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普顿轰炸机

汉普顿轰炸机(世界上第一个驾驶飞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3 21:37:27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汉普顿轰炸机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汉普顿轰炸机的知识,包括世界上第一个驾驶飞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是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世界上第一个驾驶飞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是

1909年7月25日 法国人布莱里奥(L.Bleriot)驾驶“布莱里奥XI”型单翼机从法国加来附近起飞,用37分钟飞抵英国多佛尔,首次用飞机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获《每日邮报》提供的1000英镑奖金。参考:《航空百年留青史》1903年12月17日 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两兄弟研制的以功率为12马力的内燃机为动力的双翼机“飞行者号”(Flyer),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幼鹰(Kitty Hawk)海滩试飞成功。由奥维尔·莱特驾驶的这架飞机,第一次升空飞行12秒,距离36.58米。当天又进行3次试飞,成绩最好的一次留空59秒,飞行距离260米,是由威尔伯·莱特驾驶的。这是人类初次在可操纵的、重于空气的、有动力的活塞式飞机上所作的持续成功的飞行。[ 转自铁血社区

二战中,最大的轰炸机是

美军的B-29战略轰炸机B-29:翼展, 43.1米. 机长, 30.2米. 机高, 4.98米,最大飞行速度:5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241米,主要机载武器:12挺50机枪,1门20毫米航炮,普通炸弹,燃烧弹,核弹,最大载弹量9000公斤B-29轰炸机是波音公司研制的杰出成果,它比B-17和B-24轰炸机都大得多,炸弹装载量也多得多。 B-29轰炸机比B-17轰炸机大一倍,炸弹装载量也多一倍,最大速度高达640km/h,它实现了巨型轰炸机的超高速梦想。 波音公司研制的B-29轰炸机性能优异,当然从现代眼光来看,这种飞机也没什么新奇之处,但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研制成果。为了实现在10,000米高空上飞行,除了炸弹舱之外。B-29的所有座舱都是密封加压舱室。其机身设计成流线形,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也很佩服机身设计水平接近理想水平。如果想挑出什么毛病的话,就是座舱有些狭小,前后机舱的中间通道过窄,各机舱内部舒适性较差。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B-29轰炸机携带炸弹量十分大,炸弹舱尺寸过大,挤占了其他机舱的空间尺寸。 可以说,B-29轰炸机的设计思想十分明确,为了提高轰炸机的性能,机身的流线形达最高境界,为了多装炸弹,不惜牺牲机身设计的其他功能。B-29研制于二战的最激烈时期,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机身设计凝聚了同时代人的各种优秀方案。为了适宜于高空飞行,B-29各舱室都采用了密封加压方案,但一旦中弹,将使加压系统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机身采用了正圆断面,这样能减少机身表面积、降低机身被炮弹击中的机率。又如,各机关炮都采用了遥控结构,以减少机关炮射手的伤亡。当然机身采用正圆断面也有缺点,这使机身较细,使前后舱的连接通道过窄,妨碍了机组人员的自由活动。 在要求大炸弹舱,或者要求大座舱两种意见发生矛盾时,B-29轰炸机倾向选择了大炸弹舱,但也适当地改善了座舱的舒适性。总之,B-29机身设计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B-29轰炸机还装用了4台活塞式发动机,动力充足,速度高,每台发动机承连的炸弹重量是当时的新世界纪录,并能飞越太平洋,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无论从哪方面讲,B-29设计计划都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样板。

航空母舰是怎样演化而来的飞机又是如佥

  航母诞生记  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它的舰首甲板上铺设着木制飞行跑道。这条26米长的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点,停放着一架“寇蒂斯”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  试验本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但现场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完成试飞任务,驾驶员伊利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强行起飞。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但由于滑跑距离太短,它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刚一离开飞行甲板,“金鸟”号便因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几乎是径直向海面冲去。关键时刻,伊利沉着而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在飞机扎进大海前的一刹那将它拉了起来。然后,“金鸟”号又在海面上飞行了几千米,最后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观看的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  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这次壮举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两个月之后,即1911年1月18日,飞机着舰试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进行。这一次的试飞员仍然是伊利,军舰则换成了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  这一天又是“天公不做美”,天气很坏,风浪很大,舰长临时决定让舰尾朝着迎风方向,这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但面对考验,伊利又一次显示了英雄本色。他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然后对准舰上跑道果断俯冲下来。飞机急剧冲上跑道,伊利马上向上拉起机头,并关闭了飞机发动机。由于着舰速度过大,飞机只挂住了22道拦阻索中的后11道,但它还是在距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两次试验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证明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它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不久的将来,作为主宰海空战场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舰将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航空母舰发展史之——历史上第一艘航母的诞生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标准排水量19153吨,航速31.5节,共搭载10架飞机:6架“幼犬”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但是,由于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  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日,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  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  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虽能勉强着舰,但由于舰体中部的舰桥、桅杆和烟囱引起的湍流的影响,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再接再厉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母的雏形。  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同年9月,该舰编入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然而,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美国海军的“带篷马车”  1920年,美国海军选中5500吨的运煤船“木星”号来改装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22年,该船完成改装,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编号为CV-1。“兰利”号标准排水量11050吨,满载排水量14700吨,最大航速15节,其上铺设有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载机34架。  同“百眼巨人”号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前下方,舰体左舷装有两个可收放的烟囱。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所以被送了一个绰号:“带篷马车”。  “兰利”号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试验,同年11月,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兰利”号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4年,“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美国海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执行运送P-40战斗机的任务时,在爪哇海被日本海军的岸基攻击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同寻常的一生。  不甘人后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也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一艘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1920年,日本海军又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凤翔”号全长168米,标准排水量7470吨,最大航速25节。该舰在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下倾斜坡,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一个小型岛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三个烟囱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  但是经过试验,日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最后拆除了岛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又恢复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这从发展上讲是一种倒退。  开创历史先河的“竞技神”号  1918年,英国海军动工兴建“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它在航母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的岛式结构非常成功,由此一举奠定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基本结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竞技神”号一开始就按照航母标准进行全新设计。它采用封闭式舰首和全通式飞行甲板,一个环绕着烟囱的大型舰岛配置在舰体右舷,构成了一个比“凤翔”号大得多的岛式上层建筑。由于“凤翔”号后来放弃了这种结构,“竞技神”号实际上是第一艘真正采用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成为各国航母争相模仿的标准样版。  “竞技神”号的标准排水量是10950吨,航速25节,载机20架。后来由于舰载机大小、重量的不断增加,载机数量减少到15架。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的舰上配备了强大的火力,4门140mm炮、4门102mm炮和4门47mm炮,主要用于防空作战,这一点与现代航母注重对空防御如出一辙。  切萨皮克湾的历史性轰炸  1921年7月21日,停泊于美国西海岸切萨皮克湾的“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上云集了美国海陆军的高级将领。在不远处的海面上,静静地停泊着三艘靶舰,其中包括排水量22808吨的德国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  天空中出现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八架“马丁MB-2”双翼轰炸机,每架轰炸机都挂有8枚123千克的航空炸弹,在此次试验的策划者,美国陆军航空局副局长米切尔的亲自指挥下向靶舰扑来。  在760米的高度上,米切尔下达了投弹的命令。20分钟的狂轰滥炸之后,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奥斯特弗里斯兰”号战列舰沉入了海底,两艘轻量级的驱逐舰也在随后10分钟双双沉入海底。  在“宾夕法尼亚”号上观战的将领们被这一壮观的场景惊得目瞪口呆。在大炮巨舰至上的年代,玩具似的轰炸机竟然轻而易举地炸沉了海上霸王战列舰,空中力量所蕴含的巨大威力不得不使人叹服。这一次历史性的轰炸充分证明了空中力量对于海上作战的决定性影响。它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在美国海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航母发展中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航空母舰发展史之——二战前夕山雨欲来  《华盛顿条约》并未对1万吨以下的航母做出任何限制,日本海军抓住这个空子建造了一艘排水量8000吨的小  型航母“龙骧(Ryujo)”号,后又将其排水量增大到万吨以上,载机36架。美国海军也建造了1艘排水量14500吨的“突击者(Eanger)”号航母。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条约》期满失效,世界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  1934年,美国海军动工建造“约克城”级大型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并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建成服役。该级航母全长246.9米,宽33.2米,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功率88200千瓦,航速33节,20节时续航力为8220海里。“约克城”级的飞行甲板全长244.5米,宽26.2米,装有3具飞机弹射器和3台升降机,搭载飞机80-90架。比之“突击者”号,该级航母增加了防护装甲,其生命力大为增强。位于右舷的舰桥与烟囱组成一体化岛式上层建筑,高炮平台位于飞行甲板两舷前后,这成为美国后续航母的典型布局。1938年,美国又开工了该级第三艘“大黄蜂”号,并于1941年10月20日入役,刚好赶上太平洋战争。  二战中的另一个航母大国日本在这一时期的杰作是“双龙”和“双鹤”。1937完工的“苍龙(Soryu)”标准排水量15900吨,航速34.5节,可载机71架,设有3台飞机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也移到了右舷。1939年完工的“飞龙(Hiryu)”号是“苍龙”的扩大型,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17300吨,可载飞机73架,更适应舰载飞机大型化、高速化的要求,指挥设施也更为先进,但它的岛式上层建筑设在了左舷。这两舰都配备了大量高炮,但都存在着舰体防护能力薄弱的缺陷。它们的飞行甲板和其它重要部位的装甲只可防驱逐舰或巡洋舰的主炮轰击,对于海军航空兵使用的重磅炸弹就显得过于薄弱了。  1941年8月和9月,“翔鹤(Shokaku)”和“瑞鹤(Suikaku)”号航母分别完工。这是日本海军不受任何限制精心设计的大型航母。其标准排水量为25675吨,航速34节,18节时续航力9700海里,可载机84架,有3部飞机升降机。由于日本海军舰载机重量较轻,所以舰上没有装备弹射器,在飞行甲板上装有11根拦阻索。“翔鹤”级加装了坚固的防护装甲,生命力大为增强,岛式上层建筑设在右舷,其上装备了双联127mm高炮8座、三联25mm高炮12座。这两艘航母的整体作战水平不不亚于美英同级舰。  英国海军于1938年建成了标准排水量22000吨的“皇家方舟”号大型航母。该舰采用了全封闭式舰首和较高的干舷,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飞行甲板为强力式,其前端装有2台液压式弹射器。该舰设有2个封闭式机库,共载飞机25架,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使“皇家方舟”号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从“暴怒”号到“百眼巨人”号再到“皇家方舟”号,英国海军航母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  1937年,英国海军又开始建造2艘“光辉”级航母。首舰“光辉”号于1940年5月建成入役。其后续舰“胜利”号、“可怖”号、“不屈”号和改型舰“怨仇”号、“不倦”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陆续服役。“光辉”号长约226米,宽约29.2米,标准排水量23000吨,航速31节。该舰的突出特点是极为重视军舰的防护能力,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下面都设有装甲防护的航母。由于装甲重量的限制,它只能安排一层机库,因此只能载机36架。舰上还装有16门单管114mm高炮和一部792雷达,这在当时是相当高档的防空配置了。  但航母在强国中的发展并不平衡。德国在战前过分注重空军,迟至1936年才开工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齐柏林”号。二战爆发后,德国海军的重心转到了潜艇上,尚未完工的“齐柏林”号航母被停建。意大利军方更是一直忽视航母的重要性。1925年,意海军做出决定:不建造任何航母,航母也就没能出现在亚平宁半岛。法国倒是对航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于1938年开工建造排水量为18000吨的“霞飞”号航母。但由于二战刚开始法国就很快战败,“霞飞”号自然泡了汤,二战前法国最终未能拥有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发展史之——二战辉煌  1940年11月11日,满载着“剑鱼”式攻击机的英国“光辉”号航空母舰出航,目的是袭击位于地中海的意大利著名军港:塔兰托。  20时35分,第一攻击波--12架“剑鱼”攻击机在威廉森海军少校的率领下从舰上起飞。其中6架各挂载1枚545千克的航空鱼雷,其余6架各挂载4-6枚112千克的航空炸弹。23时02分,空中突击开始。6架挂载鱼雷的“剑鱼”直扑战列舰,挂载航空炸弹的“剑鱼”负责攻击巡洋舰、驱逐舰和码头设施。  21时20分,第二攻击波7架“剑鱼”在黑尔海军少校率领下起飞。23时55分攻击开始。其中5架挂载鱼雷的“剑鱼”再次向意军战列舰发起了猛烈攻击。至12日凌晨,得胜而归的“剑鱼”一架架返回了“光辉”号航母。除2架被击落以外,其余的“剑鱼”均安全返航。  空袭塔兰托之战,英国海军出动了21架老式的“剑鱼”攻击机,仅仅用了65分钟的时间,就击沉、重创了意大利海军3艘战列艘、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几乎使其折兵一半。此战大显航母实力,成为航母发韧之初的经典之战。  截杀“俾斯麦”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海军的王牌,它火力强大,防护坚固,对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行动构成巨大威胁。1941年5月19日,该舰在护航舰队的保护下悄然出海。得知消息的皇家海军决定集中全力铲除这个心腹之患。  5月24日,英德海军在冰岛西南海域首次交战,英方的“胡德亲王”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俾斯麦”号也被击伤。为报“一箭之仇”,皇家海军的集中了包括“胜利”号航空母舰在内的大批战舰再次围攻“俾斯麦”。“胜利”号上的9架“剑鱼”式战斗机在埃斯蒙德海军少校的率领下起飞出击。激战中,一架“剑鱼”发射的航空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的右舷中部。虽然这点伤不足以让”俾斯麦”号沉没,但泄露出的大量燃油却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5月26日11时,苦苦搜寻中的皇家海军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踪迹。大型航母“皇家方舟”号承担了攻击任务。不幸的是,第一攻击波误击了本方的“谢菲尔德”号巡洋舰。20时55分,第二波的15架“剑鱼”又投入了攻击。多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其中一枚击中尾舵的鱼雷使其丧失了机动能力,这对该舰的打击是致命的。随后赶来的战列舰最终将其击沉。  尽管是巨舰大炮最后击沉了“俾斯麦”号,但关键时刻是航空母舰起到了重要作用。“光辉”号的攻击机拖住了它,“皇家方舟”号的攻击机对它进行了致命一击。战列舰所攻击的,不过是一艘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的“垂死之舰”。  激战太平洋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1月22日,日本海军的机动部队在择捉岛的单冠湾集结完毕,它的目的是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六艘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翔鹤”号、“瑞鹤”号、“苍龙”号、“飞龙”号在十余艘其它舰只的配合下,悉数披挂出征。  12月7日6时15分,由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轰炸机、51架俯冲轰炸机和43架零式战斗机共183架飞机组成的第一攻击从六艘航母上起飞,向珍珠港扑去。7时40分,日机0在美国海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投入攻击。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第二波81架俯冲轰炸机、54架水平轰炸机和36架零式战斗机共171架飞机又接踵而至,这次攻击同样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  这次由航母“一手操办”的大偷袭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美军共有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艘油船被击沉,另有多艘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被重创,总计损失舰艇40余艘,被毁飞机450架,阵亡2409人,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而日军付出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仅仅损失舰载机29架。  日军偷袭珍珠港大获全胜,继英军奇袭塔兰托之后又一次体现了航空母舰的巨大威力,它彻底摧毁了各国海军残存的“大炮巨舰”至上的陈旧观念,航空母舰也由此取代战列舰成为现代海战的主角。时至今日,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仍无可动摇。  大战珊瑚海  珍珠港偷袭得手后,日本海军继续南下,准备攻占莫尔兹比港和图拉吉岛,从而控制珊瑚海,孤立澳大利亚。而遭到打击的美军为了给日军还以颜色,不顾兵力不整,毅然决定向日军发起反击。  1942年5月7日,美军“约克城”号航母的舰载侦察机发现了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上午9时,美军24架鱼雷机、36架轰炸机和16架战斗机从“列克星敦”号航母起飞。11时整,美军飞机开始集中攻击日军“祥凤(Shoho)”号轻型航母,该舰被命中13枚炸弹和多枚鱼雷,于11时35分沉没。美军在太平洋海战中首开记录,为珊瑚海海战揭开了序幕。  5月8日,美军从“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上起飞了81架舰载机,分为5个波次向日军航母舰队发起攻击。但密云和暴雨遮住了日军舰队,直到10时50分,美军才发现了“翔鹤”号。7分钟后,美军转入进攻。一番激战后,“翔鹤”号被击伤,丧失了作战能力。  几乎与此同时,早些时候从“瑞鹤”和“翔鹤”号上起飞的日军舰载机也向美军航母发起了攻击。这场角逐的结果是“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均受重创,后者舰体发生了大爆炸,最终沉入太平洋。遗憾的是,日军未能抓住有利时机扩大战果,“约克城”号得以幸免。  珊瑚海大战是航空母舰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交战双方在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飞行员,双方自始至终没有见面,开创了世界海战史上的崭新形式。  航空母舰发展史——钢铁巨兽--独霸天下  历史性飞跃  1954年9月,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建成服役。核动力的航程几乎是无限的,这一动力方式也可以用于水面舰艇上,威力巨大、使命独特的航空母舰自然是它的最好载体。  1958年2月4日,美国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开工建造。它于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与前辈们相比,“企业”号的核动力体现出了一系列优越性。  首先,没有烟囱带来了许多好处。常规航母上的进气道、排气道和大型烟囱不仅占去大量空间,而且降低了舰体强度。它们排放的高温废气一方面严重腐蚀舰上设备,一方面也会产生湍流而影响飞机的着舰。而核动力航母一劳永逸地消除了这些问题。  其次,大量空间被节省下来,可以装载更多的航空燃油、武器弹药和补给品,更适合航母这一战略性兵力的作战特点。第三,核动力使航母具有了近乎无限的机动能力。核燃料更换一次即可连续航行数十万海里,这在常规航母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核动力航母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它没有烟囱排出的有毒气体的影响,没有恼人的噪声。进气道和烟囱所节省下的空间使居住舱室更加宽敞,巨大的动力资源可以大量淡化海水,也可以使舱室的空调效果更好。不要小看生活条件的改善,在长期枯燥乏味的海上生活中,良好的生活条件可以大大激发舰员的工作热情。  具体到“企业”号,它全长342.3米,宽40.5米,8座A2W型压水反应堆,总功率205800千瓦,航速33节,标准排水量75700吨,满载排水量94000吨。舰上人员3215人,航空人员2480人,另有司令部人员70人。该舰飞行甲板长331.6米,宽76.8米,机库长223.1米,宽29.3米,高7.6米,设计载机86架。  “企业”号的舰体结构与“小鹰”级基本相同,安装有4部大功率蒸汽弹射器和4部舷侧升降机。其强力甲板厚达50mm,在关键部位设有防弹装甲,水下部分的舷侧装甲厚达150mm,并设有多层防雷隔舱。它装有3座8联MK-29“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和3座  MK-15型“密集阵”系统。电子战系统为SLQ-32电子对抗/支援系统、“水精”拖曳式诱饵系统和4座6管MK-36红外/箔条干扰发射器。舰上装有1部SPS-48C三座标对空雷达、1部SPS-49远程搜索雷达,1部SPS-67对海搜索雷达,6部MK-95“海麻雀”导弹制导雷达,以及导航、着舰引导等共20部雷达。指挥系统为先进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为了验证核动力水面舰艇持续航行的能力,在1964年下半年以“企业”号航空母舰、“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核动力巡洋舰组成了环球航行编队。在长达64天的连续航行中,编队总共航行了32600海里,而且只依靠本舰核动力,不进行任何海上补给。这一环球航行,充分显示了核动力舰艇所具有的无比优越性。  海上霸王  被誉为水面舰艇之最的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多、耗资最巨而在当代海军舰艇家族中睥睨群雄。  截至2000年,在全世界已经服役的航空母舰中,只有9艘核航母,除了“企业”号以外,全部是“尼米兹”级。这一级大型核动力航母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作战能力是航空母舰在现代战争中巨大威力的真正体现,是所有向往海洋的国家梦寐以求的“海上巨无霸”。  按服役顺序,该级航母依次为:1975年5月服役的“尼米兹”号(CVN68),1977年10月服役的“艾森豪威尔”号(CVN69),1982年2月服役的“卡尔·文森”号(CVN70),1986年10月服役的“西奥多·罗斯福”号(CVN71),1989年服役的“林肯”号(CVN72),1991年服役的“华盛顿”号(CVN73),1997年服役的“斯坦尼斯”号(CVN74)和服役的“杜鲁门”号(CVN75),正在建造中的为“里根”号,最后1艘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该级各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以最新服役的“斯坦尼斯”号为例来详细介绍一下。其舰长317米,宽40.8米,满载排水量高达102000吨,采用2座A4W/A1C压水堆,总功率191000千瓦,最高航速30节。该舰核反应堆燃料可持续使用15年,续航力可达800000-1000000海里,自持力90天。全舰人员近6000人,俨然一座“海上城市”。  该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舰体除设有若干道纵向隔壁外,还有23道水密横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舰体和甲板采用高强度钢,可以抵御穿甲弹的攻击,在舰上重要部位还设有“凯芙拉”防弹装甲。全舰共有30个损管队,设有泡沫消防装置。泵设备能在20分钟内调整舰体15度横倾。  该舰飞行甲板长332.9米,斜角甲板长237.7米,宽77.8米,机库长208米,宽33米,高约8米。机库甲板下除双层底外分为8层,机库甲板以上分为9层,其中5层在上层建筑内。整个舰从龙骨到桅顶高达76米,相当于20层高楼。舰上配备最新型的C13-2蒸汽弹射器,如果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将8架飞机送上天空。着舰区设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飞机平均回收间隔为35-40秒1架。  该舰装有3座“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和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电子设备有SPS-48B三座标对空雷达、SPS-43B远程雷达、SPS-58低空警戒雷达、SPS-10F水面搜索与导航雷达、“海麻雀”火控雷达、SPN-42/43/44航空管制和着舰引导雷达等。指挥系统有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AN/UYK-7计算机、ASW-25数据链等。  舰载机是航母的主要打击力量。“尼米兹”级航母舰载机联队的编成方式、作战能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经过几次变化之后,目前,美国海军的11个舰载机联队均采用“标准型”编成方式。计有:1个F-14“雄猫”战斗机中队,14架;2个F/A-18C“大黄蜂”海军战斗/攻击机中队,24架;1个F/A-18A“大黄蜂”海军陆战队战斗/攻击机中队,12架;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4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8架;1个SH-60F“拉姆普斯”反潜直升机中队,5架;总共8个飞行中队,71架各型飞机。此外,还有2架HH-60H运输直升机。  航母威力巨大,但其造价也十分惊人。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最新服役的“杜鲁门”号仅舰本身的造价就高达45亿美元,这既不包括舰载机的造价,也不包括长达数十年的全寿命期使用费用。所以有人说,一艘现代航母就是一个巨大的“吞金怪兽”。这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担负得起。

关于汉普顿轰炸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