”是谁呢,当然就是他华威先生了。如果不尊重他这个“中心”,他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他使用各种手段维护他的权力,战时保婴会没有请他参加,他用“汉奸”“错误”等威胁恐吓,最终当上了“委员”;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通知他,他要人家交代背景,人家稍有不满,就骂“混蛋”,“你们小心!你们,哼,你们!”嘴脸无比丑恶。权力欲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他是靠权力来证明他生存的意义。没有他开会、讲话的权力,他的存在仿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虚伪 华威先生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开会时他“很客气地坐在一个角落,离主席的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但是他却“推举主席”,而且“拍几下手板”就霸道地决定了。他口上说自己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但实际上晚上经常喝得大醉而归。他装扮成对年轻人慈祥的长者,总是谆谆教诲,可是一旦不如他的意,就大骂“混蛋”。 4�媚上欺下 华威先生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上无比谄媚。去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时,“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讲话时“腰板微微地一弯”,小心翼翼。在别处开会那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趾高气扬教训人的样子荡然无存。 对下则蛮横无礼。开会时粗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边抽烟,一边讲话,然后“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他要别人去他家商量工作,旁边的年轻人忍不住插嘴,他“冷冷地瞅了他一眼,带着鼻音哼了一句”,不理不睬;妇女界组织保婴会,他也要插手,无耻地威逼恐吓;年轻人没有去听他空洞无物的讲话,他“发脾气”,“吼”;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找他,他“跳起来”“瞪着眼”大骂人家“混蛋”。 5�投机钻营 华威先生每天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在官场左右逢源,和当地的“县长”“主任”打得火热,推杯换盏;又和汉口的王委员拉上关系,走上层路线;对于各种能出头露面的机会,也决不放过,到处“打听”“调查”,用各种手段硬挤进去,连妇女界的保婴会也不放过。

华威先生是什么文学

1、简述:《华威先生》是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作品。2、拓展:《华威先生》,短篇小说,张天翼著。1938年发表。国 民 党 官 吏 华威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企图操纵一切群众活动。其所作所为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抵制,最后,他不得不为此感到害怕。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 民 党 官 僚形象。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庸俗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和统治欲的国民x文化x僚。

他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活动。他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抗日,其实质是要人们“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把一个x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凌驾于抗日工作之上。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当时是对一种社会x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的揭露和概括,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时代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

《华威先生》写作分析

张天翼于一九三八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成功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伪善浮夸、骄横无耻的中下层国民xx棍的肖像。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华威先生》的讽刺深深扎根于生活真实的土壤中。娴熟的夸张手法,使华威先生从外表、自白、心理到所有举止被一层滑稽的色彩涂抹着,尖锐地暴露了生活中的喜剧性矛盾,放大了反面事物的典型特点,使华威的形象浮雕化、漫画化。

谁能帮我分析一下张天翼《华威先生》的思想内容

《华威先生》讽刺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掌握短篇小说的特点,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截取最能反映生活特征的横断面,进行艺术的典型化,揭示出重大的历史主题。作者并没有全面地历史地描写华威先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只生动形象地、又不无夸张地刻画了华威先生在“难民救济会”、较为高级的“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以及和那个小胡子的私下攀谈时三个场面中的三副嘴脸、三种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这种描写,色彩明净,不驳杂,讽刺性格各个面的描述,流动迅速,就像一张张肖像摄影,很快叠印到读者脑中去。华威先生的年纪、籍贯、学历、爱好、脾气,都未曾特别交待,但一切又都返照在当前的几种言行之中,可以听闻,可以推想,就像在一瞬间的人生片断中集中了那么多的人物性格史,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史一样,增强了讽刺人物的典型性。

文章分享结束,华威先生和《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