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斯福新政教案 陈述

罗斯福新政教案(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4 06:52:49 浏览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其实罗斯福新政教案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罗斯福新政教案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通常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程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状况。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目标就成为“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成为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普通基础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们,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教学目标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教学实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仍然处于“无知”状态,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习惯的传承,缺少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这从整体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层面来考察,对于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等问题还处在低效和混沌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学会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着手实不为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着手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这种将教学目标虚化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何谓“教学目标”、不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知识、不了解教学目标构成的基本要素和阐述的基本要领。那么,将教育理论专家对教学目标的研究,转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让教师在备课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和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教学目标陈述的误区 不论是结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里,还是在各种教育网站中,甚至是教科书的编纂者精心打造的教学参考书上,我们都不难看见,所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出现的偏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师在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述,看上去绝对正确,但实际毫无作用,人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下面是关于《游历华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 ①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 分析这一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这不仅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学习人文类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仅是人文类课程的目标,也是自然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初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甚至是人的一生学习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因此,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通过系列探究,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位教师关于《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这个陈述中,“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混淆 一位教师在教授《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对于这样的陈述,且不说将教学目标割裂为所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恰当,因为这三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渗透的。仅就“谁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问题,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谁“使学生了解”?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谁“提高学生对战争危害的认识”?显然,这都是教师的行为。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五遍了,学生还不会!这不能怪我。”实际上,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而非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讲十遍、百遍,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混淆 在对《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时,有教师写道:(1)知识与技能:一战中的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苏维埃、土地法令。这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见的错误。这种表述不做任何学习行为、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只是将教学内容罗列堆砌,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5.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但是很多教师这样陈述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图书馆、网络上等查找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陈述错在将阅读课本、去图书馆、上网检索、课堂讨论等教学事件当作教学目标本身。 6.表述目标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在对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教师的词库里“了解”“掌握”“理解”“应用”四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为动词。当我们提出何为“了解”、怎样的行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与否、“应用”与“掌握”有何不同等问题时,陈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词语是否比“了解”更具体呢?如果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语是否比“理解”更容易理解呢?如果使用设计、辨析、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表述,是否比“应用”更具操作性和更易反馈呢?回答是肯定的。 三、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作用又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2.基于行为主义的目标描述: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R.F.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一种教学目标编写理论,他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三是标准,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在学习国外教学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本土化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是: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 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 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表……、看完全文后……”等,对条件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如“在给定的统计图表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可见,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 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存在着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遇到某些教学任务,往往会使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而忽视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的弱点;但是,从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毫无理论支持的情形相比较,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有理论指导与无理论指导,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会截然不同。当然,行为目标理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加以完善。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描绘的新蓝图,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在“合道德课堂”的大旗下,以创新的思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历史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结合起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发展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幸福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二、工作目标

  1、必修班:备战学业水平测试,目标:达A率60%,达C率100%。

  2、选修班:完成选修教学任务,开始高考一轮复习,打好基础形成良好习惯,为冲刺高三奠定基础。

   三、历史“小高考”冲刺策略

  1、制定出科学的复习计划,做到最后三十天一盘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伊始,备课组在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复习计划。在最后的一个月当中,每一天具体要完成的复习任务,达到的目标要求,我们都明确细致到位,并根据学生情况和年级组的课时安排不断进行调整。

  总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二十天,突出知识整合,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最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课堂还是很“给力”的。第二阶段后十天的复习,突出应试性,对《考试说明》涉及的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确定可能考查到的知识点,预测每个重要知识点有可能的考查题型,精选模拟题强化训练。制定计划要突出高要求、低起点、重基础、小坡度、重覆盖、求全面的特点。计划不仅涉及课堂教学,同时涉及到“补差”和“培尖”辅导的具体安排。

  2、备课组精心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测试重点

  《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在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重视《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内容,因为,新增加内容往往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同时必须研究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专题,重点复习、反复讲练。

  3、重视构建科学高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提高复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小高考复习的生命线。备课组将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高效课堂。具体来讲,把课堂分为四个环节:“默写检测旧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提炼——课堂反馈检测”。课堂相对紧凑,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促使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在有限范围内化短暂记忆为长效记忆。

  具体做法是:课前先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复习任务,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带着“任务”积极地走进课堂;在自主复习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精讲点拨,侧重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现和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4、课后加强督促检查,精选习题巩固复习效果

  巩固复习效果关键在课后,记忆和应用是需要时间作保证的。为此,每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作业的方式包括背诵和识记知识点、同步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作业的布置有一定的节奏,不出现多少不均或缺乏针对性训练等随意现象。让学生心中有“数”,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于各类各地模拟题,备课组进行筛选重组,强化基础题,突出材料情景题和综合运用题。构建起从同步训练到综合训练,从题型训练到纠错训练,从专项训练到模拟训练等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练习体系。同时,注意规律性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努力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教师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及时讲评,防止和杜绝只关注作业布置,忽视作业讲评的现象。

  5、关注全体学生,抓两头促中间

  对于学业水平测试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合格,力争多冲A。工作重点是两类学生:达A临界生和达C困难生。备课组认真梳理出每个班级的达A临界生和达C困难生,科任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并注意学情的变化予以动态调整。对两类临界生,主要是利用自主学习和晚自习时间加强个别辅导,对于每一个考点,要求学生逐一过关。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给基础好的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冲A,给不自信的学生“定心丸”,告诉他们“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保证你顺利通过测试”,这样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

  6、克服困难,虚心请教,积极落实好备课组听评课活动

  尽管每位教师的课务负担都比较重,安排有重叠的课时,但是要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力争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备课组长每周不少于2节,并能做到及时评价、反馈信息,并做好记录。年轻教师听评课每周不少于班周课时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教学。被指导教师做到随堂听课,先听课再整理消化后上课。指导教师要坚持每周听一节以上被指导教师的课,并在课后做好点评工作。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级部颁发的《20xx级高二第一学期级部》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巩固内涵、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具体落实到历史教学的细节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高效完成历史必修3的教学工作。

  2、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一切立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

  3、在教学方式上,坚定不移地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在高一认知、感悟、收获的基础上,高二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多数同学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内在需求已比较强,所以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学除了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外,还要进一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向适应高考要求的过渡。当然,由于我们在高二年级要实行选课走班,对选择人文(科学)倾向的同学务必做到区别对待,对选择科学倾向的同学,教师仍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泼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地帮助学生通过会考。

   三、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在不同层次、不同学情学生的班级教学中,课任教师要从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切忌在教学标准和训练任务上搞“一刀切”,力争做到个人的教学设计是适应所任教班级的设计。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课

  (1)按照级部安排,继续加强学科周集中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机制。

  教学组长提前思考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议题和内容,即按教学进度,须提前一周备好下周要上的课,并将不同的议题内容分配给教师个人,提前准备发言提纲(包括每课时的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环节),会后由主备人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研会纪要发布于学科网。

  (2)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完善三次备课机制。第一步,人人自备,形成初始教案。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自己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1、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第二步,集体备课,形成备课组教案。每周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充分、人员到位、主备人落实,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基础上,教师人人都要主动参与和发言,解决好疑惑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分课时备课的要求;第三步,精细备课,形成课堂教案。在教学组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统一思路的基础上,教师个人依据组教案再次进行深入具体的思考、归纳,形成更为细化、实用的课堂教案。

  2、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必修3内容多,还要在本学期进行会考的紧迫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生生互评→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落实并完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和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了解决选课走班规范办学行为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在巩固环节上,力求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1)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做到日日清。

  (2)根据人文倾向学生实际和教学任务重的现实,实行“一月一集训”的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总结测查,把当月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利用习题课进行)

  (3)利用级部组织的考试,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5、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继续强化听课制度。

  新教师要坚持随堂跟踪听课,带徒教师每周听评徒弟课2节,备课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在教学组内计划地自主开展学科组内部教学活动,组织好组内教师的说课、听课、评课和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使学科教研、学科教学活动常态化。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等。其中选择题以若干中心论题为主线,牵连、延伸出包含能力要求的小问题,如“罗斯福新政”从基本内容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松江棉纺织业”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及后果,明显体现出从基础知识到历史概念,从古代到近代的综合性和跨时代性,学科能力的特点十分明显。什么是学科能力要求呢?“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要求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文科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所以,我们过去强调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改和教学的主要方向。

  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二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网络是多方面的,教学应侧重与专题性知识线索,强化专题复习,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的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中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等等。这些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兼顾基础知识、侧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可把复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横向的单元是局部的‘面’。纵向的单元是‘线’,‘线’的交织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应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历史的启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思考和辩论,应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相同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如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他们都成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工具,实质上其口号和纲领,也就是斗争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比列,已由原来的20%下降到14%,考试时间也大为缩短,这种客观条件使考试对知识的覆盖面降低。我认为要解决这点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为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对待高考覆盖面降低这一新问题。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的关系,不能因覆盖面降低而漠视全面复习,也不能无视新情况的出现而照搬原来一套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应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原有的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仍可沿袭,但教学计划应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四、正确处理高考复习中的标高问题

  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趋势日益明显,高考招生矛盾渐趋缓和,这可能导致高考试题难度降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二复习的标高问题。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我认为以下三点必须注意: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新形势下出台的“3+x”高考方案,正是为适应培养综合型、竞争型人才的举措之一、它必将对普通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现就我区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与我们高二历史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不能以削弱能力要求为前提,恰恰相反,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二。高二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二,不能放弃全面复习而去猜题、押题,对基础知识中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不作统一要求,而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重在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三,高考中整体难度的降低,并不排除个别学科难度的增强。高校扩招并未改变高考的选拔性考试性质,其考试成绩区分度的高低对高校新生质量仍将起着重要的影响,故寄希望于靠大幅度降低难度不太现实。应该看到,实施3+x高考后,应该是有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难度,是要适当考试题历史思维水平要符合中学生特点,但减低难度并不意味着改变方向。”也不等于放弃过去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4

  本学期主要学习探究历史选修3和必修1、2、3,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制订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人任教高二C49、C50、C52、C57、C58五个班的历史课,在五个班中,其中分三个层次。普通班C49、C50基础偏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本学期的重点。实验班C52成绩较好,学习认真,因此做好培优辅尖工作更为重要。C57、C58为理科,搞好必修教材教学,总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对比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不歧视后进生,与学生多交流,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使更多的学生能升入高一级学生深造。

  4。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每大周三课时,按进度要求完成新课,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测验或单元训练,每小节做适当练习。

  2、充分应用好教材,改变教法,突出引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去思考、讨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开展研究性课程活动,在现代教育手段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体做法有: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是肤浅性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定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开展多媒体教学。

  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精心制作课件,争取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5)以周密设计导学案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也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09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初三二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复习导学案) 课前准备:基础回顾: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俄历)1、二月革命: 年3月,俄国资产阶级推翻了 ,建立了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① 年11月6日,爆发 武装起义。②领导人: 。 ③指挥部: 。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 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诞生。第二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①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②新经济政策: 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 政策。2、苏联的建立: 底, 成立。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 、第 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 国变成了强盛的 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②农业:完成了 。③斯大林模式: 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签订了《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 统治的新秩序。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华盛顿会议: ① 年,参加 九国代表签署关于 问题的《 》。 ②内容: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 的“ ”、“ ”的原则。 ③实质:为 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2)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的统治秩序。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 了“ 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第四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危机的爆发: 年—— 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 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罗斯福新政:①时间: 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 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 的调整。制定的法律是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 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 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2、1933年, 上台,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 形成。3、法西斯措施:①纳粹党利用“ ”,打击德国共产党。 ② 狂潮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 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建立了 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1、慕尼黑阴谋:①时间: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 的 签订协定。 ②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 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阴谋”③实质 ④影响:把 推向了顶峰, 2、二战的爆发和扩大:① 年9月1日,德国对 发动突然进攻,美法 被迫对德宣战, 全面爆发。②1941年6月,德国对 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战争规模扩大 ③ 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 ,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七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华盛顿会议:①时间: 年1月1日。 ②国家: 、 、 、 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 举行会议。 ③内容: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 》,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标志着 的成立。2、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①雅尔塔会议:a、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 、 、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3、二战的转折点: 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a、时间: 年6月6日, 盟军组织了 登陆,影响:在欧洲开辟了 , ,是德军陷入 5、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① 年 月 日,德国投降, 月 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战争结束。② 年 月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月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第八课、美国经济的发展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占据了广阔的 ; ②大力发展 ,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 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2、新经济的出现:①时间:20世纪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 时代。②主要特征: 化和 化。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①欧盟的成立: 年,西欧国家在 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②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 ③统一货币: 。 二、日本的崛起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 政策;b、20世纪50年代, 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日本制定了适当的 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 号经济大国。③80年代,日本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行了“ ”的政策。第十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1、赫鲁晓夫的改革:① 年,斯大林逝世后, 上台。②影响: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 体制。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社会矛盾。2、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80 年代后期,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 领域。第十一课、东欧剧变:①时间:从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②表现: 一分为五, 一分为二, 德国和 德国合并。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1.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爆发的根本原因一样 B.都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C.德国都是发动战争的核心国家 D.日本都是战败国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的国家是 A. 塞尔维亚 B.德国 C. 奥匈帝国 D.意大利3. 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B.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C.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4.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的根本原因是 A 遏制因俄国退出“一战”给协约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B 利用“中立”地位同各交战国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 C 抵制日本鼓励中国参战。 D 争夺世界霸权,抢夺胜利果实。5.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摧垮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 沙皇俄国 B 奥匈帝国 C 土耳其 D 德国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宣布实行“新政”。在同一年里,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德国希特勒上台 B诺曼底登陆 C德国空袭波兰D苏联卫国战争7.被纳粹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 A 奥地利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法国8.戈林于1942年在庆贺希特勒生日的午餐会上曾说:“唯一熟悉国会的人,就是我;是我放火把它点着了!”可见“国会纵火案”是纳粹党蓄意谋划的,它是为了 A.使纳粹党夺取国家政权 B.驱散国会C.让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D.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势力9.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于‘不明智、麻痹大意……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你认为和这段话没有关系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慕尼黑阴谋 C.拿破仑 D.绥靖政策10.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联军司令福煦脱口而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果然,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其标志是:A.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B.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11.依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历史事实 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基本建立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③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④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A.③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C.珍珠港事变 D.百团大战1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影响最大的会议的 A.巴黎和会 B.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1942年华盛顿会议14.猖狂一时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先后投降,说明了 A.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B.世界格局是多极化发展的C.法西斯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太弱1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启迪是 ①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 ② 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 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16.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是A、意大利背信弃义 B、协约国一方具有一定的正义性C、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D、同盟国内部不稳定17.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18.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切的是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二、问答题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广播演说 材料二: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战争,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敌人消灭为止…… ——(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哪个国家?⑵张伯伦和丘吉尔发表演讲的背景分别是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教学 反思 作为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关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欢迎欣赏。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一

今年五月,我参加“双优”课,讲 高一历史 “罗斯福新政”这一课,课标是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学三维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小点……不管从考试看或从其在历史的影响看,这一课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课。而我班同学历史科基础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同学对初中阶段通史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现在上课几同于初中高中内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础概念、知识,又要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如何从班级实际出发,在45分钟里达成课标要求,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理解相关内容……我做了一点尝试。

在讲罗斯福新政五大方面 措施 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内容:

首先质疑思辨: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用什么药方来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通过角色扮演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我觉得这一点是最可取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显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反思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 体操 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时候,借助适当的图表、图片,比如新政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变化柱状图”和“失业率变化柱状图”,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逐渐摆脱危机的困境”。

在学习完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止的看待历史问题,我引入了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策略横向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各国在结合国情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之光是同样难能可贵、同样会永留史册的,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抛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进而收获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教育 效果。

本节课中对于“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实施并不是使美国从“完全放任”的一极走向了“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转变。“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预和没有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盘干预。要避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出现就必须将新政出现前的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经济思想给学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力,本身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消极看待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执政的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美国人自建国以来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所以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历时十几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和试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为通过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举措赢得了反托拉斯斗士的美称,此后的威尔逊总统在位时期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遗憾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结束后,美国又迎来了20年代的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问题的不断堆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去接管经济,而是协调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国体制重新恢复活力,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翻,而是要让它运转起来,还要运行通畅。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本人的说法也许更符合新政的实际。他说自己是在为现实的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将先验的答案强加在现实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过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定规,将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资本主义。新政使美国经济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得到加强而且不可逆转。有了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依托,学生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才会更客观、更清晰。

学习新政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今天中国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新政,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跋------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我在2______年10月我上的一节许昌市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我就在对现行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与整合,并在 教学 方法 上以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备课时认真整理了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与教参中,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多元化历史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网络、书报、影音等媒体形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较之课本,更亲近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许多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是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小组探究式讨论中已经提出来了的,如“罗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国家干预的理念来实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与历史文献,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思维是相当开阔的。我设计的“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释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时,本课中以CCTV热播的大型系列片《大国崛起――危局新政》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本课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本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的大量真实照片,给学生创建了非常逼真的历史情景,大大增强了课程观点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达到内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个用电脑做影片剪辑的软件,可以将自己的需要的电影素材精确地剪到千分之一秒,事实上,在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一共用了四段影片,有限的课堂时间决定了我只能剪成一两分钟的片断,所以尽管在电影剪辑软件的使用方面我是新手上路,但无疑这次的尝试已是一个可喜的意外收获。

此外,本课中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辩论 、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这说明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的是在让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 英语单词 来概述新政的理念时,学生的创造性实在令教者和听课者惊叹!在我课前的设计中,因为“三R”是能够在许多资料中查到的,我想学生答出这几个单词不成问题。可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有参照这一模式,结合学校的校园 文化 提出“三A”的,其中还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了“Rebuild”这一单词,并解释这是重建、恢复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新政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课堂上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一个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个班级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词汇说出来,这样思想火花的迸发,便是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都能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避免了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 创新思维 能力。

这一堂课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及许多位听课的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觉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为准备这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删减和取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也由四十多张精减到最后的二十来张,但三次授课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设计完整地把课上完。我认真反思后认为原因有二:一则问题过多,课堂容量太大,从未开始上就注定了这是上不完的课;二则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很难真正地把握住学生发言的时间,其中在一个班授课时有一名学生说到兴起时,干脆请求老师再给他时间多说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拿捏好尺度,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公开课对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今后在正常教学中无论如何还是要增加教学时间补充并讲透这一概念的。

再有一点,人格和教育的正常发展是课程的生命。我设计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中的表现及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欲让学生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启示。这是历史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时机,但课堂上仍是时间因素,未能真正的拓展深入,罗斯福的身残志坚、锐意改革、勇于挑战等品质,对学生触动多大,能给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多少启发,我自己也在质疑自己,所以我想,历史教育,是一定要在课堂外延伸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课堂

★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 2020初三历史老师的教学计划

★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OK,关于罗斯福新政教案和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