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学州事件心理学分析 刘学州事件

刘学州事件心理学分析(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02:27:56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其实刘学州事件心理学分析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刘学州事件心理学分析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期间,相信有很多人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而这几天呢,也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为放松的几天 不仅如此大家的新年愿望了也开始陆续的萌芽出来今天小编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讲一个在这么温暖的一个冬天里面竟然会发生如此让人寒心的事情。

刘学州的 一些详细情况

小编相信即使是不关注这件事情的人,现在呢也已经有所耳闻了。

这一名阳光设计的大男生,在三个月的时候,自己的亲生父亲已经把他送人儿非常不凑巧的是他的养父母在抚养他的中间也去世了,所以他一直都是借住在养父母的亲戚家里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一直都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圆梦,却发现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结婚,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仿佛是一个多余的 正当他想提出来选择一个家庭来居住,又或者是改租个房子,买个房子的时候。

亲生父母一直在推脱,而且网络上对于他所说的这件事情,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极端的状态。这件事情极限拉扯了半个月之久,这一名男孩子终于经受不住娱乐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

一直到孩子的后事,亲生父母都没有出现 

已经抢救无效身亡,有很多网友都感觉到十分可惜,甚至在此之前找到自己孩子的孙海洋也表达了对于这个孩子的可惜 。

而事情已经成为事实了,也希望他的父母能把他接回家 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他养父母身边的亲属去到了三亚帮助他料理后事,自己的亲生父母一直都没有露头 。

这件事情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父母在他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把它卖了,首先这已经犯罪,并且是亲生的孩子 在道德上来讲的话,真的是不知道该去如何的谴责,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个人的生活虽然并不是特别的好,但是也比这个孩子好过千倍万倍。

当自己的亲生父母,听到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孤儿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里该多么的难受啊,但是他的父母却毫无悔意,反倒是想把这个孩子往外推 。这样的事情,不要说是一个刚刚认回自己亲生父母多年的孤儿无法接受,就连我们听起来也都是心里十分难受的 所以在最后,小编想和大家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都要善待自己的孩子让他有一个好的环境。

刘学州姥姥得知噩耗后痛哭,通过这件事我们该反思什么

我认为在刘学州事件里面,网友们给他施加的压力太大了,大家不应该在评论区说一些难听的话,这也是导致刘学州自杀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网络暴力所带来的伤害

“网络暴力”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在很多事件里面,网络暴力都充当着一个非常令人憎恨的角色。

曾经有一个医生就是因为遭遇到了网暴,不堪重负而自杀。而刘学州之所以会自杀,跟铺天盖地的网络评论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学州是河北邢台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卖掉了。后来刘学州通过警方的帮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本以为可以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却遗憾的发现他们已经离婚了。

第二,双方矛盾升级

刘学州从小就是一个孤儿,无依无靠,他找到亲生父母以后,希望他们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住的地方。

可是这个小小的要求却遭到了亲生父母的断然拒绝。更令刘学州感到崩溃的是,他把这件事情发布到网上以后,遭到了网友的恶意评论,很多人在留言区指责刘学州不该跟亲生父母要房子。

虽然刘学州一再表示自己并非一定要让亲生父母给自己买房子,就算是租一套房子也可以,因为他真的没有地方住了。

可是网友们并不买账,他们依然在评论区不断的攻击刘学州,而刘学周又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拉黑,这些事情都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第三,刘学州自尽

后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遗言以后,就在三亚的海边服药自尽了。

刘学州的死固然跟他的亲生父母脱不了关系,可是网友的恶意评论也是刘学州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刘学州的死除了跟他亲生父母有很大关系以外,还跟网友的恶意评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在上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的对别人作出评价,不要恶意的去抨击别人。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已身亡,此前留遗书称遭网暴,网络暴力的伤害有多大

刘学州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他却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亲生父母都已再婚,有了各自的家庭,都不愿意抚养他。在他小的时候养父母也去世了,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再加上他自杀之前遭遇了网络暴力,这些都让他一个15岁的孩子无法承受,所以他选择离开。关于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已身亡,此前留遗书称遭网暴,网络暴力的伤害有多大?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摧毁人的自信

网络暴力是非常可怕的,连那些一直暴露在镜头下的明星都无法承受,他们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谩骂中让自己习惯和学会忽视,更不用说一个15岁的孩子。网络暴力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网络暴力可以摧毁人的自信,让人不再相信自己,会开始怀疑自己。人一旦没有了自信,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也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二、让人产生抑郁心理

没有一个普通人可以接受一打开手机,就看到别对自己无下限的谩骂以及诅咒,也有人每天都在把自己当做笑话,网络暴力会让人变得抑郁,变得不相信别人,就算走在路上也会觉得有人在说自己。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一旦产生抑郁心理,很可能一生都要受影响,每天都会活在网络暴力的阴影之下。

三、希望能够禁止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谁规定网络上的人就可以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出评价与指责,不过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别人的身上,所以应该禁止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也是暴力。

关于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已身亡,此前留遗书称遭网暴,网络暴力的伤害有多大?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海边留遗书轻生,如何才能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海边留遗书轻生,怎样才能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这是事故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孩子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父母寻找自己亲生的孩子,这样的事件只有双向奔赴才有意义。通过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的悲剧,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我认为要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杜绝网络暴力。有时候杀死一个人的并不是坚硬的利器,而是轻飘飘的一句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即使相隔万里,也能通过网络实现交流的目的。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必,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的时候,那么就有人尝试着用言语伤人,但成千上万的人集中起来,去攻击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因为这成千上万个人的攻击,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海边留遗书选择轻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络暴力导致的,当刘学州通过种种渠道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时,他是非常高兴的,但是这种高兴是非常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网友和亲生父母的各种谩骂和污蔑,于是这个饱受网络暴力的男孩,选择留遗书轻生,所以如果要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一定要先杜绝网络暴力。

第二,要多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选择海边留遗书轻生,还有一部分的心理健康因素,刘学州还是一名未成年,但是他在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他的养父母,在学校的时候又经常被人欺负,甚至又遭到了老师的猥亵,这一系列的事件都给刘学州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导致他不管看起来多么开朗,内心里总有一块儿空空落落的。如果有人能在更早的时间发现他的心理问题的话,那么我想他可能会活的更加长久,所以要杜绝类似刘学州的悲剧的发生,一定要做到多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就是我认为如何做才能杜绝类似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海边留遗书轻生这类悲剧的发生。

寻亲成功后的刘学洲,为何会选择轻生

因为他被网暴了。

网上对他的攻击太多,他根本承受不住。在三亚发完最后一条微博之后,他选择吃药自杀,被好心人发现后送医治疗,非常不幸抢救无效死亡。刘学洲只有15岁,还是一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高。面对铺天盖地的污言秽语,他无所适从。

原本他只是希望重新得到父母的关爱,但却被亲生母亲拉黑。他选择以这种方式了却自己的生命,非常冲动,再怎么样也不应该放弃自己,很可惜,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去世了。他的姥姥姥爷非常伤心。

1、因为亲生父母的态度让他寒心。

看到孙海洋一家成功团圆,他在网上也发起了寻亲的帖子,经过20多天和亲生父母团聚了。事后,他并没有回到父母家中,得知父母都有了各自的新家庭之后,他希望这对夫妻可以解决他住处的问题,不管是买也好,租也罢,自己能有一个住处就行。

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他被母亲拉黑,不明事实的网友也跑来攻击。这件事情亲生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和部分网友的恶语相向有关联。

2、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被父母再次抛弃,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的留恋。

原本大家都以为他会坚持上诉,通过法律让父母负责任,但没有坚持到那一天。网络发展这么快,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未成年人应当受到社会的保护,生而为人,请大家善良。

3、因为他想终止这一切,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闹剧。

被父母两次抛弃,任何人都难以承受。如果他不去寻亲,或许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番样子,请大家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

你怎么看待刘学洲寻亲事件呢?

谁能分析一下来女士案中许某某的犯罪心理

在许某心里,愧对儿子,现在儿子要结婚了,没房子,但是没关系,家里还有一套一百多平的闲置着,完全可以拿出来结婚用。

他从没想过妻子会不同意。以前两个人都还没离婚时,这个女人就可以借一大笔钱给自己,也为了和自己结婚而抛夫弃子,这样一个低智商没头脑的女人,怎么会不同意呢?只要自己稍微使点手段,多说一点甜言蜜语,很简单的事情嘛。许某觉得成竹在胸。

没想到妻子这次坚决不肯,许某有点恼羞成怒。他开始想方设法,一定要拿到房子。在他看来,房子是他的,属于他囊中物。

在多番哄劝甜言蜜语说尽了都不能如意后,许某失去了耐心,两人开始了争吵。

气极了时,突然有一个念头冒出来:要是这女人死了就可以了。最开始许某自己都吓了一跳,但冷静下来,越想越觉得这真是太对了:她死了,财产就全是自己的了,只要做得够稳妥。

无数个夜晚许某都睡不着,看着身边熟睡的女人,越看越觉得厌恶。想要她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在心里琢磨整个过程,琢磨怎么样才能做的无懈可击。

经过了无数个夜晚的酝酿,推演,他开始有点兴奋,期待。

那天晚上下起了暴雨,雨声很大,许某没睡着,听着身后女人微微的鼾声,心里满满的烦闷厌恶。他翻个身面对她,看着她的皱纹,微张的嘴,越看越丑恶,心里那个期待变成了急不可耐。

他起身倒了杯水,端去叫醒女儿喝下去,又给妻子也倒了一杯。妻女都迷迷糊糊的喝了。于是他按捺不住兴奋的等待着,在心里把过程又推演了几遍后,终于到了十二点,他下手了。

学习心理学的人平时在生活中会不自觉的分析别人吗学习心理学后生活是否发生了改变

起先笔者也是抱着能够洞察他人心理活动的态度尝试选择心理学学习的,但伴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心理学会逐渐有所改变,不在会不受控制的分析别人。

在此笔者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不是学了心理学就能完全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意图。在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初期,会出现不自觉的分析别人的情况,为的是从分析别人的过程来印证自己所学的心理实验。往往会出现主观臆断的分析,将别人的事物在脑中作出自己单纯认为是对的概念化,经常出现将心理学概念生搬硬套的分析。但伴随则心理学知识的不断丰富,不自觉的分析别人的情况就有了转变,会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够用,关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会觉得所有问题都是综合其他因素的综合问题,生怕会漏掉哪些变量因素导致看待问题不够全面。所以不自觉分析别人的行为模式会有所变化,变成了更强的求知欲望。有了自己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问题对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甚至是环境层面的影响。

当然学习心理学会对自己生活上带来很多变化,例如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免不了出现问题和不适,学了心理学后能让自己变换不同的认知架构来理解问题和不适应。又如针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也有所提高,伴随着心理学的深入学习,接触到的案例的增多,生活中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多样化,会逐渐对心理学知识形成自己的具体化判断的标尺。生活中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言行,自己的为人处事渐渐变得宽容,情绪控制更加得心应手,能准确判读自己甚至是他人的需求。

关注“鹈鹕心理”头条号,用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路怒症」该如何改善

路怒症,从字面上看,就在道路上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愤怒,一般是指机动车的驾驶人员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因为压力、道路环境、周围车辆、汽油味、气温、其他司机等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综合造成的,导致司机爆粗口、一言不合就干架或者开斗气车等现象。

路怒症是一种与焦虑、冲动、控制等相关的心理状况

“路怒症”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国外心理学,主要是用来形容在交通阻塞的情况下,开车压力与道路挫折等导致的愤怒,动怒者可能会攻击他人,一些无辜的乘客也可能因此遭殃。发作的人经常会带有挑衅行为,口出狂言,甚至动粗、损坏财物,即带有攻击性的驾驶,且相当多的司机在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都曾有过上述表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雨青教授曾指导的《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显示,在北上广三个城市随机抽取的900名的司机中,有35%的司机称自己属于“路怒族”,不愿意面对和不敢承认的尚未计算在内。

一般而言,道路常见的路怒症主要有以下表现:

1.开车骂街是一种常态。

开车会产生路怒是一种常态,但并非所有的路怒族都会无缘无故的骂街,通常是遇到了诸如时间紧张却偏偏红绿灯颇多,或是赶时间的情况下偏偏遇到了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这个时候,有些司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直接骂街发泄,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驾车的时候容易情绪失控,稍微有点堵车或碰擦就可能产生动手的冲动。

即使平常时看起来素养很好的人,在面前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情绪失控。更不用说平常素养一般的人,只要遇到一点点堵塞,或者路上稍微有点不顺心,他都可能内心怒气汹涌,有一种想揍扁对方的冲动。

3.喜欢跟其他挑衅,故意阻拦他人进入自己的车道,以显示自己很牛逼。

有的司机开着车,因为性格使然,觉得自己掌控了车辆,有时会产生一种飘飘然的心态,看着旁边有不经意的超过自己的车,或者就在前面不远处的车,会想和对方一较高下,于是开启了挑衅模式,拦截他人的车或者故意挡道。

4.驾驶过程中显得极不耐烦。

前面只要有车辆或行人稍慢,就忍不住不停的按鸣喇叭或打闪灯,过频繁拍车门催促路人或者其他司机,尤其是等红绿灯的时候,看着蚂蚁速度般过人行道的路人,心中的怒气不打一处来,莫名的感到生气,想骂街或揍人。而这个时候如果车上其他乘客恰巧说了一句让他觉得不舒服的话,可能引发骂战。

5.可出现危险驾驶,包括突然加速或刹车,跟车过近。

驾驶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其他司机的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作出追车、超车,或者故意刮蹭,或者开斗气车,或者故意投掷物品等严重影响安全驾驶的行为,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这种单向的、不算宽广的,却有路面景色单一的环境下。

6.最明显的特征:开车和不开车,完全是两种脾气、两个人。

一个人平常不开车的时候,可能看上去彬彬有礼、平易近人,即使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撞到,也会礼貌的回一声“对不起”,或者被碰到时不予计较,或收到对方的道歉时表示理解。但当他开车的时候,情况可能是反着来的,对别人的碰擦忍不住骂街,甚至口吐芬芳,自己碰擦到其他车辆则可能满不在乎,甚至故意挑衅对方。这是路怒与否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以上六点也可以用来检测自己是否属于“路怒族”。

导致路怒症的可能原因众说纷纭

路怒症不是病,也不一定是素质问题所导致,而是多种原因形成的。

首先,路怒族普遍有这么些心理特质

产生路怒症,和驾驶员本身带有着一种下意识有一定的关联,即驾驶员下意识地认为整个驾驶过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方案和时间,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而忽略了路上可能产生的意外事件。通常,以下心理特质可能引发路怒:

1.隔离感产生的强烈控制欲

多数司机都有这么一个共性,当自己进入车内,手握方向盘,觉得车子就是自己的空间,自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因而产生了一种控制感。此时,驾驶员如果看到假如旁边的车打方向灯想超车,或者想变换车道,会觉得对方是在和自己挑衅,威胁到自己控制车辆空间的权威,因而激起了愤怒,本能的加速跟上去,不想让他超车,甚至会产生一种挑衅心理,以显示自己技术高超,有能力掌控一切。

2.道路安全感的需求与缺失

车子在路上行驶本身速度是比较快的,比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要快很多,惯性也相应的大很多。对于驾驶员本身而言,行驶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也威胁到对方的安全,对周围的其他车辆和行人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这种对安全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司机开车的紧张度,此时,如果看到别的司机产生错误,违反规则,尽管一点都没有影响到自己,出于嫉恶亲善的本能,内心还是会产生一丝厌恶,甚至是鄙夷,有的忍不住会口吐芬芳。

3.日积月累的心理压力

对于一些开车族而言,车内空间有时是自己放松、消遣的空间和地盘,平常忙忙碌碌,几乎没有时间放松自己,社会发展节奏带来的各种压力无处释放,一点点的积累,一旦上路遇到了让自己不快的事情,情绪很快就爆发,就像一座表面静止的火山。

4.个性因素的影响

有的人本身虚荣心较重、自负狂妄,喜欢挑衅,以显示自己比任何人都强,这类人往往心理承受力较弱,承受不住失败和挫折。当他驾驶车辆时,喜欢在路上和其他司机竞技,以显示自己技术高超,只要能赢过对方就感到开心,输了就觉得没面子,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由此开斗气车,或者故意挡道。

有的性格冲动、暴躁易怒,遇到堵车或者他人挑衅,很容易就爆发不良情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继而和对方直接干起来,出现谩骂、刮碰、动手等不良行为。

其次,不合理的信念,使路怒症发生率增加

影响路怒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期待值越大,越易怒

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完全没有赶时间的必要,但是作为驾驶员,人还是习惯性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预期时间和路线,在潜意识里规定自己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前之间到达某地,或者规定自己必须用多少时间走完这段路。在给自己下这些规定,内心抱有这些期望的同时,人很容易忽略了路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甚至认为即使有突然的交通状况,也影响不了自己,或者要求自己不受影响。然而,一旦突然事件影响了时间,实现持有的期望就会开始司机的情绪和判断,继而导致情绪失控。

第二种,公平理念

通常而言,对世界持有公平理念的人,相对的比较少发生路怒症状况,因为对他而言,在道路上,除了自己,还有其他司机和行人,每个人都是有思考能力的个体,都拥有道路行驶的权利和维护道路安全的义务。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尤其是一些开豪车的人而言,则不是那么一回事。他更多地将其他车辆和行人视为自己行驶道路上的障碍物,忽略了他人和他享有同等的权益。

再者,不恰当的认知重评对路怒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路怒的司机眼中,世界上只有开车比自己慢的菜鸟和开车比自己快的傻逼,也就是说,过高的自恋和不稳定的自尊影响了某些司机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认知,以至于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路怒司机将责任归咎于其他司机的不守规则,或者某些新手司机的笨拙,以及市政道路规划的不合理,甚至给女性司机贴标签“女司机”,以此来回避自己的驾驶责任。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他的道路警觉性,使得本应保持谨慎驾驶的他放松了警惕,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车辆和道路状况上,忽视了自身的问题。

最后,不适宜的环境对人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因堵车、路况等导致动怒的约48.1%,因其他司机、车辆影响自己导致动怒的约69.5%,因新手司机导致动怒的约22.9%,因其他司机违章并不影响自己而动怒的约26.6%,长途司机的路怒大约80%,私家车路怒约44.4%,男女比例为4:1,可见环境对路怒的影响。

比如交通堵塞、天气恶劣、交通事故、红绿灯的不合理安排等等,都会间接影响着本就在车内吸够了汽油味而情绪不佳的司机。

换而言之,路怒症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如何尽量避免使自己成为路怒族

路怒症虽然不是病,却是近年来严重影响道路安全的一种心理障碍。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或者尽量避免使自己成为路怒族呢?

1.拥抱现实,减少期望

开车上路,安全是第一。在出门前做好一切准备,不要给自己设定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也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自觉。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遇到什么人都是有可能的,有突发事件也是正常的,了解这些情况,保持一颗平常心,开车上路,不给他人设定那么多的“应该”,可以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避免一遇到事件就产生恐慌、焦虑,甚至暴躁动怒。

2.反思与自律

驾驶过程中,自己注意自己的本分,和应尽的义务,自觉遵守交通,不要疲劳驾驶,如果觉得自己开车过程中产生疲劳,找个地方缓解一下,再重新上路,以免发生事故。

即使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不要掉以轻心,以为自己不会出差错,相反的,要从每次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万一不小心遇到与对方刮蹭或碰擦,不要轻易骂人,尤其不要在想骂人的时候才想起对方是个人,而在开车时却只将对方视为障碍物。

3.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些辅助性行为

一些辅助性行为,可以用来平缓驾驶过程中的枯燥无味和情绪不佳。比如,嚼口香糖,可以促使大脑多分泌一些多巴胺,增加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的愉悦感,保持良好心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有利于平静人的心境,如果放一些剧烈音乐,虽然可以使人兴奋,但也同时使人变得易怒,心境澎湃;在车上放一些能让自己恢复平静的小物件,比如幸福照片或者名人名言,或者个人信仰相关的物件,只要是可以成为自己心理安慰剂的物品皆可;路遇加油站的时候,可以下车稍作休息,调整一下心情,再出发,防止情绪积压导致的心理不平衡;遇到路况不佳,多给自己几次深呼吸,以平缓心境,防止情绪不良。

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方法,因人而异,欢迎各位分享自己的经验。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会因他人意见不合而产生焦躁或愤怒的情绪

回因与他人意见不合,产生焦躁或愤怒的情绪,的确能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你会发现,“与他人意见不合”这是事件描述,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人与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基本上,我们很难与另一个人意见完全统一。

所以,也许不是简单的意见不合,而是很有可能过程中,出现了斗嘴、争执、计较谁对谁错、不喜欢“输”、担心不被认可……的情况,也就是说,从心理角度看,很可能是对“意见不合”这件事产生的认知出现了偏颇,从而产生了焦躁和愤怒情绪。

这时可以做的是:

一、回忆童年,回顾养育背景。

是否父母之间有意见不合就争吵、互斗的情况;或是父母在教导你的过程中,有强势打压,不允许你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情况;或是你与兄弟姐妹朋友相处时,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

二、重新在心中调整“意见不合”的认知。

比如,了解“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时就会明白,即使人与人的意见不合也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不同之处。

三、每当与人意见不合引起焦躁或愤怒情绪,觉察这些情绪,并接纳它们。

你可能会发现焦躁和愤怒背后,可能是想要控制局面,想要控制局面的背后可能是想到得到认可、想要被尊重、想要被理解、想要被崇拜……这背后是深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另,从生理角度看,很有可能意见不合时引发了你的压力,特别是勾动了你内在没被满足或疗愈的部分,而产生了“惯性反应模式”。

这时,身体的两个重要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被激活,整个身体的腺体网络释放出荷尔蒙,使得一个人产生恐惧和警觉反应,立马做出行动来,就容易发火、动怒。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关注我。

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子畅MrsChange”,心理集团联合创始人,心理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跨界创意人。原创亲子沟通、女性成长、情绪纾压等心理学元素内容。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变。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林森浩投毒案

考虑林森浩杀人是激情杀人,激情杀人从心里产生犯罪意图到行为实施完成,有两种情况:

一是当时立即产生犯罪冲动引起的犯罪行为,在刺激与行为之间缺乏冷静时间;

二是不良情绪长期郁积,在适当的线索引发下,将长期积累的情绪在瞬间爆发性的发泄出来,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在不良情绪郁积时并不一定明确知道,可当这种情绪积累超出了行为人的耐受力时,就会在偶然事件的促使下,以激情杀人的行为爆发出来。

林森浩属于第二种,由于平时的日常琐事对室友黄浩堆积了很多不满,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堆积,在某个他受不了的临界点终于爆发,于是下毒杀害室友。

为什么觉得他是激情杀人而不是蓄谋已久呢?

因为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写了一份《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里面写到,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家里是农民,家庭条件很不好的他从平时节约的钱中捐出800元(他每月的生活费仅200多),是同学中捐款最多的学生之一。

病人送的红包,林森浩坚决拒收。他还曾给农民工连续服务一周,从始至终都很热心。他平时节俭、朴素。

他是一个不会调节自我情绪的人,才会把日常琐碎的事导致的不良情绪一直堆积在心里,而且越堆越高,终究导致了今天这样不可挽回的局面。

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刘学州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